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天朝家長不妨學習下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中國家長不妨學習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國家,漢字的出現讓中國文化的內涵得以流傳下來,正是這些美妙的漢字構成了如今的成語、曼妙的詩歌和反映日常生活的諺語和俗語等。是古人們的智慧和經驗將我們日常用到的俗語和諺語發揚光大,才讓我們這些晚輩享受中華文化的無限魅力。

在這些常見的俗語和諺語中,有關於農作物的、關於家庭的、關於社會道德的以及倫理綱常的。當然在我們古代的中國,最常見的俗語還是關於家庭孝道的,中國是一個具有孝親敬老的大國,中國人民對於父母和師長的尊重是高於一切的,因此便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孝道的俗語。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天朝家長不妨學習下

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的父母是最任勞任怨的,可以為了自己的孩子奉獻出自己的一生,但是當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不願意聽父母的話時,父母們也經常會提到:“兒孫自有兒孫福。”來說服自己,但實際上,它之後還有半句,而且是很重要的半句,那這半句話究竟是什麼呢?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天朝家長不妨學習下

話說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身無分文的秀才,他考了很多次科舉考試,但是都沒有成功,而且家裡面還有妻子和孩子要養活,於是就選擇了去外地教書,家裡留下妻子和孩子。由於妻子出身一個大戶家庭,並沒有做過太繁重的農活,兒子也十分的心疼母親,便一起與母親分擔農活,就這樣時間久了,兒子倒是做了一手好農活。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天朝家長不妨學習下

後來有一天,秀才從外地回來探親,那時兒子已經八歲了,秀才一想,他該掌握一些知識了,於是就隨便考了他對對子。因為在古代,對對子最簡單的考核知識的方式。這時秀才指著天,想讓兒子對出來,可是兒子抓耳撓腮,怎麼也想不出答案,這時母親也在一邊幫忙,趕緊指向地。可是碰巧地面上正好有一點雞屎,兒子隨口說出雞屎兩個字,秀才氣的火冒三丈。一氣之下,他出家當和尚去了。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天朝家長不妨學習下

妻子看到秀才出家了,心裡特別難過,想極力地挽回他,於是就立志教孩子讀書。妻子一邊忙著各種家務,一邊教孩子讀書。可是後來孩子大了,妻子輔導不了了,她就拿出省吃儉用省下來的費用給孩子在外面請老師讀書。孩子也真是有出息,最後中了狀元。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天朝家長不妨學習下

中狀元,在當時可是一件大喜事。整個村子的人都來為他祝賀,當然這個好消息也傳到了廟裡,秀才自然也知道了他兒子中狀元的事,於是便打算回家看望兒子。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天朝家長不妨學習下

可是到了門口卻被看門的僕人攔住了,僕人以為他是來化緣的,並告知妻子,於是妻子就想給這個和尚一些錢,可是和尚並不要錢,他非要去見妻子和孩子。等見了面,妻子才知道原來這個和尚就是他出家的相公,一家人也算是團聚了。於是秀才隨口說出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重點,天朝家長不妨學習下

所以後半句才是精髓呀!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為子女操碎了心,恨不得孩子們一切的吃穿住行都要為其包辦,致使孩子一點成長空間都沒有。事實上,父母們可以大膽放手,只要不要讓他走偏路就好,一味地替孩子做事情,只會讓他們喪失各種生存技能。所以呀,給孩子們一些空間,他們能夠成長,父母們也能享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