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是如何用在戰艦之上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沒過多久“鐵幕”落下,以美蘇爭霸為主線的冷戰開始,於是乎新一輪的軍備競賽也逐漸降臨。由於連續兩次大戰的慘痛教訓,各國即便是在已經擁有龐大武裝的情況下,仍然不遺餘力的開發尖端武器。隨著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馬漢的“海權論”再次啟動,水面上的航母和水面下的潛艇成為美蘇爭奪海洋霸權的最前線,那作為人類掌握的最強大力量“核能”,自然而然就會被應用到傳統武器之上,所謂的“核三位一體”時代到來。

“核動力”是如何用在戰艦之上的?


在美國到處都在進行核試驗的時候,一個叫里科弗海軍軍官就在想,要是能夠把強大的核能用作戰艦的動力,那一定能把戰艦的航速、效率、性能大大提升。於是1946年,美國的原子能委員會在田納西州建立了核反應堆,進行核動力發動機的研究,1955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戰艦“鸚鵡螺號”核潛艇建造完成下水服役。核動力發動機相比於傳統能源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是通過重元素裂變產生能量,不像石油、煤炭那些蒸汽動力能源,完全不需要消耗氧氣,所以幾乎可以無限期的潛在水下,執行超長時間的戰略任務。

“核動力”是如何用在戰艦之上的?


1960年,美國最先進的核潛艇“海神號”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航行44615公里只用了不到61天,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尤其是蘇聯的注意。蘇聯對於核潛艇的需求比美國還強烈,因為蘇聯國土面積龐大,資源最豐富的西伯利亞地區荒無人煙、常年冰凍,在海洋運輸的時候必須要把燃料存儲在冰凍港口內,而核動力可以保持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效能,所以能夠極大的減少時間和損耗。於是蘇聯1957年製造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水面艦艇“列寧號”破冰船,在每年只能航行2個月的北方航線上,其性能足以能航行10個月之久。1977年蘇聯製造的核動力破冰船“北極號”成為第一艘到達北極的水面戰艦。當然了,美國方面也不甘示弱,在1996年,已經服役42年的“鸚鵡螺號”直接穿越了北極。

“核動力”是如何用在戰艦之上的?


在二戰結束20年的時間裡,所有“核能國家”幾乎都把原子發動機應用在海洋上,當然基本都是軍事目的。在1967年前後,美蘇兩國建造的核潛艇足有500多艘,你根本就不知道平靜的海面之下,潛伏了多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由於核潛艇的隱秘性,人們很樂意把戰略性的核武器裝配其上,為了保證潛艇的壓倒性優勢,其彈道導彈的射程都將近10000公里,簡直就是一座移動的導彈發射基地。而且在深海之中,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幾乎不可能有目擊者,或許第三次世界大戰都已經打完了,只不過因為在水下我們不知道罷了。

“核動力”是如何用在戰艦之上的?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核潛艇是航空母艦最懼怕的武器,但是卻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證據,因為二戰之後壓根就沒有發生過多少大型海戰。最能有參考價值的就是1982年英國與阿根英的馬島戰爭,在一次遭遇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征服者號”核潛艇只用了一枚魚雷就擊沉了阿根廷的輕型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要知道這艘戰艦曾經在“珍珠港事變”中都毫髮無傷的走了出來。到1990年之後,各國基本上都把最主要的戰略打擊武器轉移到了潛艇和航母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核動力帶了的巨大優勢。就比如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軍根本就不需要在戰場投入多少基礎建設,單靠大海上發射的導彈和火炮就足夠轟炸內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