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百家宗師”,你可能只知道“願者上鉤”罷了

“短杆長線守磻溪,這個機關那個知?只釣當朝君與相,何嘗意在水中魚?”提到姜太公,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想到那位直鉤無餌、離水三尺的釣叟形象。關於姜子牙,你又知道多少呢?

關於“百家宗師”,你可能只知道“願者上鉤”罷了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號飛熊 ,呂氏,一名望,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稱“姜太公”。漢族(華夏族), 《水經·齊乘》 記載“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傳說姜尚是東海出生 。據說祖先在舜時為“四嶽”之一,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因此也被稱為呂尚,姜為其族姓。

太公年輕時家境敗落,懷才不遇,做過屠夫,開過酒店,生活異常清苦,常遭家人埋怨和妻子嫌棄;但他心懷大志,動心忍性,韜光養晦,坐觀風雲,終以“磻溪垂釣”之功感動明主,先是輔佐周文王修德振武,興邦立國;繼而幫助周武王一舉滅掉商朝,建立了強盛的西周帝國。太公因伐紂興周榮立首功,被封為齊候,成為齊國的締造者和齊文化的創始人,以其超群的政治素養、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縱橫家共同追為本家人物,成為“百家宗師”。

關於“百家宗師”,你可能只知道“願者上鉤”罷了

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太公一生坎坷困苦卻又波瀾壯闊。平生建樹頗豐,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韜略、權謀、管理、思想等方面,都貢獻卓越且被後世奉為圭臬,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尤以其軍事理論體系對後世影響深遠而廣闊。

太公作為著名的軍事家,署名他的軍事著作,在《漢書·藝文志》道家類中著錄有《太公》237篇,《謀》81篇,《言》71篇,《兵》85篇。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漢武帝初年的墓葬發掘出的《六韜》殘簡,通過校勘存世的各種《六韜》版本和本注,說明了《六韜》一書,在漢武帝以前就流行開了,否定了《六韜》是古人偽託呂尚所著的懷疑,進一步證實了姜子牙在軍事理論上的著述是真實的。

關於“百家宗師”,你可能只知道“願者上鉤”罷了

姜子牙在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這一舉措吸收了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關於“百家宗師”,你可能只知道“願者上鉤”罷了

在文化上姜子牙的貢獻也不可忽略:姜子牙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在生產、生活上太公也有創舉。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鹵,少五穀,而人民寡”。《鹽鐵論》也說:“昔太公封營丘,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說的就是太公受封的齊國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居住的人民少之又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為齊國的開基立業和後來齊桓公成就“九合諸候,一匡天下”霸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關於“百家宗師”,你可能只知道“願者上鉤”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