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破五前後都是節(2)

破五前後都是節

昔日的過年,幾乎在一個正月裡都沉浸在年的熱烈氣氛之中,初一以後大小節接連不斷,尤以元宵節前最為密集。初十以前的每一天除初九之外均有說法與名稱,如初二是接財神(五更天),初三是迎喜神,初五是破五節。般初一 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近處的人要拜丈人。初三迎完喜神後,那些近處的出嫁女兒要帶上丈夫與孩子回孃家拜年吃午飯,與孃家人團聚。大同人有正月裡“瞎漢出門三六九”的說法,即是說從正月初三起,逢單日,尤以初三、六、九出門最好,不需要翻皇曆看日子。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破五前後都是節(2)

正月能出門的日子很多,但有一天是一定要忌出門的,這就是正月初五。初五是破五日,也是送窮日,雖不能出門,卻可以在家做些事情。這一天的大早,男人們就要清理院中的旺火攤子,打掃院內院外,女人們則清理家裡的衛生,然後將所有垃圾運到很遠的地方倒掉,這叫做“送窮土”,意為將“窮”

遠遠送走。隨垃圾-起運走的還有汙水,因為初五前的各日要祭神,不敢把汙水潑出怕衝犯了神靈,到初五積攢多了,才一併倒得。潑掉汙水的舉動稱為“潑汙”,與“破五"諧音,也是“破五.”"之叫法的來歷。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破五前後都是節(2)

初一到初五的各日食品,一般是初二早晨吃餃子,中午油糕或餡餅。城裡人初二早晨還要煮吃餛飩,因為初二五更接回了財神後要供奉,而餛飩樣子很像一個元寶,最適合給財神上供。破五這天中午吃油糕,並吃“破五卷兒”,所謂“破五卷”,即是類似當今“春捲兒”的一種白麵食品。還要吃用花生、雜豆熬製的“破五湯”。初七是“人日節”,各家要用菜做羹湯喝,還要用彩布剪成人形或用彩紙剪成人形,貼在屏風等處,或扎出人形絹花戴在年輕女子及小孩頭上。

初七稱為“人日節”,據說起源於西漢。《北齊書魏收傳》中關於“人8節”的記載很是詳細:“魏帝宴百僚,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對日:‘晉議郎董勳《答問禮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而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人日》中說:“初七日謂之人日,是日天氣晴明者則人生繁衍。”這都是古人對“人日節”的具體解釋。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破五前後都是節(2)

其實說得簡單點,“人日節”就是人希望與家養的動物一起過年一起快樂的種嚮往。中華向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期盼和祝頌,人過年,六畜當然也要過年,故從初一起便各為六畜安排一日, 逢到此畜之日便在其食料中加以好食給其過年,六畜過完了,正好到了初七,人就把自己也加了進去,大家一起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