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七月十五,上墳祭祖

七月十五中元節

大同民間的傳統祭祖

一年有三次,即清明七月上旬十月初一。清明節與十月初皆為當天,清明上午至墳上燒紙擺供品,十月初一則不到墳地,而是晚上在十字路口面向墳地方向為已故親人燒紙(送寒衣)。在三次祭祖活動中,唯七月這次不限在一天內,而是限於從七月初一始一直至七月十五的上半月之間,其間任何一天的上午皆可到墳地祭祖,而以七月十五這天最有代表性,故大同有諺日:“七月十五,上墳祭祖”。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七月十五,上墳祭祖

華夏古國昔以“上元中元、下元"代指正月、七月、十月各月的十五日,合稱“三元"。中元節即農曆七月十五,典籍載是日為祭祖日及宗教節日。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七月十五的祭祖其實就是以一家一戶或以其本墳地各族系統一行動舉行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在大同民間不叫祭祖,俗稱“上墳”。一般人家拿祭品到墳地去祭祀,那些有錢有地位的官宦人家則乘轎車(馬車)到墳上祭祀並吃午飯,大同地區昔日的傳統銅火鍋其用途之一就是可以帶到墳地去做熱菜湯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七月十五,上墳祭祖

七月十五的祭祖用物除香燭紙錢(金銀鈔票)之外,還有供奉祖先的食品,主要是白麵饃、鮮果、瓜類以及菸酒等。因為祭完先祖後,除了在墳頭拋撒少量飯食(意為給野鬼也吃些,稱之為“撲撒”)之外,大部分食品還是給祭奠者吃的,吃不了還要帶回家去,故上墳的食品以便於攜帶與方便現吃的熟食為主。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七月十五,上墳祭祖

除了上墳的內容,七月十五的另外一項內容便是

蒸麵魚兒與送面魚兒。昔日人們吃白麵很少,視白麵為飯食中之貴物,故白麵饃饃是節慶、祭祖、供神及走親訪友作為禮物的首選食品。七月祭祖給已故親人吃的上等食品當然以饃饃為主,故蒸饃上墳是重要內容之一。上墳蒸饃的同時,要多起些白麵蒸麵魚兒。蒸麵魚兒有多種用途,既是給孩子們的玩物與吃食,也是剛訂婚的男女及親朋間相互饋贈的禮品。蒸麵魚兒是昔日對女人們手巧與拙的考驗,其面魚兒蒸出來不僅要白淨,還要漂亮好看,魚身上的花紋要變化多端,還要用桃紅點上各種圖案的紅點兒。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七月十五,上墳祭祖

當然,蒸麵魚兒也不僅蒸魚狀的一一種,還可根據個人的本事捏些小麵人兒或小動物。對於孩子們來說,小麵人兒是他們最喜歡的造型。小麵人兒的捏法其實也不復雜:先把面揉成核桃大小,分為上下兩部分,接起來做成頭和身子,再捏出胳膊和腿兒,以及各種衣服,用麵條拴上絲帶,然後用鍋底黑和麵,做出頭髮、眉毛、眼睛貼在頭上,畫上紅嘴唇。捏好的小麵人兒,放人蒸籠蒸熟後,一個又白又胖、活靈活現的小麵人就誕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