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无成本争取到他人支持的创新手段,值得你戳穿防范!

王振,明朝人,初中文化,在地方上一个事业编制单位当差,后来因为岗位考核,混不下去了,恰逢中央通知:混不下去的可以来京城当公务员。

这是一个无成本争取到他人支持的创新手段,值得你戳穿防范!

有这样的好事吗?有,不过还有附带条件,那就是必须挨一刀---进宫当太监。很多人即使被下岗也不愿意走这条路,不过王振不一样,为了前途,决定挨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进宫后,虽然文化不高,但山中无虎猴子当王,宫里太监宫女都是文盲,他就成了文化人,还收获了一大票粉丝,后来连皇帝朱瞻基都听说有个太监很有学问。于是派他去伺候太子读书。

看,多读点书总有好处吧。

太子总有一天要登基,只要熬到这天就有出头之日,所以王振十分珍惜这个工作,对太子的教育也兢兢业业。两人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

这是一个无成本争取到他人支持的创新手段,值得你戳穿防范!

朱祁镇

王振终于等到这一天,现在,他筹划的不是摩托,而是法拉利。

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有两座大山,他没法跨过去,一座是“三杨集团”,他们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人都是几朝元老+人精。另一座大山是张太皇太后,她对他十分反感,反感到曾经让人拿刀架他脖子上教训他老实点。

这是一个无成本争取到他人支持的创新手段,值得你戳穿防范!

王振十分害怕太皇太后,她对他的成见和防范太深,隔三差五的就要把他喊来骂一顿,以至于王振远远看到她都要绕行,再好的拍马屁功力都用不上。

王振在这种气氛下,老实了很多,既然搞不定一个对自己有成见的人,那就耐心的把这老太婆熬死吧!

另外一边,三杨很忙,每天朝政的工作忙不完。对王振其实没有多大的成见,准确说是不认为他有能力、有梦想搞出什么幺蛾子来,

上有张太皇太后压制,没法亲近她,想搞小动作也没机会,但他是不会闲下来的。

王振决心先搞定三杨,为自己铺垫路途。

大家琢磨一下,以三杨的地位和气节,一般人能接近吗?

一说到搞定谁,我们脑袋里想的要么是武力解决,要么是阿谀奉承送钱送礼。

前者王振显然没有能力做到,那就只有后者了。

而王振拍马屁的方式,我认为已经开辟了新的支航线,创造了新的模式,拍出了新的风格!

关键是,拍的润物细无声。

一般的溜须拍马,就是逮到机会就说些不要脸的奉承话。

但王振不是,他拍马屁,是静音模式。

先不谈道德问题,就这水平和方式,值得每个人背诵,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姑且一试。

他是如何做的?

他对三杨礼敬有加,不论在哪里碰到,都要自报家门然后跪下磕头问礼,且从不抬头与三杨对视,也不说什么“大人今天特别精神威武”之类的话,礼毕,默默的屈膝退下。

每次到内阁传旨,都要摆出一副十分羞涩紧张的样子,好像初次登门去见老丈人的女婿一样,而且还总是战战兢兢的站在门外,装着不敢进门。更不会大喊“圣旨到,快来接旨”之类的话。

等到三杨发现他了,招呼他进来的时候,他才毕恭毕敬小心谨慎的传旨意,三杨和他随便客套几句,他会表现出十分受宠若惊的样子,好像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分一样。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着,三杨慢慢对他印象越来越好,他们集体做错了错误的判断:此人绿色安全无公害,是一个老实正直的人。

这只是表象,在得到三杨的认可后,他保存了实力,稳定了位置,同时暗地里不断拉帮结派扩大势力,企图玩弄朝政。

他做到了,七年后,三杨老的老死的死病的病,太皇太后也死去。

王振的机会终于来了,现在,所有的绊脚石都成了踏脚石。他终于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开始祸国殃民。

现在谈一谈王振的马屁水平。

三杨这样的高人(日后我会介绍,供大家仰慕,以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为何会集体对他做出错误判断?

人对于十分尊敬崇拜自己的人,总是难以拒绝。尤其是你不厌恶或不了解这个人的前提下。

王振当时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老师(皇帝呼他为先生),他可以不跪三杨,也没必要这样敬畏害怕他们,但是他却拿出了所有的态度和礼节。而且拿捏的十分恰到好处。

何是恰到好处?

如果是卑躬屈膝谄媚的样子,会令人鄙夷防范。换你也看不上这样的人。

如果是送钱送物,别人不一定看的上,看的上未必敢收,敢收未必会收,因为收了你的礼就欠了你人情。

三杨是什么人,王振能送啥稀罕玩意?不送白不送,送了也是白送。

可是送上“老实”、“低调”、“尊重”、“崇拜”、这些无形的礼,你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因为只要对方出招,你就不知觉的接受了。

因为你永远不会和他说:“你不要这样尊重我,我喜欢别人刺激我、看不起我”!

对于他人给我们的尊重和崇拜,会令我们滋生自豪和优越感,它十分愉悦身心。遇到这样的人,你会为难他吗?

不会的,在没有其他人挑唆或者你亲眼看到他恶劣行径之前,你只会觉得这个人很不错。

不信,你试试看。

需要注意的是,这招对一般人有用,对有节气的人、正直的人更有用。

但对知晓你底子的人不适用(假设你有什么黑料)、对讨厌看不起你的人也不适用,或者见效甚微,遇到这两种人,不值得你委屈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当你对一个人没有什么重大贡献,但却感受到他对你有浓厚的尊崇时,就要想到他在拉拢你、想取得你的支持。

历史犹如一座矿山,里面宝藏无数。

古人云:读史明智。这里所有的文章,都是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度解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我们的做事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