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中國考古學大事記(1899一1997)

【考古中國】中國考古學大事記(1899一1997)



1899年,河南安陽出土有字甲骨,引起金石學家的廣泛注意。劉鵲《鐵雲藏龜》1903年出版,此後一個專門的學問----甲骨學迅速成為顯學。

1900午,甘肅敦煌石窟發現大量古代寫本文書和壁畫等,引起中國、日本和西歐學術界的極大興趣,敦煌學由此迅速發展起來。

1900-1911年,瑞典學者斯.文赫定(Hedin Sven Anders,1865-1952)在新疆羅布淖爾發掘樓蘭古城遺址。英屬印度政府派遣斯坦因(Stein,Aure1,1862-1943)率領考察隊,迸人中國新疆發掘尼雅等遺址。1913-1915年他又到中國西北一帶進行大範圍的調查和發掘。

1905-1908,法國中亞考察委員會派遣伯希利 (Polliot,Paul,1878-1915)到新疆調查發掘,運走敦煌文書5000餘件。

1905-1909年,日本考古學家鳥居龍藏在遼東半島及東北其他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

1920年,法國學者桑志華在甘肅慶陽的晚更新世地層中發現了3件打製石器,這是中國境內發現的第一批舊石器標本。

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Johan G.Andersson,1874-1960)等,在北京周口店發現北京人牙齒化石;安特生等發現河南混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不久他將類似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

【考古中國】中國考古學大事記(1899一1997)


1922-1923年,桑志華和德日進在內蒙古烏審旗薩拉烏蘇和寧夏靈武縣水洞溝發掘舊石器遺址,同類遺存被命名為河套文化。

1923-1924年,安特生又到甘肅和青海地區調查,1925年他在《甘肅考古記》一書中,將甘青地區的史前文化劃分為齊家、仰韶、馬廠、辛店、寺窪、沙井六期,年代跨度為公元前3500-1700年。這個"六期說"的序列和絕對年代判定後來被中國學者否定。

1926年,李濟、袁復禮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這是中國學者主持的第一次田野考古發掘。

1928年,吳金鼎發現山東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後來同類遺存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城子崖1930-1931年由李濟、梁恩永主持大規模發掘,後由梁思永主編《城子崖》於1934年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設考古學組(次年李濟任主任),開始對出土甲骨文的安陽殷墟小屯遺址進行發掘,至1937年先後共發掘了15次,主持發掘的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郭寶鈞、石璋如等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

1928-1929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新疆調查。

1929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史學組,設考古學組,徐炳旭任主任。裴文中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這是當時世紀人類進化史研究的重大發現,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

193l年,梁思永、吳金鼎、尹達在安陽後崗遺址發掘中,因發現著名的"三疊層"而第二次從地層上確認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的年代早晚關係。

1932年,華西大學博物館發掘四川廣漢縣月亮灣遺址。

1933年,裴文中主持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發掘,發現3個完整的晚期智人頭骨化石·還有一些石器和裝飾品。徐炳旭率團赴關中調查周秦遺址。董作賓往山東調查齊國故城和滕國故城。

1934年,徐炳旭、蘇秉琦等在陝西寶雞鬥雞臺發掘仰韶文化遺址和周-漢墓葬。

1935年,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發掘熱河赤峰紅山後遺址,同類遺存後來命名為紅山文化。

【考古中國】中國考古學大事記(1899一1997)


1935年-1937年,郭寶鈞主持發掘河南汲縣山彪鎮和輝縣琉璃閣戰國墓。

1936年,浙江西湖博物館的施晰更在杭州良諸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同類遺存至l959年正式命名為良渚文化。《田野考古報告》創刊,1947年更名為《中國考古

學報》,後又改名為《考古學報》。

1942-l943年,吳金鼎主持發掘成都前蜀王建墓。墓址後來闢為博物館。

1945年,夏鼐在甘肅寧定(今廣河縣)發掘陽窪灣齊家文化墓地,第一次在地層上證明仰韶文化早於齊家文化,徹底否定了安特生的"六期說"。

1949年9月27日,在裴文中指導下,賈蘭坡主持恢復北京周口店遺址的發掘。

1950年,郭寶鈞率團恢復安陽殷墟的發掘,發現武官村大墓。故宮博物院陳萬里開始古代窯址調查。《文物參考資料》雜誌創刊。後易名為《文物》。8月1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鄭振鐸為第一任所長,梁思永和夏鼐為副所長。

1950-1952年,夏鼐率團前往河南輝縣發掘,在琉璃閣第一次發現早於殷墟的商代遺蹟,首次成功剔出古代木車遺蹟。

1951年,夏鼐率隊前往豫西地區進行考古調查,確認鄭州二里岡是早於殷墟的一處商代遺址。

【考古中國】中國考古學大事記(1899一1997)


1951-1952年,夏鼐主持湖南長沙戰國兩漢墓葬發掘。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發掘白沙宋墓。

1952年,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聯合舉辦考古人員訓練班。至1955年共舉辦4期,培訓341人。北京大學在歷史系內創辦考古專業。1984年獨立為考古系。

1953年,裴文中、夏鼐率團發掘洛陽燒溝漢墓,為中原地區漢墓的斷代確定了標尺。河南省文物工作組發掘鄭州二里岡商代遺址。

1953-1954年,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發掘臺北圓山貝丘遺址,後來命名為圓仙文化。1954年,賈蘭坡主持發掘山西襄汾縣丁村隅石器時代遺址。

1954-1957年,石興邦主持發掘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後來被命名為半坡類型或半坡文化。1957年在發掘現場建立中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半坡博物館。

1955年。蘇秉琦等主持發掘洛陽中州路東周墓葬,樹立了中原地區東周墓分期斷代的標尺。安金槐主持發掘鄭州商城夯土城牆,查明城牆周長

達6.96公里。西南博物院等單位發掘四川巴縣冬筍壩和昭化寶輪院的戰國至漢代時期的船棺葬。安徽省博物館等單位發掘壽縣春秋蔡侯墓。王伯洪主持發掘陝西民安客省莊遺址,同類新石器遺存後來命名為客省莊二期文化或客省莊文化。趙青芳主持發掘南京北陰陽營遺址,後來命名為北陰陽營文化。《考古通訊》雜誌創刊,後易名為《考古》。

1955-1956年,夏鼐、安志敏率團前往三門峽、劉家峽水庫區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一大批重要古文化遺址。

l955-1957年,張雲鵬等主持發掘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主要遺存後來命名為屈家嶺文化。

1955-1960年,雲南省博物館發掘晉寧石寨山滇王墓。

1956年,湖北長陽縣下鍾家灣發現長陽人上頜骨化石。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陝縣上村嶺西周至戰國時代國墓地,勘察三門峽漢漕運遺蹟。

1956-1957年,安志敏主持發掘河南陝縣廟底溝和三里橋遺址。仰韶文化主要遺存命名為廟底溝類型,上層早龍山文化的遺存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

1956-1958年,王仲殊主持西安漢長安城遺址的勘察和發掘,1961年再次開展了工作。夏鼐主持發掘明萬曆皇帝的定陵,出土大批精美文物,後來闢為定陵博物館。

1957年,甘肅省博物館發掘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第一次在齊家文化墓葬中發現成批的紅銅器。

1957-1958年,馬得志主持唐長安城大明宮的發掘。黃文弼率隊在新疆地區調查發掘。

1958年,廣東曲江縣馬壩發現馬壩人化石,廣西柳江通天巖發現柳江人化石。南京市發掘東晉顏氏家族墓地。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陝西華縣元君廟和華陰橫陣村仰韶文化大型墓地。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

1958-196O年,趙學謙等首次發掘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1977-1978午又進行了補充發掘,揭露了一處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並發現了前仰韶遺存。

1959年,楊子範主持發掘山東泰安大汶口附近的堡頭新石器時代墓地,同類遺存後來被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北京大學試掘陝西華縣老官臺遺址,同類遺存後來被命名為老宮臺文化或大地灣文化。四川省博物館發掘巫山大溪遺址,同類遺存後來命名為大溪文化。四川彭縣竹瓦街發掘商周之際的銅器窖藏。徐旭生率"夏墟"調查組往豫西調查,發現偃師二里頭遺址。主要遺存後來命名為二里頭文化。甘肅省博物館發掘武威磨嘴子西漢墓群,出土《儀禮》簡冊和"玉杖十簡"等。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銅川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1959-1960年,北京大學李仰松、鄒衡主持發掘洛陽王灣遺址。謝端踞、鄭乃武主持發掘甘肅臨夏大何莊和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

l960年,賈蘭坡主持發掘山西芮城縣匡河和西侯度舊石器時代遺址。安志敏主持發掘安陽小南海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張彥煌等發掘山西芮城西王村遺址,主要的仰韶遺存後來命名為西王村類型或西王村文化。吳汝祚等發掘山東平度東嶽石村遺址,發現龍山和早商文化之間的遺存,後來同類遺存被命名為嶽石文化。劉觀民主持發掘內蒙古赤峰夏家店青銅時代遺址。廈門大學發掘福建建陽蘆花坪宋代建窯遺址。上海博物館發掘青浦崧澤遺址,中層文化後來命名為崧澤文化。

1960-196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鄉發掘李家村遺址,同類遺存早於仰韶文化,後來被命名為李家村文化。

196O-1962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掘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

1961年,夏鼐主持編寫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穫》一書出版。

1962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掘萬年仙人洞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鄭振香主持發掘安陽大司空村商代遺存。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開始勘察秦始皇陵園和漢武帝茂陵。河北省文物隊發掘曲陽縣澗磁村瓷窯遺址,研究確認為定窯遺址。

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陝西藍田縣陳家窩發現直立人下頜化石,年代與北京人相當。南京博物院發掘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陝西寶雞賈村出土一批西周青銅禮器,其中有年代最早的紀年銘銅器何尊。王仲殊主持發掘黑龍江寧安縣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和敦化六頂山渤海國墓群。

1964年,賈蘭坡主持陝西藍田公王嶺舊石器遺址的發掘,發現年代略早於北京人的直立人頭骨和牙齒化石。裴文中主持發掘貴州黔西縣觀音洞早期舊石器遺址,後來命名為觀音洞文化。山東和河南文物工作者分別對臨淄齊國故城和新鄭鄭韓故城進行全面勘探和重點發掘。許景元等發掘洛陽漢魏故城南的東漢刑徒墓地。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發掘臺北大坌坑遺址,下層遺存被命名為大坌坑文化。

1964-1966年,徐蘋芳主持元大都的勘探與發掘。

1965年,雲南元謀縣上那蚌發現2枚直立人牙齒化石,為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侯馬發掘晉國盟誓遺址,出土

1000餘片盟書。南京市文物工作者在南京象山發掘東晉琅琊王家族墓地。遼寧省博物館發掘北燕貴族馮素弗夫婦墓。仇士華和蔡蓮珍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創建中國第一個放射性碳素實驗室。湖北省博物館發掘江陵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踐劍等重要文物。

1966年,《文物》、《考古》和《考古學報》三大雜誌停刊。

1968年,王仲殊、盧兆蔭主持發掘河北滿城縣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第一次發現漢代完整的金縷玉衣。

1969年,甘肅省博物館在武威雷臺發掘一一座東漢墓葬,出土青銅雕塑馬踏飛燕等重要文物。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唐代金銀器窖藏。

1971年,安金槐主持發掘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主要遺存後來命名為下王崗類型或下王崗文化。

1971-1972年,山東省博物館等單位發掘鄒縣野店大汶口文化遺址。

1972年,南京博物院發掘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常州圩墩遺址。黑龍江省博物館發掘密山縣新開流遺址,後來命名為新開流文化。山東省博物館發掘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竹簡。四川省博物館發掘涪陵小田溪巴國墓葬。鄭州博物館開始發掘大河村遺址,後來命名為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或徑稱為大河村文化。《文物》、《考古》、《考古學報》復刊。

1972-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長沙馬王堆漢墓,出上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及帛書、帛畫等大批重要文物。內蒙古文物工作者發掘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

1972-1979年,鞏啟明主持發掘陝西臨撞姜寨遺址,揭露一處完整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

1973年,內蒙古博物館在呼和浩特大窯村附近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石器製作場。山西省文物工作者試掘沁水縣下川細石器地點,1978年石興邦主持了正式發掘,出土大量細石器標本,命名為下川文化。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陽小屯南地的發掘中,發現7000多片卜甲和「骨,多數有刻辭。湖北省博物館等機構開始發掘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河南省文物隊發掘禹縣鈞臺鈞窯遺址。廣西博物館等單位發掘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廣東省博物館開始發掘曲江石峽遺址,後來命名為石峽文化。瀋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調查發掘瀋陽新樂遺址,後來命名為新樂文化。內蒙古文物工作隊發掘杭錦旗桃紅巴拉的戰國早期匈奴墓葬。

1973-1974年,浙江省文物工作者發掘餘姚河姆渡遺址。後來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北省文物工作者發掘董城縣臺西村商代遺址。江西省博物館發掘清江吳城商代遺址。

1974年,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勘察發掘黃披縣盤龍城商代遺址。陝西省考佔工作者發掘秦始皇陵兵馬桶坑,己闢為博物館,發掘還在繼續。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調查發掘平山縣中山國郡城遺址和王陵。

1974-1975年,寶雞市博物館在寶雞茹家莊發掘兩座西周墓,墓主為漁伯夫婦。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漢魏洛陽城南的靈臺遺址。北京市文物工作者發掘南郊大葆臺兩座漢墓,保存有完好的"黃腸題湊",己闢為博物館。

1974-I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

1974-197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發掘青海樂都柳灣新石器時代墓地,清理馬家窯和齊家文化墓葬1500多座。

197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湖北鄖縣龍骨洞發現直立人牙齒化石。湖北省文物工作者發掘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等內容的竹簡1100餘枚。湖北省文物部門開始勘察和發掘江陵楚部紀南城遺址,在城東雨台山發掘楚墓550餘座。

1975-1978年,高廣仁主持發掘山東充州王因大汶口文化墓地。

【考古中國】中國考古學大事記(1899一1997)


1976年,鄭振香主持發掘安陽小屯婦好墓;清理殷墟王陵區的公共祭祖坑。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勘察發掘周原遺址。

1976-1977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發掘武安磁山遺址,同類遺存後來被命名為磁山文化。安徽省文物工作者在阜陽雙古堆發掘西漢汝陰侯墓,發現《詩經》、《周易》等內容的竹簡。

1977年,河南省博物館發掘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堡。至本年度為止,除北京大學外,西北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山西大學、鄭州大學等10所大學相繼設立考古專業。

1977-197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發掘新鄭裴李崗和密縣莪溝遺址,同類遺存後來被命名為裴李崗文化。山東省文物工作者勘探和發掘曲阜魯國故城。貴州省博物館發掘赫章縣可樂秦漢時代墓葬。

1978年,陝西省大荔縣解放村發現一具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發掘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包括大套編鐘在內的大量精美的戰國青銅器。湖南省文物工作者發掘長沙銅官窯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吏研究所編撰的《甲骨文合集》開始出版,至1983年出齊。

1978-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山東滕州北辛遺址,後來命名為北辛文化。西藏和四川文物工作者發掘昌都卡若遺址,後來命名為卡若文化。

1978-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湖北枝江關廟山遺址。

1978-1982年,遼寧省博物館等單位在本溪市廟後山發掘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1978-1983年,甘肅省博物館發掘秦安大地灣遺址,揭露一處大型仰韶文化案落址,發現前仰韶遺存,後來有人據以命名為大地灣文化。

1978-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清埋墓葬1200餘座,後來有人據以命名為陶寺文化。

1979年,中國考古學會在西安舉行成立大會,夏鼐被推舉為第一任理事長。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在臺北逝世。西藏、新疆文物工作者聯合調查阿里古格王國遺址。北京、上海和杭州考古工作者開始凋查發掘龍泉窯遺址。湖北省博物館和四川大學聯合發掘宜昌中堡島遺址。

1979-198O年,河南省博物館在淮陽平糧臺發掘一座龍山文化城堡遺址。安徽省文物考古隊發掘潛山薛家崗遺址,後來同類遺存被命名為薛家崗文化。

1979-1993年,北京大學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發掘曲沃縣曲村晉國遺址,發掘晉侯及夫人墓,證實那裡為西周至春秋時期晉國的都邑。

【考古中國】中國考古學大事記(1899一1997)


198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惟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安徽和縣龍潭洞發現直立人頭骨化石。胡謙盈主持陝西長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遺址的發掘。陝西秦桶考古隊發掘一座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大型銅車馬模型。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茬武漢舉行。

1980-1981年,江西省文物工作者發掘吉安縣吉州窯遺址,福建省博物館勘察發掘祟安漢城遺址。

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開始合作發掘北京琉璃河遺址。陝西省文物研究所開始發掘風翔馬家莊秦國宗廟遺址。開始全國性第二次大規模文物普查,隨後根據普查資料陸續編輯出版多卷本《中國文物地圖集》。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在杭州舉行。

1982-1983年,黑龍江省文物工作者發掘哈爾濱閻家崗舊石器遺址。遼寧省博物館發掘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發現史前大型祭祖遺蹟。

1983年,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在鄭州舉行。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聯合發掘廣州象崗南越王墓。遼寧省文物工作者在建平牛河梁發掘紅山文化祭祀遺址,發現積石冢、神廟遺蹟和陶塑女神像等重要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堰師縣屍鄉溝發現一盛商代早期城址,後來進行了多次發掘,清理多座大型宮殿基址和其他重要遺蹟。青海省文物考古隊發櫥都蘭縣熱水吐蓄貴族墓葬。國家文物委員會成立,夏鼐擔任主任委員。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的亞洲地區(中國)考古討論會在北京和西安舉行。

1983-1985年,石興邦主持發掘陝西臨漳白家村遺址,後來命名為白家村文化。

1983-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臨漳縣邯城遺址的勘探和發掘。

1984年,湖北省文物工作者發掘江陵張家山戰國秦漢墓地,在漢墓中出土大批西漢早期律令竹簡。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鳳翔縣馬家莊春秋秦國都雍城3號建築基址。山東省文物工作者在壽光縣邊線王村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北京大學發掘遼寧營口金牛山舊石器遺址,發現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金牛山人。

1984-198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銅川縣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出土大量唐三彩等珍貴文物。

1985年,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啟功任主任委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在曲陽縣發掘宋元時代的定窯遺址。國家文物局和安徽省科委在鳳陽縣舉行應用直流電阻率法綜合勘探地下文物的鑑定會。甘肅省文物工作者發掘敦煌祁家灣漢唐墓葬。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在北京逝世。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在北京舉行。

198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查南陵縣古代礦冶遺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發掘延慶縣春秋山戎墓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餘姚縣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精美玉器帥1000餘件。。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奈曼旗青龍山遼代陳國公主墓。江蘇省文物工作者在徐州發掘西漢楚王石室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天水放馬灘秦漢墓葬。出土木板地圖和書寫有術數的竹筒等重要文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廣漢三星堆大型祭祖坑,出土包括大型青銅人像、面具和玉器在內的大批珍貴文物。中國考古學會第六次年會在瀋陽召開。蘇秉琦當選為第二任理事長。

1986-198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荊門十里鋪包山楚墓,出土大量內容涉及法律的竹簡。

1986-199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平頂山發掘西周至春秋時期應國墓地,出土大量有銘銅器。

1987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和唐代地宮。出土"佛骨"和大量唐代金銀器等精美文物。國家水下考古協調組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開展水下考古工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餘杭瑤山良諸文化祭壇遺址,出土大批精美玉器。安徽省文物和地質工作者合作,利用遙感技術測繪楚壽春城遺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寶豐發掘北宋官窯汝窯遺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發掘猴陽縣西水坡遺址,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

1987-1988年,湖北省有關單位和北京大學在湖北天門發掘石家河遺址群,確立石家河文化的命名。

1988年,黑龍江省文物工作者發掘阿城子大型金代墓葬,出土大量絲織品等文物。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發掘鄧縣福勝寺地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發掘瑞昌縣銅嶺古銅礦遺址;發掘景德鎮湖田窯遺址。

198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開始合作對南海沉船進行調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幹縣發現大批商代青銅器、玉器和原始瓷器。河北省文物工作者發掘北戴河秦行宮遺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勘察廣漢三星堆遺址,發現可能屬於商代的城牆遺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陽殷墟發掘到一座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在漢長安城發掘末央宮遺址,發現刻文骨籤3萬餘片。中國考古學會第七次年會在長沙舉行。

1989-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安徽蒙城縣尉遲寺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清理出大汶口文化大規模的排房建築基址及環壕等遺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陝西鱗游縣發掘隋代仁壽宮和唐代九成宮殿址。

1990年,山東省文物工作者發現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城址和嶽石文化城址,在臨淄齊王陵附近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三門峽上村嶺發掘春秋時期擄國貴族墓地。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鹹阻張家灣漢景帝陽陵附近發現24座俑坑,出土大批陶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漢長安城西市發掘21座燒造陶俑的官窯,出土數以千計的裸體陶俑。北京市文物工作者在右安門外發現金中部水關遺址。

1990-1991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發掘崑山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揭露面積為3000平方米的祭臺遺蹟。

1990-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發掘拉薩曲貢遺址,是國內發掘的海拔最高的史前遺址,同類遺存被命名為曲貢文化。

1991年,浙江省文物工作者發掘餘杭匯觀山良渚文化祭祖遺蹟。山東大學在山東鄒平縣丁公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陽殷墟花園莊發現大批甲骨文。黑龍江省文物工作者在寧安縣唐渤海國王陵區發掘一座大型石室壁畫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調查發掘灣縣彭頭山屈家嶺文化城址,發現平面為圓形的城垣、環壕、夯土臺基和城門遺蹟。中國考古學會第八次年會在呼和浩特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涉外管理辦法》公佈實施。

1991-1992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丹江口水庫發掘東周楚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天長縣三角坷漢墓群。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江川李家山滇族墓葬。

1991-199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在遼寧緩申縣調查和試掘元代沉船。

1991-1996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考古學、人類學、地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學者,在河南澠池縣班村遺址進行綜合發掘研究。

1992年,湖北荊州博物館等單位在江凌雞公山發現舊石器晚期遺址,首次揭示出四五萬年前舊石器人在平原地區活動的遺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內蒙古敖漢旗

興隆窪遺址;發掘湖北棗陽雕龍碑遺址和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都發現了結構複雜的居住建築遺蹟;在洛陽發掘一座北宋衙署庭園遺址。江蘇省文物工作者在崑山趙陵山發掘良渚文化祭祖遺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灣縣城頭山發現一座屈家嶺文化城址。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輝縣孟莊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大型城址;在丹江口水庫區發掘的一批楚墓,出土大量有銘文的青銅禮樂器。內蒙古文物工作者在赤峰朝克圖山發掘遼代貴族耶律羽之墓。

1992-1993年,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文物工作者在六盤水布盤縣大洞發掘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浙江省文物工作者在杭州莫角山發現一座良渚文化城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豐城洪州窯窯址。

1992-1994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等單位發掘河南鄧州八里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掘輝縣孟莊龍山文化城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在永城胰芒山發掘漢梁孝王陵園遺址。

1992-1995年,黑龍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寧安縣虹蹲魚場渤海國墓群。

1992-1997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綏中縣石碑地全面勘察發掘秦漢行宮遺址。

1993年,長沙市文物工作隊發掘一座西漢早期長沙國王后墓。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宣化下八里村發掘5座遼代貴族墓,發現一批木質傢俱和壁畫。江蘇省文物工作者在高郵市發掘龍虹莊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揚州唐城,發現大型排水設施。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在濟南舉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雲岡第3窟窟前遺址。

1993-1994年,全國31個研究所、博物館和高等院校派遣專門人員迸人三峽地區進行全面的文物調查,確定地面地下文物共有1200多處。北京大學考古系等單位發掘江寧縣湯山鎮瑚蘆洞舊石器地點,核地點發現2具猿人頭骨化石。年代為距今約30萬年。

1993-1995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與美國安德沃基金會合作,發掘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舊石器末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道縣玉瞻巖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現1萬年前的陶片和栽培稻遺存。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發掘鄭州西山遺址,發現仰韶時期城址。

1993-1996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北票喇嘛洞的鮮卑貴族墓地,為東北地區十六國時期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一次。

1994年,國家文物局指定由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文物研究所承擔制定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規劃任務,以俞偉超為組長的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規劃組成立並開始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山東滕州前掌大商周貴族墓地,出土大量青銅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阿魯科爾沁旗寶山發掘遼貴族墓葬。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溺橋鎮發掘隋代溺橋遺址。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四川大學聯合調查阿里皮央---東嘎石窟遺址。陝西省文物考古部門開始發掘秦始皇陵兵馬桶2號坑,發掘現場向公眾開放。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勘探薛國故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座相當於龍山時代的城址,其中新津縣寶墩城面積達60萬平方米,城垣保存尚好。山東省文物局等單位在長清發掘西漢濟北王劉寬陵墓,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1995-1997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南盆地調查舊石器地點38處,發掘了洛南縣花石浪龍牙洞遺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尉犁縣營盤漢晉墓地。

1996年,河南洛陽文物工作隊等單位為配合黃河小浪底水庫工程的建設,發掘孟津妯娌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現仰韶文化時期隨葬禮器的大型男性墓葬。湖南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長沙市中心走馬樓古井內,清理出數萬枚三國孫吳時期的簡犢,超過以往全國出土簡犢的總和,是中國古代文獻史料的又一次集中發現。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發掘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出土北魏至北宋時期石、玉、陶、鐵、木和泥塑佛教造像200餘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華瑩市昭勳村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出土大量文物中包括有多達5000餘字的墓誌。國家文物局成立西沙群島文物普查領導小組並開展工作,進行了部分地區的陸上和水下文物普查。

1996-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河南偃師商城,新發現內城基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灣縣城頭山遺址發掘6000年前大溪文化城牆,併發掘出時代更早的稻田遺蹟。

1997年,山東淄博市文物局等單位發掘桓臺縣吏家遺址,發現龍山、嶽石和商代文化城牆及夯土建築基址,嶽石文化層出土了刻字卜骨,年代早到距今3700-350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章丘縣西阿遺址,發現800O年前後李文化聚落遺址。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丹鳳縣古城村商缺封邑遺址。陝西省文物保護技術中心調查戶縣西漢大型鑄幣遺址。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在北京逝世。中國社會科1994-1995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發掘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青海省文化廳文物處發掘同德縣宗日新石器時代遺址。蘇州博物館發掘蘇州真武山吳、楚東周貴族墓地。

1994-1995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發掘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青海省文化廳文物處發掘同德縣宗日新石器時代遺址。蘇州博物館發掘蘇州真武山吳、楚東周貴族墓地。

1994-199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陽穀縣景陽崗龍山文化城址,發現有字陶片和城門、夯土臺基等遺蹟。

199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掘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山東大學在長清仙人臺發掘西周至春秋時期邦國貴族墓地。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兩年後又發掘到御苑遺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中日聯合考察隊,發掘民豐尼雅遺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杭州南宋太廟遺址。南京大學發掘儀徵神墩西周至春秋聚落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綿陽雙包山2號漢墓,出土經絡漆桶等珍貴文物。

1995-199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配合三峽工程建設,發掘重慶豐都煙墩包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以石片為主的石器標本1萬餘件。四川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在成都平原調查發掘5座相當於龍山時代的城址,其中新津縣寶墩城面積達60萬平方米,城垣保存尚好。山東省文物局等單位在長清發掘西漢濟北王劉寬陵墓,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古物古蹟辦事處發掘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掘廣西算寧縣頂蛔山遺址。武漢長江邊採集到"漢陽人"頭骨化石。

1997-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共同組成中日聯合考古隊,發掘漢長安城桂宮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