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人民日报发长文报道郭德纲、岳云鹏、王宝强?

读剧慧眼


郭德纲的成功在于他坚持一件事就是相声 不断的学习 创新 建立团队 到之后的团队整合熬过了整个行业的低潮期 留下来的自然是观众认可的 团队成员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我认为好的团队要多元化 而不是一种风格定一个团队 岳云鹏是很好的把握机遇 没有犹豫直接跟了郭德纲 果断的选择是他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加上自己的努力 隐忍 不忘本 才会有这么多观众喜欢 王宝强则不一样他是把每一次的龙套角色都当成自己实现梦想的机遇 成功之前的人大多都要经历贫穷困苦 坚持下来终会出头


sailing3468


风向正在悄悄地转变,哪怕这种转变是尝试性和暂时的。

从今年的春晚,我短暂地观看了一下:

1,老百姓喜欢看什么就播放什么!

例如,大家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那就找德云社的来演。

2,最突出的,大家公认的社会诟病,那就通过表演来讽刺和提醒。

例如,坑骗老年人的钱,高铁站占座!

3,青年人是最活跃的,他们喜欢看偶像,他们爱看的什么就呈现什么。

一句话:迁就观众。或者说:满足观众的需求。

从满足领导的需求,到满足观众的需求,是一个大的进步。

真应验了郭德纲说的:俗要俗的那么雅,雅要雅得那么俗!

终于认清了:文艺晚会就是娱乐大家,并不是思想宣传会。

宣传仍然是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文艺的创作者把自己的眼光从向上看,转向向观众看,这样就发现岳云鹏,王宝强,等等,也有很多宣传的素材。

用这样的素材,上面满意,下面也爱看,何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小老板念经


人民日报洋洋洒洒用了9000字的长文,来报道马云、郭德纲、岳云鹏、王宝强几个人的奋斗经历。这四个人都是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通过努力,马云拥有了自己的阿里巴巴、郭德纲拥有了自己的德云社、岳云鹏在德云社和相声界也混出了一席之地、王宝强也在影视界混的风生水起,可以说各自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从立意上来说,其目的是好的,旨在利用这四个人来鼓励如今的人们要努力奋斗,不要想着歪门邪道走捷径,成功和成绩只会眷顾努力的人。

有不少网友对人民日报这篇报道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觉得作为一个主流媒体,应该多报道一些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家、军人等先进人物。让这些为国家的发展默默无闻做着贡献的优秀人才,获得更多老百姓的认识、了解、知晓,而不应该总是推崇一些娱乐界的明星。

大家的提议也是有道理的,如今,人们对于娱乐界和商界的一些热点人物其实并不陌生。比如人民日报所报道的这四位,经常出现在媒体报端的头版头条,甚至成为热搜人物。并不是说他们的励志故事不值得推荐,而是人们无论对于他们的奋斗历程、还是如今的成就都有所了解,根本用不着刻意去推荐。

相反,那些在国家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为保障我们十几亿国民安居乐业而默默付出的边防战士等军人,却很少被人们所熟知,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几个人知道。相对而言,这些人的付出,应该让更多的老百姓知晓;他们更应该成为老百姓心中的明星。

总之,人民日报发长文报道马云、郭德纲、岳云鹏、王宝强四人,用意的好的。只不过大家对这些人本来也不陌生,所以,应该将更多的报道精力放在科学家、军人等领域,将这些领域的优秀人才及他们的经历和成就推荐给老百姓,这些人也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大家有什么寄的看法呢?

【谢谢朋友们耐心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等,发表看法,一起互动交流!】


龍族社


我觉得,人民日报这个9000字长文,对郭德纲,和喜欢郭德纲相声的观众尤其有意义。按照我的理解,人民日报很少插手娱乐圈,但是这次却大张旗鼓的肯定了郭德纲等人!真出人意料。


众所周知,郭德纲凭一己之力挽救了相声。有几大好处。其一,爱好相声的观众,又可以听到许多丰富多彩的相声。其二,培育了相声市场。这为同行带来极大利好。第三,培养了岳云鹏,张云雷等大流量IP,直接间接增加许多人就业机会,减轻国家负担。就凭这一点是不是可以说他是很有功德?我觉得回答是肯定的。它对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是有功劳的!应该得到人们的赞美!

但是实际上我却觉得郭德纲活的很憋屈。广大观众对郭德纲称赞的。因为郭德纲确实对人们带来了欢乐。听他的相声,鼓掌拍的手麻了,要喊得嗓子哑了。所以赞美是情不自禁,发自内心。可是还有一部分人,包括有权有势的人物,对郭德纲横加指责,指手画脚。实在找不出毛病,上来就是两个字“三俗”!



这个阵势,跟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几乎是一模一样。你想,孙悟空本来保护唐僧,但这人好坏不分。立在一旁,眼睛一闭,嘴里咕咕哝哝,把束缚的信息传过去。眼看孙悟空疼的在地上打滚。唐僧可恨,以至于此!

某些同行们,比起唐僧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利用一些场合和机会打压郭德纲。也有部分人,跟在后面瞎起哄。恨不得有关部门,把德云社取缔,才好呢!这些犹如阴影一般,萦绕在郭德纲心里,而无法驱散。



究竟谁对谁错,国家自有公理!这是老百姓的认知。这次人民日报发话了,直接肯定了郭德纲。称赞郭德纲等人是 奋斗的楷模。我觉得,他们首先是做人的楷模!要不,怎么会得到人民日报的肯定?!所以“三俗”论者,到了闭嘴的时间了!


娱乐座谈会


我觉得做为激励处境艰难的人是可以的!

可以给那些人生快要倒下的人的一种强心剂!当这些人快要倒下时,会想:只要我坚持,也能取得成功,加油!

只不过,每个人都不要想一定要成为马云丶王宝强!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否则,最终还是要死了还未达到目的!要知道,马云等,只是一种学习的榜样,不能成为每个人奋斗的目标!

人民日报列举这些名人,也就是这个意思,是传递一种正能量!



卓彬22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大家知道,这几个人都是现在有热度的名人,写报道的人其实都是炒作的高手,如何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他们真的专家。郭德纲、岳云鹏虽然是民间相声艺人,但是确确实实是从一个普通百姓走到了今天的富甲一方,王宝强现在也是很火的艺人,他们共同点都是20年前默默无闻,现在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然而,现实并不那么理想,这些人虽然成功了,但是却是少之又少的幸运儿,大部分渴望成为角儿和腕儿的艺人,都并没有那么幸运,不过毕竟是报纸嘛,想让大家看到明天还是光明的,鼓励大家去追求自己的明天,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鼓励人们奋斗,要兢兢业业的劳动,不要投机取巧,我觉得是在传递一些正能量。不过,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也是实在话。社会上,金钱是至公之物。想要成功,就一定要破釜沉舟的决心和誓不罢休的魄力,很多人只是看到了马云成功之后,被人们所敬仰的一面,却不知道他的青春是如何度过的。笔者认为,当我们去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可能用了5年,10年,得到了那天才会发现,其实得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不过,笔者认为,写郭德纲、岳云鹏、王宝强这些人的奋斗故事,总比写吴秀波、陈羽凡,文章要强一点,毕竟社会还是充斥更多的正能量更好一些,虽然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幸运儿,但是有这样的人物总比没有强。天道酬勤,我觉得人生道路这是不变的真理。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网游魅力达人


我可以说几句实话吗?

大家有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很火的根本原因?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创业者,当下有多少个小老板在彻夜不眠中焦虑不安,头皮发麻,对前途未卜的迷茫,对未来信心的缺乏,经济的压力和精神的折磨,已经快把这群中年人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心早已寒如冰点。人不怕苦难,也不怕黑暗,最怕的是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就像在文革中自杀的人,他们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批斗吗?!不,是他们被折磨得心里崩溃看不到曙光!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分析了1999年和如今惊人的相似,这篇文章看似在写他们的苦难和成长,实际上重点是他们都在苦难中挣扎煎熬,之后重现光明,也就是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向苦难者投来了一束光,他们瞬间心里变得温暖,也如我一样,我也同样转发了,因为它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希望,慰藉了我的心灵。不管是谁,你叫它鸡汤也好,食量也罢,它能在寒冷中给你一丝温暖也是好的。

我在意的也不是郭德纲不是岳云鹏更不是马云等,我想大部分没想看了这篇文章想成为首富,而是度过苦难,我们渴望看到光明,渴望中国经济再次高速腾飞,渴望中国企业家过的舒心点,最起码可以不再在一个又一个黑夜里彻夜不眠。中国企业家其实承受了太多的痛,同样人民因为消费力与不成正比的收入,为房子承受了太多的无声的痛苦。

一言以蔽之,希望我们抱团取暖,共同搀扶走出苦难,走向光明!


星星点灯30473243


还有马云呢,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我细细地读了一篇,平心而论,写的很不错,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这四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这四个人的经历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从一无所有时开始奋斗,经历过诸多的辛酸和失败,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最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让很多人艳羡的成绩。


郭德纲,从小就混迹于天津红桥区的曲艺团,对于郭德纲来说,喜欢相声、评书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于是他拜了多名曲艺人士为师。1995年,郭德纲只身来到北京,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北京,但是这次来他并没打算再回去,就这样,郭德纲开始了北漂生活。一路走来,郭德纲吃过“面糊糊”、经历过深夜走几十里路回住处,受尽了人情冷暖,最终他成功了,这份成功是历经磨难后的破茧成蝶。

岳云鹏,一个出身河南农村家庭的普通男孩,1999年,14岁的岳云鹏来到北京,在没有进入德云社之前,他当过保安、打过杂、当过饭店服务生,同样,他也被人嘲笑过、挤兑过,甚至在进入德云社后,他依然被德云社的很多人看不上,而正是郭德纲力排众议才留下了他,他也没有辜负郭德纲的栽培,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了相声界的“阿甘”,今年再次踏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王宝强,一个出生于河北邢台农村家庭的男孩,1992年,他上了少林寺,7年他来到北京,初到北京,王宝强住在阴暗的地下室,那时最常吃的东西就是土豆,一开始王宝强只是一个群众演员,每天他都游走于各个剧组,后来他成了别人的替身,他时常要从高处摔下,别人都是假摔,他是真摔,而正是他的这股认真劲让他有了出演《盲井》的机会,随后又出演了《天下无贼》,这一路走来,王宝强就是凭借一股执着取得了如今的成绩。


马云,一个被很多人戏称为“长着外星人脸”的男人,少年时的马云在高考落榜后蹬起了三轮,后来一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本书叫《人生》,经历过三次高考后,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当了四年老师,随后开始创业,他做过英语翻译、百货地毯,几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并没有打垮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美国,这次美国之行彻底改变了他,回国后他成立了阿里巴巴,如今的阿里俨然成了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而马云也当过中国的首富。

人民日报将这四位人士的人生经历写在一篇文章里只是想向大家传递一些富有正能量的讯息,很多时候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选择、坚持的产物,而坚持是最难能可贵的,不是吗?


草根说电影


官媒《人民日报》发表了近九千字的长文报导了郭德纲、岳云鹏、王宝强、马云的奋斗历程,拜读了原文,整篇文章,文采新颖,用生动简朴的语言描绘了四人意志坚定,越挫越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创业经历,揭示了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变成功的普遍原理。

从四人的创业经历来看,虽各有各的艰辛,但其共同点是越挫越勇,不以一时的挫败论英雄,有着不达目的誓不休的韧劲,困难挫折在他们面前就像一座座山峰,他们为攀登山峰披荆斩棘,哪怕是片体鳞伤也再所不惜,直到登上峰顶为止。

目前他们四位都是各自领域响当当的角儿,他们的成功不是一早一夕的事,而是经历了艰难曲折、顽强拼搏的结果。

人民日报用长篇报导的形式,亲民的语言展现他们的奋斗历程,给立志创业的青年朋友炖了一锅浓浓的心灵鸡汤:不论你是什么出生;有没有学历无关紧要;只要你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好学的素养、越挫越勇的气魄、哪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最后套用《人民日报》报导原文的结束语结束此回答:

喜欢《喜剧之王》中的一个场景:

张柏芝说:“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周星驰说:“也不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

周阿繁


这就是一篇精神的保健品。

此文是公众号拾遗1月24日发出来的,原题目是《我要去1999年了,你有什么话需要带回去吗?》。2月9日,人民日报转载,改了个题目《那一年岳云鹏14岁,郭德纲26岁》。

全文写了岳云鹏、郭德纲、王宝强、马云四个人的经历,在2019年春节给大家送上了一碗浓浓的鸡汤。

很多人都喜欢读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点儿动力。

怎么不写一写1999年在地里种地的农民?

怎么不写一写1999年在工地上干活的建筑工?

怎么不写一写1999年在流水线上的厂哥厂妹?

怎么不写一写1999年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大学生?

二十年过去了,这些人依然在土地上生存,依然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梭,依然在工厂里一天天的重复,依然在结婚、买房、养老中焦虑。

他们没有多少光芒,他们的未来也不光明,但他们的价值不可磨灭。

这四个人的成功有并不具备普遍意义。特别是岳云鹏、王宝强,这二人的成就具有太多的机会因素,没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价值。

绝大多数人被时代的潮水裹着往前走,不由自主。

80年代,土地下户,农民们都在土里刨食,自给自足;

90年代,农民放下锄头外出打工,工人下岗自谋生活,大学扩招了几百上千万人。

到了21世纪,人人买房,房价一路飙升,房子成了每个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赶着我们朝前。

身体的压力需要保健品,心灵的压力更需要保健品。文章结尾有这么一段话,保健意味浓厚。

这一段话看上去很美,很励志,但背后却是更加残酷的现实:

每位爷身后都有很多孙子,大多数人当了一辈子孙子。

很少的平凡人能成为英雄。

只有勤奋决不能成功,他还需要天赋、机遇、坚持。

你用尽全力生活,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能回到1999年,大多数人可能会告诉自己,赶紧买房。

对于普通人来说,鸡汤的营养有限,保健品终究治不了病。多读书,少喝汤,保持身体健康,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少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