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阳曲县是省城的北部门户、绿色生态之屏障,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阳曲汉朝设县,故治在今定襄县,《清一统志》忻州: 阳曲故城,即今定襄县治,汉置县,后汉建安二十年改置定襄县。地名始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县因(滹沱)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而得名。另一说,清道光《阳曲县志》:阳曲乃汾曲之阳。据《元和郡县志》阳曲县,本汉旧县也,黄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曰阳曲。

下辖4个镇、6个乡:黄寨镇、大盂镇、东黄水镇、泥屯镇,高村乡、候村乡、凌井店乡、西凌井乡、北小店乡、杨兴乡。总面积2070.67平方公里,人口15.8万,县政府驻黄寨镇新阳西大街。


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经考古表明境内归朝、南温川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属晋祁氏邑。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祁奚之孙祁盈触法,由魏献子(舒)治理,并分原祁氏之田为 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邑,据考,晋盂邑即为今大盂一带。战国时,在今黄寨镇置狼孟县;《读史方舆纪要》载:狼孟县,俗名黄头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即今黄寨村;秦统一六国后,置狼孟县。

汉文帝期间,时为狼孟(今县境黄寨镇黄寨村东)、盂(今县境大盂一带)、汾阳(今县境西北)三县地。新莽时改狼孟县为狼调县。东汉建武期间, 废汾阳县,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原阳曲县(今定襄县境内)荒废,于今太原市阳曲镇新置阳曲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阳曲镇,汉时阳曲故治也。东晋废盂县,改狼调县为狼孟县。北魏废狼孟县并入阳曲县。

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隋开皇初年,文帝以姓杨恶其曲名,改阳曲县为阳直县, 十六年(596)更名为汾阳县,并分置盂县。大业初又废盂县并入汾阳县,大业末改汾阳为阳直县,移治木井城,即今东黄水镇故县村。义宁(618)初,分阳直县地在今县境凌井店一带置抚城县。唐武德初,改名乌河县;三年(620),分阳直县析置汾阳县;七年(624),废阳直县,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在今东黄水镇洛阴村一带置洛阴县。贞观元年(627),乌河县并入盂县(今盂县),洛阴县并入阳曲县;六年(632),燕然山一带苏农部落内迁,置燕然县;十七年(643)并入阳曲县,自此,县境统称阳曲县。

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降太原府为并州军事,州治于县界三交寨,不久又移至榆次,七年(982),州治迁至县南唐明镇,迁县治于太原城西郭外,始称晋阳首邑。熙宁三年(1070),平晋县入阳曲县。政和五年(1115),复平晋县。金天会年间,阳曲县治移入府城,为太原府治所在地。

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阳曲县先后属太原路、冀宁路,为路治所在地。明洪武年间,设山西行中书省(后改为山西都指 挥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均驻阳曲县城。 清袭明制,改为山西行省,以阳曲县城为省会,保留太原府,治所均在阳曲县城。县治所驻县前街(今太原市县前街)。

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中华民国初,阳曲为省直辖县,县衙驻府 城皇华馆(今太原)。民国16年(1927)为山西省会。1940年2月,境内设东阳曲县、西阳曲县。1948年8月并为阳曲县,治所在今高村乡辛庄村;11月迁到黄寨村。1949年3月,阳曲县改属太原行署;9月阳曲县改属忻县专署;1958年,阳曲县划归太原市。

1950年4月,将阳曲县的小返、白道、赛庄等7个行政村划归太原市。1951年8月,将阳曲县的向阳店、兰村、呼延等12个行政村划归太原市。1953年3月,将阳曲县的东张、峰西、兰岗8个行政村划归太原市;1954年9月,将阳曲县的镇城、上薛、宇文等行政村划归太原市。


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地处忻定、晋中盆地之间,山多川少,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偏低、中部为盆地。东部属舟山系,最高山峰柳林尖山,海拔2101.9米。西部属云中山系,境内有杨兴、泥屯、凌井河、温川河等流。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441.2毫米。农产以谷子、玉米、薯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石膏、石英、云母、铝土等。工业有采煤、冶炼、化工、机械等。


河千里一曲,晋阳首邑阳曲县

阳曲县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境内石太高铁、大西高铁、北同蒲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太佳高速、太阳高速等线路过境。阳兴大道、卧虎山快速通道的建成,拉近了阳曲与太原的距离。

阳曲县历史文化久远,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不二寺、红峗山(黄花山)、青龙古镇、三藏寺(大安寺)、三郎洞、三畛村、开化寺、明泰大师塔、悬泉寺等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