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地調成功轉型,法寶在這!

新時期地質調查工作到底怎麼幹,一直是大家在探討的話題。作為2018年度全國優秀地質調查院,在2019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陝西省地調院院長洪增林向大家分享了陝西省地質調查工作轉型發展的經驗。

工作主體由傳統地質向大地質、大資源、大生態轉變

近年來,陝西省地調院緊密圍繞自然資源部和中國地調局的戰略部署和工作定位,不斷拓展工作範圍,積極延伸服務領域,著力形成大地質服務大資源、大生態的總體思路。

一是繼續保持傳統礦產地質調查的優勢。2018年,新發現礦產地4處,其中稀有金屬礦產地1處、石墨礦礦產地1處、鉛鋅礦產地1處、銣礦產地1處,稀有金屬礦產地和石墨礦礦產地有望達到大型規模;新發現金鉛鋅等礦點10處、礦化點2處、各類礦化線索10餘處;初步圈定各類找礦靶區22處。

二是以農業地質調查服務脫貧攻堅。系統部署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專項,開展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面積40000平方千米,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面積3600平方千米,基本查明瞭目標區域地球化學生態條件、有益元素分佈規律,通過成果轉化,助推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

陝西地調成功轉型,法寶在這!

三是大力推動旅遊地質調查。先後調查發現陝西漢中天坑群、陝北丹霞地貌等273處重要地質遺蹟,聯合相關科研院所及高校充分挖掘其科考、探險、觀光遊覽、休閒度假等多種功能價值,科學編制開發利用方案;正在與企業聯合打造漢中天坑群地質科技小鎮等一批高檔次旅遊小鎮、地質文化村,助力陝西全域旅遊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四是聚焦城市發展問題,大力推進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完成了全省城市地質基礎數據庫建設,在全省建立佈局了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地下水位監測點218個、水質監測點101個,採集汙染詳查土壤樣品14665件,建立了全省土壤立體監測體系,系統查明瞭大西安地區基底構造和活動斷裂,構建了咸陽城市地質結構三維可視化模型,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地學依據。

五是深化陝西省大中城市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研究。查明全省10個地級市和楊淩示範區中心城區規劃區淺層地熱能熱容量為1.50×1015千焦/℃,突破了地熱井成井工藝等多項關鍵技術,建立了一整套開發利用設計技術參數,出臺了地方規範標準,建成了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研究推廣示範基地——中國地熱能陝西推廣中心,為助推陝西能源供給側結構調整和治汙減霾提供了有效支撐。

六是加大自然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不斷加強資源集中區的地質潛力評價、技術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先後開展實施了多個科研項目,項目成果為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和地質環境管理提供了基礎技術支撐。

七是積極著手陝西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按照“一套數據、一張底圖”的工作原則,目前正在著手啟動《陝西省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系統研究》、《陝西省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監測預警研究》等多個重大科研項目。

工作定位由單一承接地質調查任務向支撐政府、服務社會轉變

陝西省地調院緊密圍繞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時提出工作定位由單一承接地質調查任務向支撐政府、服務社會轉變,推動地質調查工作組織模式向協同化、集成化和系統化方向發展。

一是積極建立新型局院關係。加強中央與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緊密聯繫,在人才培養、項目協作、重大科技攻關、科技平臺建設、基礎業務等方面開展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聯合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編制了《陝西省綜合地質調查實施方案(2018~2022)》、《陝西省自然資源圖集》、《大西安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實施方案》,聯合舉辦了丹霞地貌、漢中天坑群等國際國內大型公益性地質調查、重大國際科考和學術交流活動,聯合申報了陝西省城市地質與地下空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省水資源與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平臺。

二是著力推動廳院融合。積極支持和支撐陝西省自然資源廳職能拓展和業務擴展,就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地質災害防治重點省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技術、“優、急、稀、特”礦種勘查等方面開展調查和研究。加強與省農業農村廳等14個廳局的合作聯繫,利用地質調查技術優勢和職能優勢,在特色農業、地質旅遊、城市線性工程規劃選址、智能交通體系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等方面提供有償技術服務。


陝西地調成功轉型,法寶在這!


農作物種植師範基地

三是著力推動地院融合。為支持地方政府發展,緊密結合“關中協同創新、陝北轉型持續、陝南綠色循環”的全省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動與地方對接發展需求,加強與地方政府的融合。

四是著力推動企院融合。緊密對接市場主體,實現公益性科技成果轉化與經營性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促進共贏發展。在地熱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城市地質等方面,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先後與10餘家大中型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聯合組建開發利用公司,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五是積極推動地學科普。每年舉辦一次“一帶一路”國際性地學夏令營活動,旨在普及地學知識,弘揚生態理念。2018年10月,聯合陝西省政協各界書畫院,共同組成“地質與藝術的對話”科考和藝術採風團,對陝北丹霞地貌進行綜合考察。

六是有效支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構建了以院屬單位陝西省地質災害中心為主,其他直屬單位為輔的“多點支撐”的陝西省地調院地質災害防治技術隊伍,頒佈了全國首個地方性的地質災害預報技術規程,研發了15項監測預警裝備和14項軟件。2018年,編制了陝西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方案,為申請國家把陝西列為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支持省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得到了陝西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工作目標由地質資源向地質經濟轉變

多年來,陝西地質調查工作在主要礦產調查方面成果豐碩,形成了一大批顯性可利用開發資源,但“缺服務、輕轉化”的局面沒有徹底改變。新時期,陝西省地調院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緊密圍繞陝西省委提出的“五新戰略”和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的戰略部署,按照高質量發展和生態

環境保護原則,不斷延伸地質調查的工作鏈和技術鏈,著力推動地質資源向地質經濟轉變。

一是以礦產資源勘查帶動礦業、製造業經濟發展。緊抓找礦突破不放鬆,針對全省優、急、稀、特礦種及大宗緊缺礦產資源,進一步加強地質找礦工作,提高資源保障能力,為陝西礦業、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可靠的能源、礦產以及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

二是以清潔能源開發拉動低碳經濟發展。不斷加大頁岩油、頁岩氣、地熱能等低碳清潔能源的勘查力度,特別是依託關中地區良好的熱賦地質條件,紮實做好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工作,大力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助力陝西能源結構優化和低碳經濟發展。


陝西地調成功轉型,法寶在這!


陝北丹霞地貌考察

三是以農業地質調查拉動農業經濟發展。系統查明瞭陝西關中盆地土壤中硒、鉀、碘及重金屬等元素生態地球化學背景,完成了土壤質量等級劃分,積極探索“土壤+”新模式,開展關中盆地鹼性富硒土地開發利用研究,已成功試驗10個天然富硒農作物品種,逐步形成富硒智慧農業新模式。

四是以地質遺蹟調查推動旅遊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大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雲計算等方法在地質遺蹟調查中的應用,開展了全省旅遊地質資源等級評價及經濟社會價值評估工作,並根據景觀地質、災害地質、基礎地質等不同類型,分別編制了保護利用方案,為全域旅遊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

五是以城市地質調查拉動城市經濟發展。大力推進空間、資源、環境、災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質調查,為重大工業經濟項目、線性工程、管廊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減災防災提供基礎性、先行性地學支撐服務,積極開展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專項調查,拓展城市建設空間,助推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六是以陝西省地學大數據中心和陝西省國土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建設拉動地質數字經濟發展。基於大型的網絡數據庫、GIS 平臺,集成基礎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地質遺蹟以及地熱資源等專項地質調查數據,通過數據採集和數據分析,初步建成地學大數據雲平臺,拓展社會服務領域,目前已與4家信息經濟企業簽訂協議和合同,即將實現地質大數據、衛星數據的市場化運營,地學數字經濟初現端倪。

發展動力由完成項目任務向科技創新轉變

近年來,陝西省地調院加快科技創新,著力推動地質調查事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一是積極申報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先後向國家、陝西省申報建設了陝西省國土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陝西省地調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陝西省城市地質與地下空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陝西漢中天坑群國際科考基地、陝西省基礎地質野外示範基地5個科技創新平臺,在相關業務和人才培養方面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優勢,有效推動了國際學術交流和地學科技諮詢服務等科研工作。

二是全力推進地質調查成果的轉移轉化。依託《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陝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陝西省關於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紅利,圍繞富硒耕地、淺層地熱能、三維可視化地下數據信息、新增礦產資源儲量、漢中天坑群和陝北丹霞地貌地質遺蹟等地質調查成果,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通過項目基金、科技項目入園等途徑,逐步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三是圍繞已有科技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資源。通過院士專家工作站、礦山地質災害成因機理與防控重點實驗室、絲綢之路地質科學院、科技創新工作站等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申報重大專項研發項目和基金課題32項,推動外向型科研向縱深發展。

四是不斷加快智能化勘查步伐。利用大數據、互聯網、遙感探測等新技術,不斷提高地質調查的探測精度、探測效率以及對探測目標的分辨能力,加大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助推“數字陝西”和“智慧社會”建設。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建立陝西省地學大數據中心,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建立智能地質調查聯合研究中心,與長安大學等積極創建陝西省地質災害早期識別分析中心。

五是圍繞“三深一土”戰略部署科技攻關和示範項目。實施了“陝西省勉略寧西部銅鎳多金屬礦深部地質調查”等項目,加強陝西省礦產地質與成礦規律綜合研究,開展綜合探測技術攻關,科學評價重點礦集區深部找礦潛力,推進深部資源勘查評價,提高深部資源探測能力,有效拓展第二找礦空間。

人才隊伍結構由傳統地質向多元結構轉變

陝西省地調院著力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加快建設多元化人才隊伍,以引進和培養地球科學人才為主,多元吸納管理、人文、法律、建設、經濟類等高層次人才,打造多元化高層次綜合人才聚集發展的平臺,在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國家人社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我院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陝西省人社廳批准陝西省地調院設立博士後創新基地,是陝西省唯一獲批的科研事業單位。

一是通過科研工作培養鍛鍊多元化人才。由王雙明院士引領全院科研工作,建立4名院領導牽頭的科研創新團隊,選擇各專業優秀人才編入團隊,通過科技創新平臺,參與災害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熱地質、旅遊地質和城市地下空間可持續利用等多學科研究項目,培養鍛鍊多元化知識結構人才。

二是通過外向型協作培養鍛鍊多元化人才。與中國地調局岩溶所、中國地質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長安大學等1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設地學大數據和實驗測試平臺,聯合申請國家重大項目,進行重要研究領域攻關,推動成果轉移轉化。

三是通過招聘、選調引進多元化人才。建立公開選拔招聘人才機制,通過省直事業單位招聘、博士綠色通道、引進高層次人才,優化人才結構。一年來引進25名地理學、生態學、土壤學、計算機、遙感測繪等專業博士研究生,招聘選調40名管理、人文、法律、建設、經濟類高層次專業人才,夯實了全院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四是使用好多元化人才。以項目為依託、以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鍛鍊和培養人才,湧現出以王雙明院士為代表的一批傑出優秀人才。院主要領導當選陝西省高層次人才,2名同志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名同志獲“金羅盤”獎,1名同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5名高級工程師晉升為正高級工程師,44名工程師晉升為高級工程師,高層次人才比例由過去的33%上升到現在的52%,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隊。

五是服務好多元化人才。進一步優化人才工作的軟環境,堅持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出臺了多項獎勵激勵制度。對於新引進博士和高層次人才,給予安家費等生活保障,擇優安排50萬元以上的科研課題,給予三年比照高級工程師績效工資水平的激勵政策。連續兩年提高了全院技術人員績效工資。

中國礦業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