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雙優的元帥,抗戰最艱苦、最困難階段,他用這一戰術渡過危機

軍政雙優的元帥,抗戰最艱苦、最困難階段,他用這一戰術渡過危機

(電視連續劇《羅榮桓元帥》)

抗戰時期,羅榮桓出任第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和代師長陳光率部在山東開闢根據地。有一天偵察員回來報告,說日軍到了某村,羅榮桓馬上斷言:“你講的可能不對,快回去重新偵察。”偵察員回去偵察,發現那座村莊裡確實沒有敵人。

偵察員們都很驚奇,不知道他們的羅政委怎麼會有如此神通。其實,羅榮桓雖然沒有像偵察員那樣出去活動,但他可以通過情報站的情報和老百姓的報告進行綜合分析。這使他的腦子裡就好象有一幅活的敵情圖,上面記載著敵人的一舉一動。

敵人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都有其來龍去脈。一股日軍通常有好幾百,而且一出來就要拉夫、找嚮導、騷擾百姓,這樣就暴露了其行動路線。先前偵察員報告的某村遠離敵人的行動路線,羅榮桓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情況推斷,那裡不可能有敵人,但為了穩妥起見,他還是讓偵察員重新進行了偵察確認。

從1941年起,山東八路軍統一由羅榮桓進行指揮。此時也正是山東的鬥爭環境變得格外嚴酷之際,日軍的“掃蕩”越來越頻繁和劇烈。到了1942年,抗日根據地更是進入了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一度熱火朝天的魯南根據地已經縮小為“南北幾十裡,東西一線穿”的狹長地帶,在很多地方,八路軍都被迫換成了便衣,部隊每晚都要轉移好幾個營地。羅榮桓稱這一階段為“拂曉前的黑暗”。

軍政雙優的元帥,抗戰最艱苦、最困難階段,他用這一戰術渡過危機

(電影《百團大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和中央紅軍反“圍剿”的典型戰法是在根據地內與敵人周旋,在此過程中選擇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路,以打破“圍剿”。羅榮桓發現這種戰法沒法應用於山東的反“掃蕩”,原因是這裡的抗日根據地已經非常狹小,缺乏迴旋餘地,為此他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戰術,這就是“翻邊戰術”。

按照“翻邊戰術”,八路軍的主力部隊不是設置在根據地的腹部,而是被部署在靠近一路敵人的根據地邊沿。當日軍發動大“掃蕩”時,八路軍不像紅軍那樣“敵進我退”、“誘敵深入”,而是“敵進我進”,在弄清日軍特別是當面日軍的動向後,趁其包圍圈尚未緊縮,有較大空隙,即順著根據地邊沿,“翻”到敵人後方去發動進攻。

這時因為日軍主力已到根據地腹部進行“掃蕩”,後方的兵力相對較少,面對八路軍主力部隊的大規模進攻,往往難以招架,這樣就可以打亂日軍的整個部署,直至粉碎“掃蕩”。

“翻邊戰術”並不是腦袋一拍的產物,它是羅榮桓在率部進入山東後,經過許多次大小反“掃蕩”的經驗總結,以往也用過,只是到了1942年才正式予以定名。

在1942年冬,羅榮桓運用“翻邊戰術”,親自部署了海陵戰役。海陵六個區,原來已弄得只剩下了兩個完整區,經此戰役,一下子就恢復了三個半區。

軍政雙優的元帥,抗戰最艱苦、最困難階段,他用這一戰術渡過危機

(電影《百團大戰》)

戰役結束時,八路軍前線指揮員察看被炸坍的日軍炮樓,突然有一個蓬頭垢面的日軍從瓦礫堆裡鑽出來,他指著指揮員胸前的望遠鏡,一面嘰哩哇啦地說著話,一面豎起大姆指,看來他是通過望遠鏡辨別出了眼前的人是個當官的,於是便用語言加手勢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欽佩。這名指揮員因此特別感慨地說:“看來,鬼子現在也知道翻邊戰術的厲害了。”

“翻邊戰術”隨後被陸續推廣到山東各個根據地,羅榮桓軍政雙優的才能得到毛澤東和中央的充分認可。1943年,他被任命為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直至抗戰勝利。

到抗戰勝利時,山東已經超越晉察冀,成為最大最強的敵後根據地。向北,它是進軍東北的出發陣地,向南,又是支持華中的可靠後方。山東軍區的正規軍人數佔中共全部武裝的三分之一,是解放戰爭中二野、三野、四野的重要兵源,其中四野的中堅力量即為山東部隊。

毛澤東說:“換了一個羅榮桓,山東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活了,全國就活了。”在解放軍全取東北之前,山東確為決定國共成敗的關鍵地區,如此說來,羅榮桓是在關鍵地區做成了關鍵的事業。

軍政雙優的元帥,抗戰最艱苦、最困難階段,他用這一戰術渡過危機

(電視連續劇《羅榮桓元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