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上的博弈与较量,从《战国策》看东周、西周的见招拆招

东周君,听探子入前报道,他拍案而起,因为处在河流上游的西周,竟切断东周的水源,使东周刚种的水稻旱死

,此番举动显然是对东周实力的显著削弱。正当东周君愁眉不展的时候,他听到一句声音。

“纵横家苏子,请求面见大王,称有破局之策。”(场景源于《战国策·东周欲为稻》)

局势上的博弈与较量,从《战国策》看东周、西周的见招拆招

战国时期曾出现东周、西周两周并立的情况,这并非是两个不同朝代,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地理位置。

这个现象的出现源于“周王室的分裂”,即东周国本质上是西周国的兄弟国,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

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战国时期正是周朝衰微的时代,对周朝正统性的争夺注定让东周和西周没办法和平相处。不仅有兵戎相见,而且在战略上的博弈与较量是从来没有缓和过的。

局势上的博弈与较量,从《战国策》看东周、西周的见招拆招

《战国策》中有三篇描述了东西周的战略较量:《东周与西周战》、《东周与西周争》、《东周欲为稻》

《东周与西周战》记载西周找韩国搬救兵,东周派人跟韩国说:“西周是古都,有很多宝物,如果韩国按兵不动做做样子,不仅得到西周宝物,而东周也会感恩戴德,从而一举两得。”

《东周与西周争》记载西周又搬救兵,这次不仅找了韩国,连楚国也找上了。东周谋士齐明建议东周君派人对楚、韩说:“西周给宝物的事情还在犹豫,二国不如按兵不动,因为东周不紧逼西周,则西周不会求楚国、韩国援助,那么二国的宝物就更不可能得到了,这是我东周国为楚国、韩国谋取利益。”

《东周欲为稻》记载苏子(现传是苏秦)解决西周断黄河水不让东周种植水稻的事情,他一方面答应东周让西周放水,一方面给西周谋划:“不如先放水,让东周种水稻,再切断水源,他们水稻旱死,只能种回小麦,这时候再放水,几个来回,东周国就疲敝听任西周的差遣了。”

今天,我们同时对三个案例的谋划思路进行分析。

战略博弈第一要素:明确各方利益立场。

很明显,西周对东周的作战是偏于弱势一方,两次搬救兵,一次比一次搬来更强的国家。东周自然不乐意,东周首先对局势中每一方的本质立场进行分析:1.西周的目标是对付东周;2.东周的目标是对付西周;3.救兵的目标是获取利益。

战略博弈第二要素:寻找突破口,见招拆招。

分析各方的利益立场之后,很明显看到突破口“救兵只图自身利益”,既然西周能凭借“利益”搬到救兵来,那么东周也可以凭借“利益”让救兵退兵,即说服救兵明白“不援助西周比援助西周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东周与西周战》、《东周与西周争》中东周正是巧妙运用这个方法,对西周的招数进行“拆招”。

战略博弈中难以避免的困局: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尽管方法能够让敌对一方没办法获取优势,但是这是建立在“牺牲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不仅是前两篇的救兵会获得双重利益,《东周欲为稻》中东西周的盲目争斗导致了战略上的短视,导致“苏子”有可乘之机,表面帮助东周获得水源,却暗地里告诉西周如何长远地对付东周,从而获得两方势力的回报。

局势上的博弈与较量,从《战国策》看东周、西周的见招拆招

影视作品中的苏秦与张仪

综上所述,古人“以和为贵”是有道理依据的,竞争必然导致战略短视,从而让不参与竞争的势力有可乘之机,所以进行战略规划的时候要尽可能谋求长远利益,更要尽可能谋求合作,而非为了短期利益争个你死我活,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够达到双方甚至多方的共同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