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用遙控器決定劇情,《黑鏡》新劇噱頭大於內容

观众用遥控器决定剧情,《黑镜》新剧噱头大于内容

憑著“創新”的交互式體驗,最新一部《黑鏡:潘達斯奈基》又賺足了關注度。

自從2011年播出第一季,《黑鏡》就被視為“神劇”,帶有恐怖色彩的高科技未來令影迷津津樂道。《潘達斯奈基》此次也掀起了輿論的巨浪,焦點卻是交互式體驗這個名詞。

這部去年12月28日在Netflix視頻平臺上線的電影,讓觀眾在看片過程中自行選擇不同節點的情節走向,從而參與到劇情中。整部電影有多達數十個選擇。

《潘達斯奈基》的導演依然是執掌《黑鏡》第四季的大衛·斯雷德。故事發生在1984年,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程序員史蒂芬。觀眾可以通過不同的選項來控制史蒂芬的行為,這也是影片最大的賣點。

交互式體驗給觀眾帶來的新鮮感是不言而喻的。小到選擇早餐吃燕麥片還是玉米片,大到要不要殺了站在你面前的這個人,觀眾都可以通過手中的遙控器來自行改變故事的下一步走向,“定製”你希望的劇情。

主創團隊表示,這部90分鐘的影片總交互時長達到312分鐘,最快可在40分鐘內“通關”,90分鐘只是“通關”的平均時長,劇情的排列組合可達到萬億級別,並且會有5種不同的結局。

但是,觀眾的自主選擇,並不代表自由意志。很多時候,你的選擇也不會讓情節發生改變,就像豆瓣網友所說:“男主角史蒂芬以為自己在控制自己的人生,其實是我們在幫他做選擇;我們以為自己在做選擇,其實也是被Netflix牽著鼻子走。有些選擇只能改變事情發生的順序,並不能改變結局,該來的總是會來。結局早有定數,不管如何選擇都逃不出這個迷宮。”

观众用遥控器决定剧情,《黑镜》新剧噱头大于内容

8年前,《黑鏡》第一季在英國電視4臺首播,只有短短3集,每集45分鐘,卻引起轟動。《黑鏡》的偉大,在於對社會所做的深刻剖析,並且以或尖銳或諷刺或懸疑的方式將故事娓娓道來。《黑鏡》想要表達的是,在人類的未來,階級的鴻溝和貧富的差距依然存在,人性本身的弱點和黑暗面也依然存在,而且,隨著科技的越發先進,以上問題會被進一步放大,甚至扭曲。《黑鏡》雖然是科幻的,但那種科幻是和社會、和人性緊密結合起來的,所以顯得特別真實,簡直就像把幾十年後的社會一一展現在當代人眼前。

在豆瓣上,《黑鏡》前兩季的口碑分別達到9.4分和9.1分的超高分。第三季開始,《黑鏡》轉由Netflix掌舵,網友認為其質感下降、故事簡單、沒有反轉、劇情冗長,第三季和第四季分別降到8.8分和8.2分。至於這部被寄予厚望的《潘達斯奈基》,評分更是跌落至7.1分。

絕大多數打一星的差評,都聚焦在“劇本太水”和“交互設計太差”兩方面。如果說,因為交互設計是Netflix的首次嘗試,還可以原諒,那麼關於內容的評價確實是需要主創團隊所警惕的。內容始終是一部影片的主角,形式做得再別緻再新穎,沒有一個好故事支撐,觀眾還是不買賬。

此前,《黑鏡》執行製片兼聯合創作人安娜貝兒·瓊斯曾表示,他們在《潘達斯奈基》上花費了巨大的力氣,目的就是為了要將《黑鏡》第五季(2019年上線)推向正軌。現在看來,主創團隊在《潘達斯奈基》的努力並沒有獲得突破性的效果,而《黑鏡》第五季能否重新賺回口碑高分,也只有在其上線後才能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