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的“亞洲唯一”有多少含金量,國際吳是惡炒還是實力映透

最近吳亦凡作為嘉賓出席全美音樂獎AMAs,媒體用了一個十分高大上的標題:將作為亞洲唯一華人嘉賓……

這應該不是媒體第一次用“亞洲唯一”這個字眼來報道吳亦凡了,早在2016年英國倫敦Burberry秀場的時候,媒體當時強調“吳亦凡作為Burberry亞洲唯一受邀的男藝人”。類似的還有2017年9月,吳亦凡入選當時年度BoF500的榜單,媒體同樣冠以“吳亦凡成唯一登上BoF封面的亞洲面孔”的標題。

這次AMAs吳亦凡再次成亞洲唯一,是不是實至名歸?背後有三個方向可以猜測一下:

第一,吳亦凡真的代表了亞洲,是亞洲頂尖的音樂人。至於表演實力就不提了。

第二,環球音樂和AMAs墮落了,根本無人關注,只能拿吳亦凡充場吸眼球,粉絲經濟時代,為了利益,必需做出讓步。

第三,廣告商和經紀公司的需要,吳亦凡需要體現出商業價值,要秀,要拿錢辦事,增加曝光。

在亞洲唯一和AMAs墮落還有利益之間,你更相信哪一種說法?

這種分析對於坐地排卵的梅格妮們來說可能沒有意義,因為他們相信亞洲是吳亦凡的亞洲,一定是唯一的。

吳亦凡的“亞洲唯一”有多少含金量,國際吳是惡炒還是實力映透

吳亦凡吹起的粉絲經濟和商業價值有多大

2014年,吳亦凡自韓國解約回國時一條微博轉評贊累計高達百萬。

《烏合之眾》在描述群體無意識時說,當一個人進入群體中時,這個人推理、邏輯、智力等理性因素在頭腦中只起著很小的作用,會被群體意識淹沒。粉絲群體的特點是崇拜、只相信完美,而且會自動腦補一個光輝完美的形象,忽略掉所有針對偶像的批評,對梅格妮們來說,可能腦補得更厲害一些,他們認為全世界的刁民都想害我們的偶像,曾經的小G娜不過是來蹭熱度的,吳亦凡不許不完美,我們凡凡就算炮你也是瞧得起你,我們還坐地排卵呢!

就是這樣的粉絲群體,撐起了吳亦凡的商業價值,讓眾多娛樂公司紛紛對他伸出橄欖枝,

吳亦凡的“亞洲唯一”有多少含金量,國際吳是惡炒還是實力映透

粉絲經濟的時代,清高的人也不得不與票房妥協,先是徐靜蕾為了票房,用了吳亦凡出演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吳亦凡藉此搭上了京圈人脈,隨後即出演了馮小剛執導的《老炮兒》,後續又與劉亦菲合作出演《原來你還在這裡》,2017年則直接與周星馳和徐克合作,出演《西遊伏妖篇》。

這些電影讓吳亦凡的聲望與商業價值達到了前氣未有的高峰,一時間吳亦凡霸佔了各個雜誌的封面,遊走於各個知名秀場,但名望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他十分尬人的演技,他影片裡的告白看不出在傳遞表達什麼情感,哭戲和咆哮幾乎成了影片的笑點,娛樂圈所有人認清了吳亦凡帥但好像沒有演技,但吳亦凡本人對自己演技的認知與別人的看法存在嚴重偏差:

在一次吳亦凡、徐克、周星馳的採訪中,主持人問吳亦凡有沒有覺得自己帥,結果吳亦凡否定自己很帥,沒想到徐克聽了他的話直接笑了出來,周星馳也笑了說“如果你不是帥哥,幹嘛來找你呢?”吳亦凡十分自信的回答:一定是因為我的演技。

徐克和周星馳哈哈大笑。

吳亦凡的“亞洲唯一”有多少含金量,國際吳是惡炒還是實力映透

或許只有吳亦凡自己才在意自己的演技,對於娛樂公司和導演來說,他只是流量,粉絲們也不需要他有演技,看著帥酷就好。而且大家為了利益,不斷助推他的流量,演藝公司不允許吳亦凡不完美,代言商不允許吳亦凡不完美,而且也要給粉絲群體洗腦吳亦凡是完美的,最後吳亦凡終於被冠上了亞洲唯一。

吳亦凡越堆越高的人氣讓他逐漸握了一手好牌,類似burberry、奔馳、小米大品牌的代言不斷收入囊中,同期當紅小生裡,吳亦凡的資源足以引發所有妒忌,但與此同時,爛片《爵跡》《夏有喬木》不斷秀著他的演技下限。

吳亦凡的小眾音樂

演技是吳亦凡的硬傷,爛演技一度掩蓋了吳亦凡音樂上取得的成就,如果吳亦凡一無是處不會走到今天,吳亦凡有著令粉絲群群體為之著迷的顏值和特別格調,對時尚圈似乎有著天生的親和力,嘻哈方面的天賦成為他的底氣和事業支撐,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在他推出July時,一度登上iTunes美國總榜49名,Deserve直接登上iTunes總榜第一,《B.M.》也在iTunes美區衝上總榜第二、rap分榜第一,誰都不能否認這些成績,這方面吳亦凡有自己的自信和底氣。只是在中國嘻哈有些小眾,遠不如歐美接受度高,加之歐美與中國文化差異,所以很多人忽略了吳亦凡在這方面的成就。

相比較他爛得要死的電影,吳亦凡做一個小眾音樂人更適合。可以預想,如果他想專注於自己音樂風格深挖,憑藉他的顏值人氣,以及現在的資源,這是一個最有可能讓他登頂封王的路,只是這個時代的娛樂圈太浮躁,明星們的粉絲經濟只著重於眼前利益,很少有明星真的能放棄眼前的利益認真經營一下自己的未來。

吳亦凡的“亞洲唯一”有多少含金量,國際吳是惡炒還是實力映透

吳亦凡是不是亞洲唯一

說過了吳亦凡的音樂成就後,還是回過頭來再說一說媒體報道的所謂“亞洲唯一”和AMAs吧,AMAs應該是圈內音樂人才會關注的,與格萊美獎、公告牌音樂獎一起被稱為美國三大頒獎禮,這樣的獎項對於國內非專業人士可能關注不多,大眾覺得聽歌就夠了,就算是格萊美可能也沒有聽過,而且AMAs終究不是格萊美。但是過往我們的流行樂以歐美為尊,這奠定了歐美獎項的權威屬性,標準是歐美音樂人制定的,提起這些獎項總會有鍍金的作用,就像以前觀看某個選秀節目的時候,選手們經常說自己是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學生提升自己的逼格,但說得多了就有些煩。

攜洋自重式的宣傳在今天仍然很有市場。對於音樂的見解,歐美體系與亞洲體系各自擁有不同的受眾群體,歐美是走在流行樂的前端,但亞洲音樂體系經過多年的培育發展,吸取歐美文化的營養奠定了自己的文化風格與體系,反過來影響歐美,亞洲重回世界之巔時,伴隨著的必然是亞洲文化開始被重視和關注。

歐美的榜單對於國內大眾認可度並沒有那麼高,以國人耳朵的評判標準來說,榜單上甚至爛歌一堆,今天把歐美的榜單拿給亞洲不同國家人聽,你能聽下去的有幾首。只有那些真正超越兩種體系的音樂才會被銘記傳唱奉為經典,這樣的經典一年可能都沒有一首。因此,迎合歐美的“亞洲唯一”國內許多歌迷並不是那麼買賬。

吳亦凡的“亞洲唯一”有多少含金量,國際吳是惡炒還是實力映透

過往音樂人迎合歐美文化,但水平不到,反而迷失,邯鄲學步最後走路都不會了,讓音樂人的創作一度迷失,當亞洲音樂人明白做自己更重要時,能將亞洲的音樂文化帶給世界的,更當得起這個“亞洲唯一”。

亞洲音樂不斷崛起的時候,那麼多音樂教父,甚至開創改革者一直不敢用亞洲唯一來標榜自己,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無知,相比之下,吳亦凡這個“亞洲唯一”隱隱透露出來的含意,讓人感到了蚍蜉揻樹想搖落果子吃的可笑。

更有甚者,直接冠以“國際吳”,這是比“坐地排卵”更讓人感到惡俗的吹捧,一個國際章已經令人不寒而慄了,粉絲們恨不得中日韓唯有吳亦凡,這是一種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式的自誇。

如果非要稱吳亦凡為國際吳也沒有錯,因為吳亦凡的確是加拿大籍的國際人士,出道時也是在宇宙無敵的大韓娛樂圈。

現在我們的娛東圈動輒說“亞洲唯一”,這其實是一種驕狂自大,娛樂圈的影響力輻射說說東亞也就算了,對於印度和阿拉伯國家而言,他們不認為你有什麼資格說“亞洲唯一”,我們所謂的好也許在他們的眼裡是爛到無以復加,我們應該好好的想一想文化尊重的問題,亞洲唯一背後的洋洋自得和文化優越只會令亞洲友人們嘲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