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性奴囚禁片,卻拍得這樣文藝


《柏林綜合症》的劇情很簡單,澳大利亞攝影記者克萊爾在柏林度假時邂逅了當地男子安迪,一見鍾情的兩人共度春宵,而激情過後,克萊爾醒來時卻發現自己被安迪反鎖家中,更可怕的是,安迪似乎並無意讓她離開。

《柏林綜合症》被認為是一部文藝驚悚電影,電影覺得這個歸類對它來說再適合不過。因為片中劇情就是通過以下這一位畫家、一位小說家和一個詩人的作品為暗示和預兆去發展敘述的。

一位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可以說是世界頂級的情色畫大師。他筆下的女人,不是正沉溺於情愛,就是裸露著胸和臀。剛畢業的古斯塔夫,據說曾受託為維也納大學創作天頂裝飾畫作,但因為激進的主題與題材被直批“色情”,導致畫作最終未被採用。但古斯塔夫卻從這次經歷開始對女人性感的描摹更加痴迷。 據說他的畫室被四周圍起,院子裡種滿了各色植物,他本人就在這裡每日和各色女模廝混於一起,整日沉湎於感官情色。

這位私生活離不開隱蔽畫室和情色作品的畫家,他是《柏林綜合症》男女主共同的偶像,也是吸引倆人走到一起的重要橋樑。回過頭來想想,古斯塔夫的隱蔽畫室不正對應著男主的秘密公寓?而女主在被囚禁期間被迫充當男主的模特,穿著性感內衣供他拍照欣賞,這也與古斯塔夫的模特們如出一轍。

明明是性奴囚禁片,卻拍得這樣文藝

明明是性奴囚禁片,卻拍得這樣文藝

明明是性奴囚禁片,卻拍得這樣文藝

一位小說家——詹姆斯·鮑德溫

(James Baldwin)

《柏林綜合症》男主在課堂上提到的小說《喬凡尼的房間》,這是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1956年出版的經典小說,小說主要是從主角大衛的角度,就同性戀認同身份危機和移居國外產生的身份認同危機兩方面來探討身份認同問題。

投射到《柏林綜合症》影片中,女主——澳大利亞遊客克萊爾,被困一個陌生國度,她所代表的無疑就是在國外產生身份認同危機的那部分人格。而男主安迪,他年少時因為母愛缺失,導致對女性產生某種病態的依戀,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獵捕外國女性遊客,將她們囚禁在自己的密室裡成為自己的玩物。

電影裡,曾借學生之口談到過對《喬凡尼的房間》的讀後感,一名學生是這樣說的:“在這個房間裡,人物不斷變化,他感到羞恥,他想要找到自己,但卻只是在逃避。”這應該就是對安迪這個人物內心的最佳詮釋了。安迪創造了這樣一個囚禁女性的房間,房間裡的女人們被他陸續殺害,一個接著一個。安迪到底想從這些女人身上得到什麼呢?按照電影鯊的理解,安迪其實是想通過這些女人找到自己,因為安迪就是那個對自我身份不認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犯罪,從而產生焦慮、危機感,但又無法自控的人。安迪骨子裡是個不能以正常方式獲取女性之愛,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怪胎,他也許只能通過“囚禁”這種強制手段,才可以獲得些許情感陪伴。

明明是性奴囚禁片,卻拍得這樣文藝

明明是性奴囚禁片,卻拍得這樣文藝

一個詩人——特德·休斯

(Ted Hughes)

休斯的詩風格嚴謹,感情強烈,富於形象。大部分詩歌反映的是詩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痛苦的感受。他與菲利普·拉金一起,被公認為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最重要的兩位詩人。《柏林綜合症》中,女主被囚禁的日子裡用來消遣的讀物就是特德·休斯的詩選。至於導演為什麼要安排她讀休斯的詩,這其中也是極有深意的。

首先、休斯的詩多以暴力作為主題,休斯認為是暴力在統治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所以在他的詩裡,常可以看到對暴力犧牲者和被掠奪者的描寫,而休斯筆下的犧牲者,在《柏林綜合症》一片中,剛好就是女主克萊爾。

其次,在休斯的情感經歷中,由於他的移情別戀、曾導致兩任妻子以同樣的煤氣自殺的方式離開人世,這讓休斯揹負上了千夫所指的惡名,使得他多年來無法再公眾面前抬頭,特別是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更令他承受巨大壓力。所以導演在《柏林綜合症》裡,用休斯的“暴力”來暗指男主安迪,用休斯兩任妻子的死來暗示女主的結局。但顯然他在這裡對觀眾施了個障眼法,女主的命運走向並不像導演想要暗示給我們的,而是在結局處來了個大轉折。

明明是性奴囚禁片,卻拍得這樣文藝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明明是性奴囚禁片,卻拍得這樣文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