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嫉妒、猜疑、自私、报复

培根对人性的描述也许是《论说文集》的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培根是一个坦诚的人性分析家,把手中的箭射向每个人的心田。哪怕是世界上最陈旧的话题,他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见”。确实如此,培根关于嫉妒、猜疑、自私、报复等都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看法。

培根:论嫉妒、猜疑、自私、报复

培根认为,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嫉妒是最蛊惑人心的情欲之一。它于人于己都极为有害,嫉妒的目光所及,总能带去阴险和灾难。嫉妒别人的人总是一些无德者,这些人由于自身缺乏某种美德,所以只能通过贬损、诋毁别人的美德来得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由于嫉妒别人,他们喜欢打听别人的闲话,试图通过发现别人的不快来获得自己的快乐。

培根指出,如下几种人容易产生嫉妒之心:

有某些难以克服缺陷的人,

经历过巨大灾祸或打击的人,

虚荣心很强的人,

身边的同事朋友升迁发迹的人。

培根特别指出了一个普遍心理,那就是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发迹,却绝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在培根看来,嫉妒总是来自以自我与别人的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培根举例说,皇帝不会受到嫉妒,是因为皇帝只有一个。而一位有着崇高德行的人,也不太会受到嫉妒,是因为别人的幸福乃是建立在他的德行之上。他们不会受到嫉妒,乃是因为一般人与之相比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毫无疑问,嫉妒可以给被嫉妒者带来灾难,那么如何避免嫉妒而自保呢?

培根提出了一些狡猾的建议。

一是尽量做出受苦的样子,告诉别人自己是如何如何艰难困苦才换取了当下的成绩,以唤醒别人的同情来抵消他们心中的嫉妒;

二是要为别人的嫉妒留下一点余地,让别人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占点上风,以获得某种平衡,这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而不是自大地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显示自己的优越;

三是不妨坦诚承认自己的优越地位,而不是遮遮掩掩,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似乎表明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不配享受那种幸福的,这种作假“简直就是在教唆别人来嫉妒自己了”。

总之,嫉妒是人类各种情欲中最持久、最顽强的,他为别人带来灾难的同时,嫉妒者自身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因此是害人不利己的行为。所以培根说,嫉妒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

培根:论嫉妒、猜疑、自私、报复

与嫉妒一样,猜疑也是迷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猜疑往往是由于缺乏判断力,根源在于对事物缺乏认识,所以多了解情况是解除疑心的有效办法。

“当你产生了猜疑的时候,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能表露于外。这样,当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作了准备而不受其害。当这种猜疑没有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

“人尤其要警惕由别人流传来的猜疑,因为这很可能是一根有毒的挑拨之刺。”

培根建议人们,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对你所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由此解除或者证实你的猜疑。“但对于那些卑劣小人,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培根:论嫉妒、猜疑、自私、报复

在人的生命中总会无辜受到别人的伤害,如果从此你就念念不忘宿怨而积心寻求报复,你“过的将是一种妖巫般的阴暗生活”。培根认为,对于文明和法律社会来说,报复是一种野蛮的司法。

如果伤害你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那么要诉诸法律来惩治这样的罪行;

如果法律无法追究这样的冒犯行为,你也没有必要为此而耿耿于怀。

这是因为,过去的事情毕竟过去了,是不能再挽回的。既然如此,智者总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念念不忘旧怨只能使人枉费心力。

培根说,既然作恶的人无非是出于自己的私利,因此我们何必因为别人爱自己胜过爱我们而发怒呢?对于那些生性凶恶的人,我们更没有必要生气,因为害人不过是他的本性。一个不能忘怀旧仇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

所以,培根提倡宽容。他说:“如果有度量宽谅别人的冒犯,就使你高于冒犯者了。”但害人者总是得不到制裁,那好人就永远会倒霉,所以某种正大光明的报复也许是需要的。

培根告诫我们,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让作恶者受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悔过,所以切记我们自己的报复一定要光明正大,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否则,你就会受到两次伤害:

一是作恶者对你的伤害,

二是法律对你的惩罚。

同时你的仇人却占了两次便宜。

培根:论嫉妒、猜疑、自私、报复

培根建议人们,应当把私利之心与公共利益理智地分清。在为自己谋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更不能损害社会与国家。对于一个公民来说,自私自利永远是一种坏品质。这种人总是把一切事物都按照一己私利的需要加以歪曲,其结果没有不危害社会的。所以,培根提醒君王,要杜绝任用这些自私的人,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国家和社会的一切,成为最无耻的贪官污吏,他们谋求的不过是一身一家的幸福,损害的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

善就是有利于人类。如果人不具有行善的品格,他不过就只是卑贱的鼠辈,既可憎又可鄙。过分的权势欲曾使得撒旦堕落成魔鬼。过分的求知欲也曾使人类的祖先失去乐园。但唯有行善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

但人性中这种仁善的倾向,有时也会犯错误。

所以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仁慈,就是傻瓜。”

马基雅维利曾写道:“基督教的教义使人成为软弱的羔羊,以供那些暴君享用。”

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

我们在做好事时,不要先毁了自己。否则,就得不偿失。所以,人心固然应该向善,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摘自戴建平《培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