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一门艺术,千万别让最亲的爱变成最深的伤害

有一个母亲,因为在婚姻上出现问题,事业发展也不如意,进而把情感全部倾注在儿子身上,从中寻找一种补偿性满足。从儿子上小学到上高中,她简直要占据儿子的全部空间,满足儿子的全部需求。儿子的感受是“妈妈就像我的影子一样”。后来儿子到外地读大学,这位母亲也提前退休,跟着孩子到了另一个城市,就在儿子所在的大学旁边租房而居。妈妈对儿子有求必应,如同一个老仆人。儿子对她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这样的关系里,孩子丧失了内在的动力,变得什么都不想做,更不能吃苦,遇到不能由妈妈代替的事情,他就感到害怕、无助、退缩,最后发展出严重的抑郁症状。

爱孩子是一门艺术,千万别让最亲的爱变成最深的伤害

家,常被我们用最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成玫瑰色的港湾甚至天堂。但实际上,家既是爱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伤害往往不是来自陌生的人,而是来自亲人,是亲人(往往是父母)用不适当的爱造成的。照理说,最爱孩子的人就是父母,为什么孩子会受到来自父母的伤害呢?孩子受伤的原因是什么呢?创伤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一个人在孩童时期发展迅速,为了成长,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需要,当需要不能满足时创伤就形成了。

爱孩子是一门艺术,千万别让最亲的爱变成最深的伤害

比如初入人间的婴儿,最大的需要是感觉到安全和受欢迎。如果父母感情不和总是大声吵架,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恐惧,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怕,很不安全。长大后会惧怕与人交往,严重的会出现分裂型人格障碍。

哺乳期的婴儿,最大的需要是吃喝撒拉有人料理和爱抚,很害怕被人抛弃。如果父母工作很忙,孩子大小便拉出来了经常没有人及时照料,肚子饿了总是没有及时得到喂奶,很少被抱,被抚摸。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孩子会严重地不信任这个世界,不信任他人,他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很害怕被人抛弃。因此与人的关系倾向于依赖,牢牢地抓住对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严重的会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

孩子在一到三岁之间,最大的需要是寻求独立自主。但父母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总担心孩子刮伤,担心孩子跌倒,担心孩子受寒,担心孩子吃不饱,于是对孩子严厉管教和强势控制。过度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身体功能,忽略孩子本身的情绪和灵性的发展,使孩子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的孩子会活得很压抑,会过度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严重的会形成顺从型人格障碍。

孩子在三到五岁之间,是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的孩子会去认同和模仿同性的父母。如果父母男女角色与社会约定俗成的角色反差太大,孩子的性心理也会出现偏差甚至障碍。如果父母的感情出问题,孩子会陷入与父母微妙的三角关系之中。要么站在母亲一边对抗父亲,要么站在父亲一边对抗母亲。如果与他同盟的一方父母经常不讲信用,经常背叛他,孩子会发展出一种玩弄父亲或母亲的心态作为补偿,这种玩弄的手法长大了就会形成一种善操纵、爱支配、耍手段的特质,严重的会形成控制型人格障碍。

这个年纪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做,去创造,甚至会模仿大人玩性方面的游戏。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立下千万条规矩,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许多事都依照刻板的模式进行,小小的孩子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好奇和冲动。认为只有这样,才得到父母的赞赏,渐渐地,这个孩子就形成完美型人格,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几乎所有的人格障碍、心理障碍都是由童年形成的病态性格直接形成或在此基础上间接形成。而病态性在于父母不正确的爱(即创伤的种子)导致的。

不正确的爱包括:过度宠爱或过于强求;过多体谅或过于忽略;包办代替与过度保护;过多威胁与剥夺;太要面子与太讲规条;对孩子过度敞开与过度封闭;过多赞赏孩子聪明或过多嘲笑孩子愚笨等等,都会在孩子内心里埋下创伤的种子。如果这个种子有足够的能量,就会在青春期的时候生根发芽。

有的父母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受了不少的苦,因而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免受自己受过的苦。于是为孩子创造一切的条件,尽一切的努力,要把自己的家变成一个纯净的天堂。结果把孩子培养成了“洁白的天使”,纯洁无瑕,黑白分明,循规蹈矩,容不得模糊,接受不了阴影,不愿经历生活的艰难,不能承受负面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只适合在天堂般的环境里生活,无法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往往把自己感觉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感觉当做孩子的感觉,把自己的经验当作真理一样传授给孩子。这样的父母并不真正关注孩子成长的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塑造孩子。往往对孩子的生活有过多的限制和压制,孩子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来生活。结果,孩子就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的过程来认识自己,并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感。由此,这个孩子会深深地缺乏自信,不管他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出色,他仍然是没有自信的。因为,这种出色属于父母的意志,而不属于他自己。

包办型溺爱的孩子丧失自我,太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看法。相反,纵容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社会的敌人”。这样的人自我膨胀,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自尊心极强,不能承受半点委屈,性格上缺乏弹性和变通,凡事总想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处理。如果他们拥有权力,他们只会想到用权力解决问题;如果暴力能够帮助他们达到目的,他们就会选择暴力。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形成创伤很好理解,那么反之得到过多的赞赏也会出现问题。因为一个孩子从幼年开始一直受到过多赞赏,父母和周围的人把他捧到天上去,他就下不来了。他习惯于让赞赏的光环永远围绕着自己,他会努力让自己表现得最好,把最光彩的部分给人看,不惜牺牲自己的意愿,牺牲自己的想法,像一个演员一样,不停地表演,时刻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失去别人的好评。因而压力很大,活得很累,当压力大到承受不了的时候他就会选择放弃自己,放弃一切。

爱孩子是一门艺术,千万别让最亲的爱变成最深的伤害

人之所以有心理问题,原因就是活的不真实,不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如果父母顺应孩子的自然本性又适度地加以引导,让孩子活得很真实,孩子就会拥有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态,否则最深的伤害就来自最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