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1汾河晚渡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汾河晚渡起源於明代詩人張頤的詩:

《汾河晚渡》

山銜落日千林紫,

渡口歸來簇如蟻。

中流軋軋櫓聲輕,

沙際紛紛雁行起。

遙憶橫流遊幸秋,

當時意氣誰能儔。

樓紅蕭鼓今何在?

紅蓼年年下白鷗。

如今的汾河,沒有了渡口、渡船,沒有了大雁、白鷗,沿河兩岸成了另外一番景色。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2烈石寒泉

“烈石寒泉”位於汾河出山口東二龍山下,中北大學西南角,上蘭村西,竇大夫祠景區內,泉水清澈異常,冬天溫,夏天涼,到了三伏天泉水竟然能冰涼徹骨,所以得名“寒泉”。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3雙塔凌霄

數百年來,人們以為永祚寺的雙塔是同時建成的,其實不然。這兩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一個是“文峰塔”, 創建於先。另一個是“舍利塔”,繼建於後。不僅不是同時所建,而且屬性也不一樣。 “文峰塔”是風水塔,地方仕紳建設的標誌性、欣賞性建築,造形雖然取之於佛教的浮圖,但與佛的教義和佛門沒有絲毫的關係。而“舍利塔”則是佛門的聖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經,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築。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4巽水煙波

太原城中歷史最悠久的湖泊當屬兒童公園的文瀛湖。文瀛湖是明代展擴太原城池後由東南半壁雨水彙集而逐漸形成的兩片積水,當時的名字叫海子堰,太原人現在叫海子邊。海子堰的兩片積水在清代被貫通,因為靠近貢院而被命名為文瀛湖,成為太原八景之一的“巽水煙波”。巽是東南方的意思。宋代潘美重建太原城,這裡正是東城牆朝曦門所在,湖水是當時的護城河。東岸一丘土崗,每天它最先接受朝陽的沐浴,又最後和夕陽告別,終日陽光照耀,金光燦燦,猶如金雞獨立。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5崛圍紅葉

崛圍山風景區位於市區西北24公里處,每當深秋來臨,燦爛的陽光下,這滿山遍野地紅葉,如火流,如紅浪,如彤雲,如紫霞,把崛圍山裝點得分外妖嬈。

傅山先生對紅葉情有獨鍾,當年常常漫步山中,為這斑斕的色彩而陶醉,沉迷,有詩為證:“年少休言欲倚霞,一寒一曝惹人嗟。春秋多歷情能老,霜葉真紅二月花。”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6土堂神柏

當年傅山先生曾隱居於崛圍山土堂村的淨因寺。這座古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重建,明清兩代重修。據明嘉靖二十年《重修土堂閣樓記》中的記載,漢代此處土山崩塌,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達30多米,其形似佛像,當地人傳為山崩現佛,有佛教淨土因緣,便在此建寺,所以當地人也把淨因寺叫做大佛寺。寺內大佛高達9.46米,坐姿端莊,神態安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土質大佛。寺旁古柏長勢奇異,成為太原一景。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7天門積雪

天門關位於太原北郊關口村北一華里許。清道光《陽曲縣志》載,“二山回合如門,在縣之乾方,故曰天門。”

天門關有一條冰河造山時期留下的大峽谷。正是這條大峽谷,在天門關造成了一個獨特的小氣候,造就了獨特的冰晶奇觀。雪後的天門關,白雪皚皚,一望無際,彷彿整個世界都被塗滿了白色顏料;樹葉上、枝條上堆滿了厚厚的雪花,彷彿開滿了白色的花朵。所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置身天門關,能讓你充分體驗到詩人當時的心境。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8蒙山曉月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後來由於寺毀閣傾,大佛淹沒於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山上風景如畫,廣闊壯麗,即使你不是信佛之人,迷人的風景也不容錯過。

太原的陽曲八景,抽時間去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