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是烂片吗?

我挺想为《赤壁》拨乱反正的

文 | 鲁舒天

在我的观察中,吴宇森于2008、2009年分上下两篇公映的剧情片《赤壁》虽然豆瓣评分平均算下来也仅有6.35分,但它之于国产片却俨然是分水岭一般的存在。

这部足以让观众值回票价、一饱眼福的电影,于多个维度定义了中国式古装大片的模板。其在技术上的规模与艺术上的质量,均达到了里程碑的高度。


《赤壁》是烂片吗?


无奈的是,《赤壁》恰好赶上网络恶搞的兴盛年代,不幸成为“躺枪”佳作中的一员。原本应当是“承前启后”的,却无奈变成了“空前绝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用心,在群嘲声中完全湮没了形状,这自然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1

由《三国演义》、《三国志》与《后汉书》等文史著作串联起来的汉末到三国的历史,早已是国人耳熟能详的部分。创作者想在此动笔,桎梏藩篱比比皆是,一边是史实真相不能违背,一边是经典在前难以超越。谁都可以挑刺的东西,反倒不如冷门好拍。

难能可贵的是,《赤壁》的叙事兼顾了正典重论与戏文演义的多元与复杂,并基于这份平衡充分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富有香港电影与生俱来的“接地气”,又因历史底色的庄重背书不至于恶俗,算是既对得起观众,又讲好了故事。


《赤壁》是烂片吗?


侯勇饰演的鲁肃与张山饰演的黄盖

谁要是真拿着古籍去一一辩驳它的失实,便是钻牛角尖了。我想起过去总存在的那个声音——“看《三国演义》不如看《三国志》,前者只是通俗文学,后者才是正史。”

小说与戏文的确不是正史,可那里面有时却有真情义。而官方正史同历史本身的距离,却也历来不比小说同官方正史的距离更近。

2

《赤壁》在视觉上予人冲击最大的自是它的战场戏——步战、马战、水战应有尽有,遭遇战、阻击战、阵地战样样能来。94版《三国演义》与高希希版新《三国》的重心均放在了情节架构与人物塑造上,对于“大场景”与“精调度”的配置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赤壁》是烂片吗?


草船借箭

相较于作为电视剧的前者,作为电影的《赤壁》有时间、有能力也有义务把战争场面拍好,吴宇森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在我的观察中,除去下篇的“战舰艨艟”与“火烧连环”,上篇尾声部分对“摆阵布战”的演绎更具突破性。古人打仗都是列阵的,一窝蜂往前冲那是山贼,不是军队。勿论呈现的效果是否真实,典籍中所载的“八门金锁”的气度,是《赤壁》第一个把它拍出来了。

若是还有古装影视剧不知道史诗级的战争场面怎么拍,尽可依照电影中的拍法就是了。

3

接下来谈谈彼时的主流论调对《赤壁》产生的误解。


《赤壁》是烂片吗?


很多人说《赤壁》是戏说、是胡编乱造、是违背了事实真相,实际情况是,《赤壁》的编剧团队对于“事实真相”是考证过的,他们非但没有违背史实,还极富创意地还原了一些史实。

电影的创作者违背的不是别的,正是部分年轻观众对于史实的无知以及基于无知的无畏罢了。

比如东吴盟友来到刘备军阵的时候,张飞正在帐下练书法,大家就觉得这太搞了——张飞一个大老粗,应该是文盲形象嘛,练个鸟毛的书法呢?


《赤壁》是烂片吗?


臧金生饰演的张飞

历史上的张飞非但不是文盲,反倒还很文艺,他不仅擅于书法,还擅于绘画,尤其是画美人图。所以不是电影错了,而是不读书的人错了,不是电影颠倒了黑白,它只是把被颠倒的再颠倒了回来。

张飞和关羽不一样,张飞是地主阶级出身,他是非常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的,对下层兵士就比较刻薄;关羽的成分则要划到贫下中农一栏,他相当体恤士卒,与读书人却要对着干了。

时人对关张的印象,似乎正好相反——提到张飞,就是脸红脖粗、自幼杀猪;提到关二爷,便成了手捧《春秋》于灯下的“学霸”。


《赤壁》是烂片吗?


巴森扎布饰演的关羽

4

再看周瑜练兵一节,也是个“知识点”。

马精武饰演的老农携幼童来寻水牛,放牛郎在途中吹了一会儿笛子。周瑜把二人叫到跟前,掏出小刀对笛口进行了修补,再让幼童吹,这次的笛声果然更佳。

此处不是编剧在为梁朝伟加戏,它同样来自于历史深处。三国时期吴地有民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电影反映的便是周瑜通音律的细节。

那些质疑《赤壁》过分戏剧化的批评者,或许从始至终没接触过汉魏六朝诗,也不抱有艺术鉴赏最基本的耐心。


《赤壁》是烂片吗?


梁朝伟的周瑜扮相

有人可能会说,我看个电影还必须懂这么多吗?我想说的是,你可以不懂,但是人家比你懂,肯定不是人家的不是。

尊重观众的要义不是没底线地迎合观众,而是看得起观众,是认定观众能欣赏真心实意做出来的材料。

我们如果骂了“不差的”,便只能接受“差的”与“更差的”。当恶搞成瘾、歪批成风的低俗标准可以任意嘲弄艺术家们的苦心孤诣,时代便会自此稀缺珍馐之物,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报应。

5

抛开上述“拨乱反正”的部分,最后提一下电影中最令我感兴趣的环节。


《赤壁》是烂片吗?


那是孔明奔赴东吴朝堂舌战群儒的桥段,面对曹操水陆两军的重兵压境,在“是战是降”的问题上,东吴的老臣们吵成一团。

穿黑衣的文官们主张敌我实力悬殊,这仗不能打;对面穿红衣的武将们则力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吴侯当然是想打这场仗的,无奈张昭等托孤老臣的意见基本都是主和,还不惜搬出“先主指导精神”与“出师无名”这两道杀手锏,在诸葛亮的劝谏下,少主孙权显得有些犹豫。

这时候,武将阵营中有一位站起来厉声呵斥对面的文官集团——“苟且!统统都是一些苟且偷生之徒”,而文官集团也立刻指责鼻子反击道——“你放肆”。


《赤壁》是烂片吗?


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倒不是鹰派鸽派在战争决策时的对立戏码,而是另一桩命题。

这位斥责文臣的将军,电影虽未指明,但根据历史推测应当是韩当韩义公(黄盖与程普在后面都有戏份)。除去铁骨铮铮的气节不谈,面对这位统兵打仗的内行,文臣这些外行却在辩论中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放到战场上,不管是整体指挥还是单挑肉搏,看似体型相当的文臣武将就立刻能显出分别。可换到朝廷上,这些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差异却被悉数抵消掉,双方被纳入到了一种制度安排的平衡状态,且文人似乎要压过武士一头,勿论切实讨论之事是文人的业内事还是武士的案头策。


《赤壁》是烂片吗?


再看看明朝正统年间的“土木堡之变”和那句“吾为天下诛此贼”,我们就知道,这种制度性的安排把决策权交给文官还不算是最差的,总比交给太监要略强一些。


  • 作者:92年生,金牛座。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关注 微信:兰阇(qdlansh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