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姜健曾经做过“知青”、电工,后来又有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当过管弦乐队的首席中提琴手。1984年起从事摄影工作,并且在1993年以专题摄影展《场景》一鸣惊人,转而又在七年以后以《主人》系列摄影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摄影界无可动摇的地位。

先前的《场景》是黑白的,是对河南农村入木三分的纪实。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以上出自摄影集《场景》

在空无一人的乡间农舍的场景中,摄影家提炼出了人文主义的博大胸怀,泼洒出中国农村无法形容的水墨画轴。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以上出自摄影集《场景》

接下来的《主人》,却是彩色的油画笔触,深深浅浅描绘出河南农村的人物命运。场景中不仅是多了人物,多了色彩,更重要的是转换了思考的空间,从而强化由表及里的纪实力度。

姜健的环境肖像,尽管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具有戏剧化的魅力,但是这样的戏剧化是生活本身的外化,缺少了刻意而为的经营,成就了朴实无华的醇厚。或者可以这样说,姜健拍摄的中国河南的农民肖像有点德国摄影家桑德的风骨,也有桑德之后阿巴斯对底层世界关注的目光,但是姜健的河南农民肖像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力度,也是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它是和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国改革开放紧密相关的。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以上出自摄影集《主人》

这让我想起了环境肖像的鼻祖桑德所说:

“我经常被问到我拍摄时的灵感是如何降临的,我回答的是:先看,然后观察再思考

。没有什么事情比我去拍摄一些反映我们时代本质特性的照片更适合我的事情了。过去的每段时期都留下了一些带图片的资料和书籍给我们,在这些图片中摄影带给我们的是一些新的潜在价值以及和绘画所不同的问题。

摄影能制造令人深刻的美丽甚至残酷的准确性,甚至它是令人难以容忍的。为了看见事实我们必须去容忍它,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它传给我们的同胞和子孙,不管对我们是否有利。……我非常不喜欢玩一些花招的、矫揉造作的和个人财产式的糖水片,因此请允许我诚实的讲述一些关于我们时代和人们的真实。”

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因为桑德的价值判断,才成就了一代大师级的思维方式和最终的尽管并不完整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姜健的思维方式和视觉定位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准确性和价值观。从人物的姿势和摄影家对肖像的理解空间,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尽管两者的环境特征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对环境的相对宽松和随意,以及后者对环境元素的精心控制,使画面的视觉空间有着不同的魅力,但是对人物精神状态的关注,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姜健镜头中的河南农村肖像,只是一些底层人物,但是他的选择是有标准的:“《主人》的选择不是选美,太富和太穷显然都不具代表性。我选择贫富之间80%人的生存状态来再现。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以上出自摄影集《主人》

然而,有一点姜健是非常清晰的:“农民是社会的根基,农民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作为“社会的根基”,姜健人物表情看上去没有任何苦难的痕迹,似乎和阿巴斯的底层人物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无可讳言的是,在这些人物精神状态上,都可以感受到人类的尊严,洋溢着对生活不可战胜的欲望。

人物肖像和环境的关系,也许是姜健和以往这些摄影家的差异所在。在姜健的画面中,看似简单将农民与中堂叠加在一起。但是实际上,“中堂”象征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家长制制度的价值观与制度保证,同时又让人物简单的坐与立因此有了不再简单的背景。我们在表面的程式化的构成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的程式化的人文与地理氛围,并且体验到了摄影家的良苦用心。

其实,相比较桑德的人像,姜健的作品看上去更为复杂,不仅是色彩上的,环境上的,包括所有的细节展现,以及中国文化本来就复杂的传统空间。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以上出自摄影集《主人》

其实姜健对画面中的细节有着特殊的恋情:

“影像细节是可以说话的,我自己首先被那些细节吸引。我知道那些细节的重要。农家生活细节最丰富的地方就是中堂,我总说这是农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堂’原本是个非常神圣的地方。但如今,家谱、领袖像、明星照、美女图都聚集在一起。……因为生活细节最能反映人的品质。”

正如作家梁晓生所说:“姜健仿佛用照相机向我们讲述着某种关于几代人命运的故事。这故事有沉重得似乎可闻喘息的史性;有愁郁的诗性;有镇定地毅忍着的人性;还有姜健自己不失关爱的理性……因而,姜健的作品实则是不单纯的,是具有思想的影像。”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看完姜健拍的《主人》,你就知道这样的拍摄并不是选美!

以上出自摄影集《主人》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带有现场环境的肖像摄影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是和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最终实现了对人(作者和被摄者)的负责。因此许多人,包括我所看到的一些国外资深的摄影家,都在这些作品面前感动得弯下腰来,为姜健的“具像叙事”和繁复的细节赞叹不已。

是否可以这样说,当若干年之后,画面中的房屋消失了,人物老去了,但是面对这些视觉的范本,人类文化的基因却依然保留着,向着未来的某一个时刻,释放其永恒的能量。这样的说法也许正合顾铮的意念:“通过一种观念先行的程式化的观看方式,姜健为人们留下一份可以据此解读中国某个地区的农民生存状态的视觉文献。

至于姜健后来推出的《孤儿档案》,我以为还是延续他一贯的意念——只不过将人物后面的背景细节,转换到了那一份沉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档案上了。

请再一次注视姜健的人物与环境——你会发现不断频繁出现的细节一直在强化照片的风格样式。这样就使画面以独特的魅力出现在这样一种无法预料的时代大环境之中——摄影家最终挖掘出了人类的高贵和典雅,不可重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