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羅胖們如何做一門啟蒙運動的生意

導言:

前天我發了一文討論羅胖與時代的問題,一鍵回顧 ➡ 讓羅胖的歸羅胖,時代的歸時代,此文討論的熱烈出乎我的想象。

我在文中引用了《啟蒙運動的生意》一書,來解釋知識-新傳播技術-商業之間的多元聯動關係,它如何改變著時代的精神氣質,推動著歷史的變遷。不理解真實歷史中的這種運動過程,只抽象地談論價值理想,那多半會淪為空想。

商業並不一定會讓詩和遠方變為苟且,商業本身是種與價值無關的手段,它究竟會引向何方,關鍵還在其中具體在做事的人。

如果你從商業中只能看到苟且,那不是因為商業不可能助力詩和遠方,而是因為你在遠方也只能看到苟且。

這一期推文我轉發一篇《啟蒙運動的生意》的書評,咱們一起來看看,《百科全書》這本集中表達啟蒙運動的詩和遠方的著作,是如何在18世紀羅胖們的商業助力下改變著那個時代的。

作者 / 黃敏蘭

來源 / 中華讀書報

日前在書店見到一本書,書名頗為吸引人:《啟蒙運動的生意》(以下簡稱《生意》)。啟蒙運動那樣崇高的事業怎麼會與“生意”聯繫在一起呢?的確,這種聯繫大大超出了人們一般的認識。

該書的《導言》說:“這是關於一部書的書。”

它涉及如此廣泛的問題:“啟蒙運動這樣偉大的思想運動是如何在社會中傳播的?賢哲的思想在物質化到書中時,採取何種形式?印刷品的物質基礎和生產技術與它的主旨和傳播有很大的關係嗎?圖書市場如何確定其功能?出版商、書商、推銷員和文化傳播中的其他媒介扮演什麼角色?出版如何像生意那樣運作?”等等。

18世纪的罗胖们如何做一门启蒙运动的生意

《啟蒙運動的生意》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啟蒙運動是怎樣和“生意”聯繫在一起的。

《百科全書》:一本萬利的投機生意

《百科全書》這樁生意實際上開始於1746年。

1746年冬天,巴黎的一位大出版商勒布雷頓請33歲的自由撰稿人狄德羅主編一套由他策劃的《百科全書》。出版商就像是房地產業中的開發商,狄德羅則相當於他手下的承包商。

18世纪的罗胖们如何做一门启蒙运动的生意

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狄德羅

狄德羅按照協議定期領取經費(包括生活費和有關寫作的一切費用),同時組織人力,分工協作。狄德羅請著名數學家達朗貝爾做他的副手,然後聘請了200餘名學者,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

出版商選定《百科全書》這個題目,完全是出於盈利的目的,而且這是暴利。當時正是啟蒙運動興起的時代,不少書商因出版啟蒙思想家的著作而發了大財。但是在《百科全書》尚未寫成之時,勒布雷頓大力投資於這個項目,顯然具有投機的性質,並非全無風險。

當狄德羅在三年後因一部著作被關入監獄後,出版商焦急地設法營救他,在給司法大臣的信中說,長期關押狄德羅將導致他們破產。正如《生意》所說:“以高風險博得高回報,這是啟蒙運動出版活動的前提。”

不僅投資《百科全書》是為了掙大錢,出版商選定狄德羅來當“承包商”,也是出於生意經。

當時的狄德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以賣文為生的年輕人,既適合擔當這一長期、艱苦的任務,而且不必付與他過高的報酬。狄德羅樂於承包該項目,首先也是為了經濟利益。他本來就是靠寫文和翻譯為生,這樣大的項目可以保證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有穩定的收入,不至於像從前那樣吃了上頓沒下頓。況且狄德羅當時既要養家餬口,還得時常應付貪得無厭的情婦,經濟上十分窘迫。承擔此項目正好解了狄德羅的燃眉之急。

18世纪的罗胖们如何做一门启蒙运动的生意

百科全書扉頁插圖—寵物狗模特

《百科全書》頭幾卷面世後,其熱銷的場面大大超出了出版商的預料,這使更多商人對此書趨之若鶩。巴黎大出版商龐庫克看準《百科全書》的前景,於1768年從勒布雷頓手中購買了《百科全書》以後各版的版權,成為狄德羅的新“東家”。

那麼,這部書帶來的收入是多少呢?據《生意》的估算,出版商最初的投資大約是7萬里佛,收益高達250萬里佛(是投資的35倍多);總收入為400萬里佛,成本大約在150萬至220萬之間(其中包括支付給狄德羅的8萬里佛)。這在18世紀是很大的數字。

書商與政府以及部分政府官員的交易也至關重要。《生意》說:“《百科全書》從一開始就依賴金錢和權力的聯合,在它最早期的歷史進程中政治和經濟利益就糾纏在一起。”從每年的圖書交易收入中,書商要付給王家印刷局總監7~8萬里佛。

此外,他還得向保護人定期交納“保護費”,這樣他就能利用權勢來打擊競爭者,維護自己的壟斷地位。龐庫克的保護人主要是:巴黎警察總監,他有權沒收龐庫克圖書的仿冒品;書報總監,他能夠在主管圖書交易中保護龐庫克的利益;外交大臣,他可以對龐庫克的出口圖書開放大門,也可以向龐庫克的對手關閉大門。

由於政府對《百科全書》的政策時緊時鬆,時晴時雨,龐庫克就得尋求兩種保護。一種是合法的、公開的保護,即從政府那裡取得發行該書的特許權;一種是半合法的、私下的保護。《百科全書》從第一卷出版之日起,就不斷受到傳統勢力(主要是教會)的反對,有時其聲勢之大足以置《百科全書》於死地。若不是有強大的保護傘蔭庇,《百科全書》極有可能過早地夭折。

18世纪的罗胖们如何做一门启蒙运动的生意

硝煙瀰漫的“三大戰役”

《百科全書》的市場更像是硝煙瀰漫的戰場。

《百科全書》的出版史同時也是不同版本的競爭史,推出優質和低價版本的商家最終取勝。《百科全書》前四個版本是豪華、精美而昂貴的對開本,一般讀者根本買不起。直到價格大大降低了的四開本和八開本付印後,大革命前的歐洲才有了大量的《百科全書》。

1

對開本與四開本之爭(國內競爭)

《百科全書》從問世之日起,就不斷遭遇來自法國境內外的盜版。當時對付盜版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只能靠出版商自己設法解決。通常的做法是付與盜版者或聲稱將要盜版者一筆贖金,讓其罷手,因此常有書商借機勒索贖金。龐庫克花了不少的錢擺平一個又一個對手。

不過有時他也對一些勒索者置之不理,因為勒索者太多,根本應付不過來。然而,一個名叫杜普蘭的里昂書商讓他感到了真正的威脅。杜普蘭宣佈要發行一種價格低廉的四開本,定價只有目前龐庫克對開本的四分之一。四開本還將糾正對開本中的許多錯誤。

龐庫克起初想利用政府的力量擊敗對手,但是當他獲悉四開本的徵訂十分成功後,認識到與杜普蘭合作比打敗他更有利。於是他馬上改變計劃,與杜普蘭簽訂合約,要和他共同開發四開本。兩個人組建一個公司,各佔一半利益,由此形成了“四開本集團”。

2

四開本與八開本之爭(國際競爭)

四開本甫一問世,即取得驚人的成功。這一現象激起更多人的貪慾,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從中分一杯羹。龐、杜等人疲於奔命地應付洶洶而來的競爭者、盜版者。然而強硬的瑞士“八開本集團”卻不那麼好對付。

八開本集團由洛桑和伯爾尼印刷公司組成,他們是走私圖書的行家裡手。該集團印製發行八開本的說明書,廣泛徵訂據他們說是更為質優價廉的八開本《百科全書》。四開本集團起初試圖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在談判破裂後即不得不全面迎戰。

龐庫克利用權力阻止八開本進入法國,而八開本集團卻用金錢賄賂法國地方官,打通了一個走私的秘密通道。四開本集團成功地探知了這一通道的位置,結果走私的八開本《百科全書》全被法國政府沒收(這一情節幾乎與真正的戰爭中的情況相似),龐庫克大獲全勝。

損失慘重的八開本集團不得不向四開本集團低頭。雙方商定,八開本集團在向四開本集團交納一筆“保護費”後,即可取得在法國境內合法銷售八開本的權利。

3

四開本集團內部的激烈鬥爭

龐庫克與杜普蘭,再加上龐庫克最初的搭檔納沙泰爾印刷公司(STN)組成“四開本集團”並未使各方偃旗息鼓,反而將矛盾集中化。他們在聯手對付八開本集團的同時,不斷在內部爭權奪利。

明爭加上暗鬥,最終導致聯盟的分崩離析。這場鬥爭經歷了幾個大的回合:先是STN與杜普蘭較量,隨後是STN聯合龐庫克鬥垮杜普蘭,最後是STN算計龐庫克。其間波瀾起伏,驚心動魄。

《百科全書》背後商機無限

《百科全書》的生產體系就像一部大機器,從印刷廠到下面的各種材料供應系統,一環套一環,緊密配合,牽一髮而動全身。

印刷廠將作家的手稿印製成書,是精神產品物化的主要過程。由於印刷《百科全書》的量極大——不僅包括正版,而且包括大量的盜版——吸引了許多印刷廠投入此項業務。在1778年,日內瓦全城的印刷廠都在印製《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於造紙業也是巨大的商機。由於印刷量不斷擴大,紙張供應十分緊張,價格不斷地上漲。這一方面是因為造紙商企圖更多地贏利,另一方面則是原材料商以及拾破爛者抬高原材料價格造成的。

印刷《百科全書》對油墨的巨大需求也刺激了油墨製造業的競爭和油墨價格的上漲。巴黎油墨製造商利用《百科全書》的繁榮大發橫財,一桶油墨的價格居然頂得上一臺裝備齊全的印刷機的價格。可是油墨製造商又將油墨價格的上漲歸咎於原材料供應商,如樹脂商人、松節油和亞麻子商人等提高要價。

書商們對人類文明所起的作用

看了《生意》一書,使我對書商們刮目相看。就《百科全書》來說,出版商不僅僅是助產士,他們和作者一起成為了其父母。沒有出版商的最初創意和隨時提出修訂意見以及冒險性的投機,就不會有這部鉅作問世。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出版商積極為《百科全書》保駕護航。這部鉅作不可能平安誕生。

當然,若就個人來說,大多數書商的形象是令人厭惡的,最典型的就是杜普蘭。該書說杜普蘭是一個賭徒。他認識到經營四開本《百科全書》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就押上全部身家,賣掉許多書的股份、房產和傢俱,冒險賺得大錢。

杜普蘭花11萬多里佛買了一個貴族的頭銜,帶著新婚的美麗妻子在巴黎過著奢侈的生活,招致巴黎人的不滿。但是,正是書商的貪婪促使他們投機、冒險。他們在為自己取得最大利益的同時,也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

18世纪的罗胖们如何做一门启蒙运动的生意

書商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啟蒙運動中。15世紀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古登堡就是一位富有進取心的書商。法國人巴比耶著《書籍的歷史》(劉陽等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提問道:為什麼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在中國未能得到發展?他援引一位科學家的話回答:

“一項新技術的成功是由其市場保證。然而,在中國,從長遠角度來看,那些能夠拓寬書市的條件並沒有被集中利用,只有擴大書市才能維持生產的機械化。官僚主義和中國社會凝固的特點阻擋了書籍體系的發展。”

《生意》的確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書。可是,說實在話,它的內容並不像書名那樣,一下子就能吸引住人。該書封底上的一些評價,說此書“鮮活和生動”,“所講的故事非常引人入勝”,等等,在我看來頗有溢美之嫌。

該書可說是比較難讀的一本書,難讀的原因是寫法不太高明。作者太忠實於豐富的原材料,以至把生動的故事淹沒在這些複雜而又晦澀難懂的材料之中,沒能給讀者一個清晰的線索。

我曾幾次拿起,又幾次無奈地放下,只感到頭腦中一片茫然。直到反覆閱讀後,終於抓住書中的主要脈絡,這才被其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甚至幾度達到興奮的狀態。

總之,我深感《生意》是很值得讀的一本書。

如想了解更多啟蒙運動的內容,您可一鍵查閱:

18世纪的罗胖们如何做一门启蒙运动的生意

目前,來自《樞紐》的人文社科愛好者們在已經成立的七大線上社群“樞紐腦洞北京站、上海站、深圳站、南京站、成都站、大連站、青島站”中和各位洞友深入交流,洞委書記會和其他小夥伴一起整理下各位洞友的思考精華,並把大家的真知灼見發佈在“樞紐特區-思考發燒友之家”中。

當然,如果您有志於組建一個人文社科愛好者社群(比如樞紐腦洞廣州站、樞紐腦洞杭州站、樞紐腦洞西湖站……充分發揮您的想象力即可),幫助廣大樞紐愛好者找到自己人,讓大家在追求真知灼見的路上不再孤單,您也可以在後臺給我們留言或直接加洞委書記的微信(edios000

,我們將和您就資質、對社群的初步打算以及日常的社群維護等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磋商。

18世纪的罗胖们如何做一门启蒙运动的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