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桥到北展,半小时车程,他却走了六年!

北京天桥到北展剧场,大约十二公里,不堵车的正常路况下,三十五分钟左右的车程可到。小辫儿张云雷自2012年天桥德云社第一次专场到2018年北展专场,他走了六年。

2013年,张云雷杨九郎两人,经过负责任的思考,决定组成一对对口相声搭档。将各自相声舞台上的成败,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人生顺逆,交到彼此的手上。从今天的结果来看,当时彼此的这个选择,是对的。

从天桥到北展,半小时车程,他却走了六年!

经过回归后二、三年的重新熟悉舞台,"说学逗唱"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小辫儿已经站稳小园子舞台。做为自幼登台的传统艺术艺人,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倒仓没有打倒他,第二次登上舞台,他知道自己的能耐,更明白师父和班社对他的期许。而所有的一切,都要在观众的认可中实现。他要争取更多的观众,没有别的路,只有把相声说好。此时小辫儿的相声表演已经具备自身特点,节奏快,活泛,变化多,在正词之外的发挥灵活,对现场观众的反应捕捉敏锐,引导现场气氛的能力突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身形象和表演特点"抓人",观众缘很厚,"台缘"强烈,观众给他送礼物不是今天才有。

从天桥到北展,半小时车程,他却走了六年!

不过,虽然也不错,但当时观众对他的表演的反应远没有现在这么火爆。他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他在寻找突破的可能。他找到的方法是给自己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特点的新搭档。而且他处理的很好,原来的搭档没有因为"分手"而意有不平,现在和他在一个队里还是好兄弟。

小辫儿和九郎搭档之初一定是有所憧憬的,繁花锦簇也许也曾在梦中出现过吧!但当时,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会遇到些什么经历些什么,俩人都是不可能预知的。他们能做的,就是一场一场的把相声说好。

2013年8月20日,俩人开始搭档,第一场节目《学哑语》。小辫儿的舞台经验比九郎丰富,控场能力也是更突出的,九郎刚和新搭档合作,有一个适应过程,正常捧下来没有问题,但有点生硬。而小辫儿在这种状况下,在节目表演中更注意照顾到九郎。简言之,搭档之初,小辫儿收着演,给九郎适应的时间,九郎捧的有点"紧",不放松,不是紧张,而是在没摸清这位新的逗哏搭档的路数之前,小心翼翼地捧着。俩人都是二十来岁的同龄人,又是一个师父教的,几场下来,互相号准了对方的"脉",磨合期没有多久,新搭档之间就"盘"熟了,表演圆润起来。

从天桥到北展,半小时车程,他却走了六年!

过了磨合期后,小辫儿又开始撒开了演,他在节目中给自己的搭档预留了更大的空间,九郎在捧哏位上词和身上的空间越来越大,表演中搭档之间的往来常常能碰撞出意外的惊喜,就是对节目熟烂的老观众,也常常被意外之喜逗乐。老节目中的这些新细节,一些是俩人用心琢磨后的设计,一些是现场的机智临时现挂。观众对这对搭档的反应很好,那时小辫儿的发型九郎的外型也被他们自己设计进节目中,"羊驼""一线天荷马"是这个时候的记忆。

九辫搭档稳定后,小辫儿又开始了他新的冒险。小辫儿在舞台上有个特点,他不断求新求变,乐于进行各种表演尝试,在观众的反应中调整自己的表演。而适应了他特点的九郎则亦步亦趋,总是顺着小辫儿的表演特点走且随之发生变化。

从天桥到北展,半小时车程,他却走了六年!

对德云社小园子现场相声表演熟悉的观众都知道,台上演员的表演都很随意自然,演员对传统节目的自由发挥程度很大,而和现场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很多,台上台下其乐融融,观众在演员的表演过程中也参与进去自娱自乐,这也正是现场相声的魅力所在。不过,在这种看似百无禁忌的随意中,有两只无形的手在左右着演员的表演。一只手是师长和班社管理体系对节目表演尺度的把控,并不是想怎么演就怎么演的。另一只手就是观众的反应,也对演员的表演有影响,演的好鼓掌,演的不好起哄,有时候演员会被观众带跑偏了。这个问题要展开了说就有点离题了,简单说下,交代下九辫搭档在本社舞台上的表演及有意识地创新尝试会有这么两只手左右着他们。

演员在舞台上,自己的表演设计只有在表演实践中才能获得检验,对还是不对,观众的反应是怎么样的。有师长把关可以少走弯路。但完全没有主动性没有自主创新,则又会走向僵化死板。九辫也面临这个难题,他们怎么解决呢?在搭档稳定后,小辫儿还是保持着创新来寻找突破,九郎配合。表演大胆,有些不妥当的地方,很快就不再出现在节目中。(这就是有师父有团体的好处,在支持创新的同时,也有一只手会及时来纠正你。在艺人成长的过程中,对一些表演尝试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而且要看问题全面,不要只抓住一点死命黑,这不厚道。)九辫的表演越来越受欢迎,观众的反应很好,按相声行业惯例,他们这对的出场顺序越来越靠后。

在2014,2015这两年中,小辫儿九郎按步就班地说着相声。配合越来越默契,表演中越来越活泼,少年心性,青春正好。观众也越来越喜欢这对搭档,开始出现一票死忠观众,跟着俩人在天南地北的小园子间迁徙。这些人中有些成为后来本教中的上仙,是较早的一批自媒体,但在当时,还只是个小范围的观众群体。这个时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反串的女歌手,台上的大动作,由青城山下的白素贞变成葫芦娃中的蛇精,热闹中透着年轻演员的活力。小辫儿的发型九郎的体型悄悄发生变化,形象的自我管理在自觉进行中。

从天桥到北展,半小时车程,他却走了六年!

进入2016年,俩人的状态已经非常好了,成为了队中的主力队员,在大型商演中也能担当起助演的任务。有观众专门去看他俩,录制了很多节目放到网上,名气小有。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喜爱他俩的观众进行二改二传的视频小段,内容形形色色,每个上传者都按自己的口味来制作,也是无法控制的事情。

小辫儿在舞台表演之外的时间,仍旧在传统艺术的创新上努力,《探清水河》吉它版就完成在这段时间。

​作为班社的成员,一家演艺公司的员工,公司在发掘推广旗下艺人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人气渐高的九辫得到了师父和公司的肯定,开始着手对这对搭档进行推广。网上有个俩人录制于办公室里的一个小辫儿唱的《鹬蚌相争》,估计是为笑傲江湖综艺录制的送审小样。九辫在这个节目上的亮相,确实是惊艳到了许多电视观众,很多人有一个共同反应"郭德纲还有这么帅的徒弟呀!"。而一直追随他们的一票老观众也非常欢喜,与有荣焉。

从天桥到北展,半小时车程,他却走了六年!

每日更新相声,请您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