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鄉村記憶|那時明明水清到能數魚呀,咋叫“水至清則無魚”呢

無為鄉村記憶

▓ 陳修強

看了1月10日的無為論壇頭條《無為又一個村子(尤孔村)上電視,真美!》後,我的內心再一次五味雜陳,尤孔村和我村相隔不遠,差不多算是鄰村,畫面中的很多景緻於我而言自然再熟悉不過。

記得小時候去倉頭,尤孔村是必經之路。天晴時還好,但一到連續的雨天,路面上就積起厚厚的爛泥,經常會因膠靴突然陷在泥裡撥不出來而把腳踩在爛泥裡,弄髒了襪子,甚至摔倒。再到後來,隨著陰雨的持續,路面就變成了泥湯池,走路雖然阻滯力小了,但衣服卻遭了殃,身體整個背面全是膠靴帶起的泥水,或者由於泥水中不知深淺,要麼滑倒,要麼掉進深水中,那種遭罪,生活在農村中的人想必都記憶猶新。

無為鄉村記憶|那時明明水清到能數魚呀,咋叫“水至清則無魚”呢

當然這種情況不只尤孔村,其他地方都是這樣,只不過尤孔處於交通要道,行人眾多,道路的泥濘就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不過除了令人討厭的雨天外,鄉下的景色還是美好的,那時的河水甜甜的。至今都記得父輩到陡溝糧站交公糧的情景,用木船裝滿稻穀,一前一後兩支槳,在清澈的河中划起船來,在船上玩鬧的我們可以直接捧起河水喝下去,甚至扒在船邊直接把嘴伸向水裡牛飲起來,也可以水為鏡,比比誰長得更英俊更漂亮。糧船一直行到陡溝碼頭,父輩再用自帶的板車把糧食拖往糧站。

兒時的我們把送公糧當作難得的節日,因為這意味著父輩一年的辛勞開始有了收穫,儘管到糧站後仍會受到質檢員的百般刁難與盤剝,但我們並不太懂其中的苦澀,一點點苦惱很快就被父親手中一疊並不太厚的錢一風吹走了。

有了錢,平時嚴厲的父親也會帶我和村人一起走進熱氣騰騰的飯館,一頓飽餐。看著頭頂巨大的吊扇,開始還擔心扇葉會掉下來削走腦袋,可很快肉菜上來了,饞得直流口水的我們立馬忘記了並不存在的危險。一個個吃得溝滿壕平,摸著圓鼓鼓的肚子直叫痛。


無為鄉村記憶|那時明明水清到能數魚呀,咋叫“水至清則無魚”呢

那時的河道是通暢無阻的。因為每到冬閒,辛勞的父輩便會把船撐到水中央,一左一右,一頭一尾,用自制的工具在河底挖取河泥,倒在船上,等船艙滿後,便把船撐到田頭,再一瓢一瓢地把河泥弄到田頭凝固,叫做拉秧泥。待到來年開春,再把這些泥一塊一塊地挑到田中充作肥料。

而在水草方面,一到夏天,父輩用我現在都叫不上名字的刀狀工具在水中切割水草,然後把浮上來的水草打撈上船,同樣再經上述一番操勞,撒到田中。對於路邊溝邊的雜草,也是忙裡偷閒,全員行動。

無為鄉村記憶|那時明明水清到能數魚呀,咋叫“水至清則無魚”呢

不過這個行動的名稱我至今都清楚地記得叫做“打綠肥”,每家每戶都有打綠肥的任務,每當我的母親挑著沉重的綠肥擔子回到家時,迎接父母的是我們早早在家做好的飯,並用毛巾上前擦去母親滿臉的汗水。

我們學生也同樣被學校分配了積肥任務,做完作業和家務的我們便到田間地頭割草,到了交任務的時刻,同學們都提著大筐小籃來到學校,望著堆成小山的綠肥被校長交給學校所在的村裡,換來村中獎給我們的水果糖,我們都急切地把糖塞進口中,完全忘記了手中還有草汁沒有洗掉。

那個時節,陰溝裡翻船完全是有可能的。你想,河底因為清淤而變深,兩邊又沒有可攀援的長草,溝中淹死人我是親眼看見的。那時連不會釣魚的我,用一根木棍拴個蚯蚓都能把饞嘴的魚兒釣上岸來,因為水太清了,我都能清楚地數出除了我手中的一條,水底還有多少條魚等我去活捉。說什麼“水至清則無魚”至今我都不能理解。

那時的父輩頭腦中沒有什麼化肥農藥的概念,也就不存在汙染一說。兒時的早稻米特別好吃,那種滑膩感完全不輸糯米,引得城鎮裡的人紛紛購買。每當家中入不敷出時,母親天不亮,便在家中米缸裡舀出一些大米裝袋,扛在肩頭,任由睡眼朦朧的我跟在後面,因為我知道母親換來錢後,很可能會買根金燦燦的油條給我解饞。只是當時不太明白,為什麼要給集市上掌秤人幾毛錢。

無為鄉村記憶|那時明明水清到能數魚呀,咋叫“水至清則無魚”呢

到現在我都記得一次在區文化站看到一幅照片:安靜開闊的河面,河中一個生機盎然的小島,有很多不知名的鳥兒在島上做窩,兩岸則是整齊的農家房屋和裊裊炊煙……照片是黑白的,但在我的心中卻是五彩繽紛的回憶,拍攝者給圖片取名:家鄉風光好。

然而隨著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打工潮帶來的農村空心化,土地拋荒,雜草遍地。昔日流水潺潺的溝渠被野草充塞,喪失了行船的功能,水中漂浮或殘留著化肥農藥使用過後的瓶子或袋子,水體發黑發臭,成了毒水。而稍大些的河流則為了兩岸交通便利,直接在河中築壩,又為了省錢,連橋都沒有留下,人為地把活河變成一段段死水。攔網養魚,使得垃圾沉積,河水變質。更有甚者,大量養殖汙染環境的河蚌。珍珠雖然美麗,可是這美麗的背後卻是殺雞取卵。

無為鄉村記憶|那時明明水清到能數魚呀,咋叫“水至清則無魚”呢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本是我兒時的日常,如今卻被當作失去的夢想。淤泥不再有人疏浚,雜草不再有人割取,化肥農藥任意傾倒,河流失去昔日容顏……

雖然這些年經濟有了發展,村村都修了水泥路,高速高鐵就在門前。秧苗機器栽下去,稻穀機器收上來,中間全是化肥農藥的代勞,然而高速度的背後帶來了高發病、高消費、高汙染,小時司空見慣的農產品如今卻被打上“綠色有機無汙染”的標籤來賣高價錢。

其實誰都不想回到刀耕火種,“三大差別”更是讓我們幾代人心痛,唯願豐富取代貧乏,健康趕走汙染,兩全其美,我想這才是我們每一個遊子心中永遠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