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清水河》是窯曲嗎?為什麼有些人說是窯曲?

郭哥81336547


筆者在想:如果這首《探清水河》不是德雲社唱火的,還會有爭議嗎?還會有人說這是“瑤曲”嗎?在筆者看來,這首小曲根本沒有任何爭議,這只是人為刻意製造出來的爭議而已。這跟藝術性爭議已經沒有半毛錢關係了,更像是針對個人的攻擊。說白了,如果不是郭德綱和張雲雷改編的這個小曲唱火了的話,那麼這首小曲就是高雅藝術,甚至還會將此曲向高等藝術院校推廣普及。


我們今天聽到的《探清水河》,大多是由郭德綱重新整理改編過的京腔版本,老版本已經失傳。隨著張雲雷的橫空出世,此曲也被推上了歷史最高潮。一時間傳統小曲,火遍了大江南北。在筆者看來,這應該是對曲藝界的一大貢獻,值得推廣和鼓勵才對。但由於是德雲社張雲雷版本唱火的,所以隨之而來的卻是指責和質疑聲。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個人物,一個是南開教授鮑震培,另一位是相聲演員苗阜。他們都對此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議,甚至還批評此曲為“瑤調”。自他二人之後,也就引起了部分主流相聲界的共鳴,逐漸“瑤曲”這一說法才被流傳開來,但似乎這一說法只是針對德雲社而言。下圖就是鮑震培在去年8月份,發表在《光明日報》中的一段文章截圖。


這篇文章指的就是郭德綱,因為它的標題是《相聲病了,必須得治》,而當時只有德雲社的演員才會在相聲演出中唱《探清水河》。而後在2019年1月,苗阜也發表了一篇長文,其中更是痛斥此曲為“遺墨豔曲”,是舊社會的垃圾等。從二位的文章中看,似乎是有理有據,但實際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為讓筆者匪夷所思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小曲,其他人改編就是高雅、大師、藝術家等讚美之詞。但張雲雷和郭德綱改編此曲,怎麼就變成了“瑤曲”呢?



《探清水河》京腔版雖然郭德綱說已經失傳,但是除了郭德綱之外,還是有部分藝術家改編過此曲。比較有名的曲藝大師趙俊良老先生,他在80年代就改編整理過《探清水河》。並於1989年由北京曲劇團出品,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公司發行了此曲。當時發行趙俊良版本《探清水河》時,此曲被稱為老北京時調小曲,意思是指這首曲子曾經是老北京的流行歌曲(屬於民俗文化)。趙俊良先生改編的版本,保留其內容還是比較全面的,唱腔上更具有老北京的味道京韻十足。看得出來,郭德綱改編的版本,基本是按照趙俊良先生的版本改編的。郭德綱將不少唱詞進行改編,例如:原詞是“提起了松老三,兩口子抽大煙”,郭德綱改編成“兩口子賣大煙”,並且做了大量的刪減和修改。現在大家聽到郭德綱的版本,已經是非常舒適了,可以說已經無可挑剔了,但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趙俊良先生改編版本的《探清水河》已經30年了,怎麼沒有人對他提出過任何疑議呢?郭德綱的改編,其實應該算是趙俊良先生的昇華版,怎麼在部分人眼中就變成了“瑤曲”了呢?



其實在筆者看來,部分人並不是為了批評《探清水河》,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借題發揮而已。那麼不僅趙俊良先生的版本沒人批評,二人轉版本的唱詞更加露骨,但也沒見有人批評啊?高茹老師改編的版本《清水河》(唱詞和郭德綱版的差不多),並在吉林省戲曲學校進行大力推廣,怎麼沒人說三道四呢?有人說郭德綱版本,不適合在舞臺上表演,容易喚起舊社會不好的聯想?那麼按照這個邏輯,將《探清水河》拍成電視劇,是不是更加不適合呢?如今電視劇版《探清水河》已經開拍,將在2020年上映。那些專家還有苗阜怎麼沒提出任何疑議呢?




其他外行人批評《探清水河》也就算了,苗阜作為同行也說三道四的?自己不會唱,怎麼好意思批評別人呢?哎!真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啊。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探清水河》並不是什麼瑤曲,只是部分人藉此打壓郭德綱而已。《探清水河》作為民俗文化,如今被大家熟知傳唱,郭德綱和張雲雷功不可沒。希望今後曲藝界少一些爭鬥,多一些像張雲雷這樣真正能傳承民俗文化的人才。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那個年代這樣的小曲兒廣泛傳播在民間,民間嘛當然也包括當時的風月場所。把這樣的民間小曲兒狹義的定義為“窰調”是不確切的。中國民間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沒有哪一個曲種是風月場所的專有曲種。我今年六十多歲,也是上山下鄉的時候在農村聽到當地人唱,才瞭解了這些曲子。那些沒出過門的農民當時根本不瞭解窯子妓院之類的風月場所。事實證明這樣的曲子是廣泛存在於民間的“俗曲”,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其實楊乃武小白菜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還有更俗的“十八摸”,都屬於此類曲子。民間唱,妓院窯子裡也唱。但不專屬於這些地方的專有曲子,屬於民間的“俗曲”,詩書人家,高門大戶人家是不允許家人吟唱這樣的曲子的。小門小戶的規矩人家也是不讓家人吟唱的,就像早期的“二人轉”也是如此,髒口連篇。就像舊社會的相聲老藝人也是如此,天津老年人的說法叫“數大春”,不這樣就賣不出票掙不到錢。我們國家建國初期是堅決取締嚴厲打擊的,現在社會環境寬鬆了,什麼都唱了,但一定要考慮對孩子們的影響。這些東西不能成為社會主流!


菩提沒樹


《探清水河》興於民國年間,多為妓坊傳唱,因為講的是男女殉情,纏綿悱惻,很受身世坎坷同時又嚮往愛情的“失足婦女”歡迎,故疑為窯調。

其實不過是小調。民間小調。

音律簡單,易於傳唱,著重講故事。

那時候有窯調,如《十八摸》、《五更殘》等,但在有點“檔次”的窯子裡很少聽到。

民國時很多名人都在妓院流連忘返,與之夜夜笙歌的也大多是李師師一類的當紅名妓,所展現出來的是琵琶古箏,琴棋書畫,極少聽到民間小調。

當時的風氣如此。

就好比現在都去ktv,唱的都是爛大街的口水歌。

過去唱《探清水河》時佐以蕭聲,或二胡,突出其意境。張雲雷的清唱也有了一波三折的效果,委實難得。

這就是表演家的功力。

現在ktv裡也有《探清水河》,俺也唱過,但聽者無不掩耳,都說,再唱就睡著了。

這就是區別,聲線和表演的區別,唱不出來那個“味”。

也不理解那個跳河殉情的愛。



千嬌百媚的虎頭鍘



張雲雷一夜之間帶火的一首京韻小曲《探清水河》,一段明快的旋律過後,那充滿著濃濃京韻味兒的詞兒更是讓我對這首京韻小曲兒的喜愛程度又增加了幾分。首先來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這首《探清水河》的基本知識點在分享這首歌的故事之前,我首先要跟各位分享一下有關於這首歌中大家所不知道的幾個地點。

1.火器營:據資料記載,火器營是一個小小的是在清末明初的時候,製造槍炮等火器的場所。在那個小小的部落裡,居住著的大多都是滿族人,而本故事中的宋老三一家就是其中一個滿族家庭。



2.藍靛廠(以下是資料記載):位於海淀區西部。東至京密引水渠,西為昆明湖南路,南依遠大路,北跨藍靛廠路,歷史上因生產藍靛而得名。

明永樂年間,這裡地窪水清,宮內派力役在此種植大片的蓼藍、山藍和菘藍草,草出後,將其葉子鋪在板上,漬之以水,使起酵發熱,待至乾燥,上下攪和,又漬水發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則成暗青黑色,謂之藍靛。該地因加工藍草製作顏料,故稱靛園廠、打靛廠和藍靛廠。當年“藍靛廠靛戶三名,每名銀四兩”(見《宛署雜記》)。萬曆三十六年(1608),在此建護國洪慈宮,後改廣仁宮(即西頂娘娘廟)。

其實這首歌的故事講的是清末民初的一段令人嘆息的愛情故事。講的是在一個叫火器營的地方,住著宋老三一家三口,宋老三和他的妻子一直靠賣各種大煙為生。

老兩口膝下一直無兒,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老兩口終於迎來了漂亮的寶貝女兒的降生,取名大蓮。也正是因為這個漂亮的寶貝女兒的降生,把老兩口樂壞了。

老兩口之所以如此高興,並不單單是因為寶貝女兒的降生,也是因為女兒俊美的容顏。大蓮在16歲的時候已經是亭亭玉立了,不僅有著俊俏的樣貌,更有非常不錯的身材。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能夠有如此身姿和樣貌的女兒,說媒的肯定是絡繹不絕的。但是大蓮的父母當時只顧著自己貪圖享樂,絲毫不關心女兒的婚事,這讓大蓮十分心寒。在不久的某一天,大蓮遇上了同村兒唱曲兒的佟小六,倆人一見鍾情,越發的情深意濃,沒過多久,兩人便相愛了。最可氣的是,在大蓮和小六戀愛期間,二老從沒有想過女兒的婚事,仍是隻知道買賣大煙,貪圖享樂。

也正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再加上宋老三一家的所謂的“家教”,讓兩個真心相愛的有情人,相愛但不能相見。兩人對彼此甚是思念,那種想念卻不能相見的痛苦讓大蓮甚是難受。

終於在不久之後的某一天夜裡(約二更時分),小六偷偷地來到大蓮家想和大蓮幽會,結果不成想卻被大蓮的父母撞見了。二老甚是氣憤,尤其是大蓮的父親。因為這種情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可是辱沒祖宗、敗壞門庭的大事,當時大蓮的父親就把大蓮一頓毒打,萬般悲痛之下大蓮跳河殉情。沒過多久,大蓮殉情一事就被小六知道了。聽聞大蓮殉情之後,小六甚是自責,悲痛欲絕之下也隨著大蓮去了。

所以說這《探清水河》只算是民間小曲兒


機哥聊野史


“探清水河”真的曲詞真的很優美嗎?當然不是,但是,有人喜歡。記得在六十,七十年代也有人唱,但那多是一些“流裡流氣”的人私下裡唱,有些低級下流的味道。傳統詞曲有許多優秀的作品,“探清水河”從來沒被民間或國家認為是什麼好詞曲,也不被提倡。有人拿它和柳詠的一些豔詞的存在證明它存在的合理性,這有失偏頗。柳詠那個年代,青樓妓院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雖然如此,皇帝從國家層面考慮,都不能置國家利益不顧,錄用他這樣“才華橫溢”的才子,因為對社會沒有益處。到如今,不論是民間還是國家的文藝珍品都是山堆海積,值得傳承和演藝的作品不計其數,德雲社為什麼非要選擇頗有爭議的“探清水河”呢?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拉“觀眾”,滿足一些“觀眾”的慾望,而在三觀盡毀的當下,這種“觀眾”越來越多,盲目跟風的人越來越多。就如趙薇,范冰冰,鹿晗等明星一樣,哪個不是火得一塌糊塗,但是,她們真的應該那麼火嗎?她們的“火”贏得了千萬粉絲,可是,她們給社會帶來了什麼?“探清水河”在獲得這些觀眾的同時,爭議又引發了新一輪的炒作,正好做德雲社的廣告,不得不佩服郭德綱的炒作能力。


用戶4956903716549


為什麼說是“窯曲”?在60年代,北京大街小巷中有人唱,但詞和曲不完全,文革時期被列為“四舊”,也有說是“黃色小調”,這一點印象很深。我翻了一下網易雲和QQ音樂app,詞曲作者全無,只是演唱:張雲雷。

根據張雲雷的一次採訪中他說:在“探清水河”這個小曲兒中,我沒改動,還是原來的那個詞,原來的那個曲兒@那麼我們根據現實中所表達的意思,沒有“窯曲”的意思。而只感覺可悲可憐的大蓮和相愛的六哥哥,雙雙跳下了清水河,是個愛情的大悲劇。

應該是一段愛情的小故事,結果不完美,哪個女子沒有相思或者心裡喜歡的人?如果說:“奴好比貂嬋思呂布,又好比閻婆惜坐樓想張三”,就是窯曲的話,那麼哪個女子不想找個可心的?只有窯子裡的人,才會有自己的選擇嗎?


只不過是個北京地區的小曲小調,如地名“藍靛廠”“火器營”,又不是過去的八大胡同。可笑至極!(圖片來自網絡)


蘭竹ZLZ


第一娛記出品必屬精品!

不吹不黑,實事求是,《探清水河》最早的版本是有一點“色彩”的,但是總的來說,它不算窯調,算是一首民間小曲吧。

即使是帶一點色彩,我個人覺得也是合理的情節,脫離生活的文藝沒意義!

《探清水河》據說已經有好幾十年了,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有人物,有情節,原本就是民間藝人演唱的小調。

故事不錯,很悽美,可以改編成電影。算不上淫詞窯曲,一句來到了四更天,被窩裡鬧咋咋,這也是生活,就如同拍電影裡面那麼多親吻的鏡頭一樣,來源生活,反應生活罷了,有什麼可淫的!

如果這算淫,那麼名著《西廂記》呢?還有《紅樓夢》裡賈寶玉也和襲人初試雲雨情呢?也是四更天呢,如果把《紅樓夢》改成唱本,估計還更多“色彩”。

之所以出現這種論調,很有可能是找藉口以此打壓德雲社。

這麼正常不過的民間小曲,郭德綱還進行了整理,民間也流傳了好多年,為什麼郭德綱張雲雷一唱,就說是“窯曲”呢?很明顯是有人搞事情!

德雲社這裡面發展太快,小劇場火熱,又開始做國內巡演,世界巡演,越做越大,自然讓很多同行看不過眼,加上郭德綱刀子嘴,樹敵頗多,相聲比不過,就找點事情讓你難過。

張雲雷512事情被翻出,張番劉銓淼蘇州演出被叫停,這次又說張雲雷唱紅半邊天的《探清水河》是窯曲,這不是嫉妒,還是什麼?我個人分析,各種告狀事肯定有的,放風也肯定有的,你不讓我舒服,我也不會讓你好過。所以《探清水河》就成為了靶子!


最後回到題目,這《西廂記》張生能爬牆頭,小六哥就不能爬牆頭?如果這樣,明顯就是兩個標準,不能服眾。少一點管制,多一點自由,文藝就應該百花齊放!


第一娛記


相聲本來就是出生於世俗,侯寶林大師將其提純便形成了現在的主流相聲。探清水河不管是什麼調,郭德綱也將其進行了優化,便成為非常動聽小曲。難道他們做的不是一種事嗎?有些人,不知是何心態,當婊子非要立個牌坊,讓人噁心!郭德綱不管雅或俗,但總體傳承和發展了相聲。那些天天裝高雅的主流派,你們想讓老百姓怎樣?去聽你們狗咬狗,還是聽你們裝大尾巴狼?


天山鯤鵬


古時名妓自幼學習琴棋詩詞,而嫖客皆為自以風雅的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等等權勢顯赫之士。上流社會把風月淫樂美化,把淫穢稱作風流,把美人,美酒和詩詞琴曲強牽在一起,把骯髒的皮肉生意美名其名風雅。從古代到民國妓女們彈奏過多少名曲,也唱遍天下的唐詩,宋詞和元曲,難道只要妓院唱過就是窯曲了嗎?《探清水河》只是清未民國初年,在北方流傳甚廣的民間小調而己。一些偽學者,偽專家為蹭郭德綱的熱度,迅速出名說《探清水河》是窯曲,只是想竄紅而己。不評,不論,不罵,由他去吧。大家只要罵他,引起爭論,就上了那些滿嘴仁義道德,實則滿腹男盜女娼之偽專家們的當了,正中他們的下懷。民間小曲小調能夠廣為流傳,就證明了有廣大百姓喜歡,有可取之處。《探清水河》通過鬆老三(松老三是滿族姓,不是漢姓的宋》兩夫妻不務正業,靠禍國害民的勾檔賣大煙為生,最後,遭到家破人亡的報應,來告誡人們善惡有報的道理,教人從善有什麼不好?



張國富150139119


是窯曲。

此鮮花無人採,琵琶斷絃無人聽

奴好比閻婆惜坐樓想張三,貂蟬思呂布。

曲調慵懶,詞句勾人,又在青樓傳唱,當然是窯曲了。

說是窯曲,並不是呼籲官家禁止,窯曲也好聽,也好玩。只是看不了有人裝傻,有人真傻。

曾有一次去學校開家長會,小學的副校長為了講一個勤學的例子,竟然講了張雲雷苦學探清水河,把我噁心到了,也嚇到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