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在以色列

今年夏天,我作為國際交換生到以色列理工學院進行短期交換。我眼前看見的以色列真的跟國內所聽到的,太不一樣了!

沒有戰亂,非常安全的國家

當我們這一行中國學生還在飛機上的時候,心中充滿了忐忑不安的情緒,因為國內的電視和新聞報道都說明這是一個戰火肆虐的國家。因此我們都在想即將要踏上的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的國土,將要到達的本-古裡安機場會不會也是槍林彈雨的戰爭場面?在以色列會遇見打仗嗎?這些疑問充斥在我們腦海,揮斥不去。

然而當飛機緩緩降落在本-古裡安機場,走出飛機的那一刻,我們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景象 :機場四周現代化的大樓上豎立著色彩鮮豔的巨幅廣告牌,廣播裡播放著快節奏的流行音樂,機場工作人員有條不紊的忙碌著,藍天,白雲,一切都是那麼的平靜和安詳。哪裡有戰亂的影子? 等到我們走向忙碌的候機大廳和接待我們的以色列理工的中國留學生會合,坐上去學校的火車時,才感到這個國家是如此的現代化:火車上有免費 wifi,每個座位上面都有充電插孔,方便旅客隨時充電,車內環境非常整潔。而且整座火車內非常安靜,人們都在文明地小聲交談。等到我們在以色列稍長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這個國家真的不像大多數中國人認為的那樣充滿戰亂,相反它很和平,很安詳。

雖然街道上扛著槍的大兵並不少見(以色列是全民服役的國家,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參軍),但是他們一般都是週末回家過週末的,如果經過他們的同意還可以和他們合影。馬路上的司機如果遇見行人要過馬路的時候,都會主動停車,讓行人過去,我們這些中國學生,剛開始來以色列的時候,由於還是按照中國的交通慣例,看見車來了,都會停在路邊,準備等車過去再走,沒想到每一個司機都會把車停下來,示意讓我們先走。這和國內車禍橫出的現象相比,到底哪個國家更安全?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們去死海的時候,途中要坐車穿過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很多中國同學一聽要經過巴勒斯坦就很害怕,因為在我們以前的印象裡,巴勒斯坦地區幾乎就是戰爭的代名詞,可實際上當我們坐上車經過這個地區的時候,卻感到出奇的和平和安詳,車內播放著悠揚的音樂,車窗外到處都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偶爾還能見到一些平民的房子,車子,路牌,還有在戈壁上放牧著的牛羊。沒有戰亂。

文化教育事業高度發達的國家

據上海交通大學最新公佈的《2013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以色列共有七所大學入榜,其中希伯來大學排名 59,我們這次有幸就讀的以色列理工學院排名 77 名,其他學校和研究機構包括魏茲曼學院,特拉維夫大學,巴伊蘭大學,本古裡安大學,海法大學都名列榜中。而中國竟無一所大學排名進入前 100 名。以色列這麼一個人口不足 800 萬,實際管轄面積 25740平方公里的一個彈丸小國,能在世界上擁有如此多的一流大學,實在是令人驚歎。這一方面與以色列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有關:以色列政府規定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並且一直是享受免費教育。以色列教育部還不斷推出各種教學改革措施,試圖將以色列的教育體系變得更為完善。

除此之外,以色列政府對教育的高額度投入也是居世界之最的。2000年,以色列教育經費佔其國民生產總值的 10.4%。為世界之最。2001 年,以色列教育經費佔國家財政總預算 614.5 億美元的 9.35%,即 57.5 億美元。政府對教育的高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猶太人對於文化,教育的重視。在以色列的街邊,公交車上,甚至是海灘邊,到處都有拿著書在低頭閱讀的人們,這和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拿著一部手機無論到哪兒都要上會網,刷會兒微博,“機不離手”,頗為相似,不過人家是“書不離手”。

中國學生在以色列

我們這次有幸就讀的以色列理工學院,被譽為是“以色列的麻省理工學院”,從 2004 年至今出了 3 位諾貝爾獎得主 :2004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夫拉姆·赫拉什、阿龍·切哈諾沃。2011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尼爾·舍特曼。這所學校可謂是將猶太人的教育理念發揮到了極致。就以我們這次交流學習的課程為例,我們上午上的是 8:30-11:30 的專業課,我選的是摩擦學。教授是摩擦學領域的泰斗 I.Etsion 教授。每天上課的講義就是一本厚厚的全英文文獻集,講義中的每篇文獻都代表了一個時期摩擦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涵蓋了從上世紀 60 年代的摩擦學理論一直到本世紀初最前沿的摩擦學領域的研究理論。我們的任務就是每天在課前看完一篇文獻。教授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會先將文獻簡單梳理一遍,然後就是學生提問,教授解答。下午我選的是 3:00-7:00 鐘的中東歷史,教授深入淺出的為我們講解中東文明的根基,演變,以及當代中東各國衝突的根源。基本上每天就是這兩門課。上午是自然科學,下午是人文科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也沒有使學生的人文素養減少。

在以色列理工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校園裡遍佈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圖書館,不像中國的那種氣勢恢宏,整座校園只有一座的中央圖書館。以色列理工學院幾乎每一個系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和電腦機房。裡面涵蓋了自己系內學科方方面面文獻資料,精而全的圖書種類使得查閱更為方便。系內圖書館一般都在自己系內的樓內,學生上完課,或者在課間就可以很方便去圖書館學習查找資料。在圖書館裡學習的不僅有各國學生,助教,甚至還有大牛級別的教授。除此之外,在以色列理工上課是沒有專用的教學樓的,每個系裡的實驗大樓和上課的教室都在同一棟樓裡,學生在這一間教室上課,隔壁很有可能就是某個世界一流的實驗室。我這次所在的機械工程系也是這樣,上課的教室和世界頂尖的實驗室都在同一棟樓裡。遍佈校園的圖書館,開放的教學和科研環境這些都讓以色列理工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我想,正是因為有了政府對教育的高度投入,以及人民對於文化,閱讀的喜愛,以及以色列各大學先進教學理念和濃厚的學術氛圍才使以色列有了如此多的世界一流大學吧。

中國學生在以色列

以色列----創新之國

2010 年上海市博會,以色列國家館的主題是“創新讓生活更美好”這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創新精神。從以色列建國至今,已經產生了 10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麼小的國家,這麼少的人口,這麼短的建國曆史,能產生如此多的諾獎獲得者實在令我們驚歎。而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13 億的人口,古代的科技大國,卻只出了一位文學領域的諾獎獲得者。除此之外,以色列這個彈丸小國還被譽為是“硅谷第二”,其在生命科學,計算科學,以及電信等高科技領域湧現出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公司。現在,以色列在美國納斯達克擁有的上市公司數量僅次於美國。目前,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包括英特爾,IBM,微軟,惠普,雅虎,谷歌等都在以色列這個彈丸小國設有研發中心。是當之無愧的高科技大國。在這邊的超市隨處可見通過先進的農業技術培養出的個頭驚人的蔬菜,有像拳頭一樣大的雞蛋,一米多長的西瓜,以及 20-30 釐米左右的辣椒。在沙漠裡可以隨處看到通過低灌技術種出的一片片綠洲。這些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驚歎於以色列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大。

中國學生在以色列

為什麼以色列這麼小,但他在科技,創新等方面卻是如此的強大?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我認為這一方面是與猶太人對於智力的開發與重視是分不開的,在這邊的書店,雜貨店裡,隨處可見的書就是數獨一類的智力遊戲書了。在去往以色列的以航飛機上,我座位旁邊就坐了一位猶太中年婦女,9 個小時的航程中,除了睡覺的時間,她幾乎都在入迷地做著那本數獨書。來以色列之後,更是看到了許多以色列人對於智力開發,和智力遊戲的喜愛。

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去阿卡古城的時候,在一家露天的咖啡店,見到了一個年輕的猶太媽媽,在咖啡桌上拿一本只有數學符號的書教自己的三個只有 4、5 歲大的小孩學數學。他們是那麼的專注和投入,以至於我們這 100 多箇中國遊客在他們面前走來走去,他們始終連頭都沒抬。另一方面,最本質的原因我覺得應該是猶太民族的民族特性所決定的,悲涼的猶太民族流亡世界兩千多年,都是寄居在他人籬下,在他人的國土生活,沒有一種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處處受當地居民的排斥和歧視,歐洲不是一直就有歧視猶太人的傳統嗎?這些都使得猶太人必須比別人更聰明,想的更多,只有這樣,才能不被當時的社會所淘汰,等到 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後,貧瘠而惡劣的自然環境加上週圍阿拉伯國家對其的敵視態度,使現代的以色列人都有了一種危機意識,“不創新就得死”這是以色列人都明白的道理,就這樣慢慢形成了以色列人重視智力,重視創新的民族傳統。

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人性化的政府機構

這次以色列之行,我感覺這次最有收穫的就是見識到了一種非常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就平民來說,以色列人一般下了班以後會開車去美麗的地中海海岸,或者和老友聚餐,野營,從不會有人加班(這邊的店鋪基本上晚上六點以後都會全部關閉,因為沒有人上班),因為沒有人願意為了上班而犧牲自己寶貴的娛樂時光,也沒有人願意為了掙額外的加班費而選擇加班。而且就我看到的,他們上班時的狀態都非常的輕鬆和快樂,都是面帶笑容的,這樣勞逸結合的工作方式其實不正是最有效率的嗎?對比下來,我們中國人就可憐多了,我們一味地追求房子,車子,票子,在工作上耗費自己所有的精力,下了班也不肯休息,就是為了賺取一點點加班費或者升職的機會。這樣生活下去有什麼意義呢?有了房子又能怎麼樣呢?還不是想換更大的房子,有了車子又能怎麼樣呢?還不是想要更好的車子,賺了錢以後還想賺更多的錢。我們都在不停地前進,不停地索取,從沒想到過停下來感受這美好的世界。前幾年我國廣州某家世界 500 強企業出現的連續跳樓事件,不正是在這種拼命工作的思想支配下產生的制度的產物嗎?

其實努力享受上帝賜予我們的陽光和食物才是王道,自詡為上帝選民的以色列人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就政府來說,在以色列從不會看到像中國某些城市標榜的什麼所謂“世界第一高樓”,“世界最大廣場”等等建築,相反都是些低矮的建築物,但是就是那麼的精緻和細膩,裡面各種人性化的設施一應俱全。政府都非常的人性化。

記得聽這邊的中國華人說過一個事兒:有一個在特拉維夫市的老太太,有一天上街的時候,走在人行道上由於道路不平崴了腳,於是她把市政府告上了法院,於是市政府賠償了她。故事的真實性已無從可考,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以色列政府的人性化,以及這個國家的人民法治觀念的先進。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街道上因為道路不平崴了腳,會想到這是市政府的責任嗎?會想到要把市政府告上法院嗎?即使我們想到是市政府的責任,敢去法院告嗎?法院能受理嗎?市政府會賠償嗎?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我們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高度人性化的政府機構,這些都無疑說明了一個道理,以色列高度重視“人”的發展和需求,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人”,

我想這應該算是做到了我們在國內經常說的“以人為本”,但是試問一下,在國內目前就政府和個人而言,我們真的做到了以人為本嗎?個人是否為了工作而拼命加班,從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政府是否為了片面的追求GDP,政績,而忽略人類的長遠需求?國內不斷媒體不斷曝光的城管和攤販糾紛的問題,不正是城管沒有堅持“以人為本”嗎?真正想明白了這些問題,我想我們中國人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以及政府機構的人性化程度,都會極大的提高。

以色列人對中國人很友好

以前在國內早就聽說過以色列人對中國人很好這一說法,當時還是半信半疑的。沒想到還沒到以色列,就在首都機場候機的的時候就驗證了這一說法。我們在候機的時候,遇到了一位主動和我們打招呼的以色列姑娘,交談中才得知,她在山東大學讀哲學博士,更不可思議的是她的家就離我們將要去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只有 5 分鐘的車程,而且他父親以前還是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教授。她還熱情的邀請我們去她家做客。等我們到了以色列的時候,才發現這邊的人對中國人真的很熱情,有時候在大街上都會被人友好的問:“你是從中國來的嗎?記得有一次安息日的時候我們去位於海法市旁邊的地中海海灘玩,回來的時候安息日還沒結束,沒有公交可以回學校,幸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公交司機把我們送回了學校。這些都讓我們這些身在異國的學子感到由衷的溫暖。

高度發達的文化教育事業,以及相對安全的國內環境,獨特的創新思想和觀念,我想這些也許可能能稍微的解釋以色列那麼短的建國時間,卻一躍成為發達國家,猶太人那麼少的人口,卻能在世界上擁有那麼多諾貝爾獲得者的原因。想想我們中國,和以色列幾乎是同時建國,國土面積和人口都遠遠超過以色列,卻至今不能稱之為發達國家,在自然科學領域更是沒有一位嚴格意義上的中國人獲獎。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