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專訪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冬雲

民營經濟

是宣城推動發展的“主力軍”,

是財政收入的“主來源”,

就業創業的“主渠道”!

宣城如何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

提升核心競爭力?

一起來看安徽日報今天刊登的市長專訪~

力促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專訪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冬雲

力促民營企業轉型升級

——專訪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冬雲

不久前召開的全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大會提出,要立足新的起點,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民營經濟在總量和結構、質量和效益、技術和業態等方面明顯提升。宣城市將如何貫徹落實全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精神,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記者就此專訪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冬雲。

01

民營經濟是宣城市經濟活躍度最高、增長性最強的經濟形態

問:經過多年發展,宣城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如何?

張冬雲:民營經濟一直是宣城市經濟活躍度最高、增長性最強的經濟形態。目前,宣城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可以概括為“三大三不可”。

一是佔比大、地位不可或缺。2017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819.9億元,佔地區國民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9%,佔比居全省第1位;比上年同期增長12.6%,增速居全省第2位。民營企業擁有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417個,總數居全省第3位。

二是貢獻大、作用不可替代。2017年,全市納入稅收統計民營企業103371戶,實現稅收148億元,佔全部稅收比重達86.9%。民營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達105萬人,佔全市從業人員81%以上。今年1月至10月,全市新註冊民營企業7094戶,增長27.2%;新註冊個體工商戶20121個,增長3.5%;每萬人擁有私營企業戶數約136.3個、擁有個體工商戶約546.3個,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潛力大、前景不可估量。身處長三角城市群、G60科創走廊的宣城,作為省內唯一既與江蘇又與浙江交界的省轄市,具備“中部的成本、東部的市場”,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已見雛形,隨著商合杭、滬蘇湖、杭黃、宣績高鐵和蕪宣機場等重大項目陸續建成,戰略、生態、區位、資源等多重優勢疊加,民營企業發展空間將更加突出。

力促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專訪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冬雲

02

聚力實施“六大行動”,增強民營企業創新力、競爭力和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綜合實力

問:當前,民營經濟面臨一些現實困難和挑戰,宣城市民營經濟要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取長補短?

張冬雲:針對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實力不強、層次不高、環境不優、市場不活等現實問題,我們將聚力實施“六大行動”,增強民營企業創新力、競爭力和民營經濟發展活力、綜合實力。一是聚力實施創新驅動行動。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協同創新機制。二是聚力實施產業集聚行動。積極引導各產業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對接,加強產業鏈上中下游及相關配套產業的招商,形成“主導產業突出、配套產業完善、企業分工精細”的產業格局,打造“千億產業、千億園區”。三是聚力實施智能製造行動。支持重點裝備製造企業開展高端數控機床關鍵技術研究,並引進和培育系統集成企業,與製造企業互相協作,開展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的集成應用。四是聚力實施質量品牌行動。支持企業加強與合工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技術中心、設計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專項行動,積極培育安徽工業精品和省級新產品。五是聚力實施綠色發展行動。鼓勵支持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加快建設能源管理中心和綠色數據中心,推進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建設,增強綠色精益製造能力。六是聚力實施大企業培育行動。開展“百億企業”培育計劃,力爭5年培育百億企業3家至5家,50億企業4家至6家。

力促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專訪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冬雲

03

拿出最大的決心、最好的態度、最實的舉措,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問:全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大會拿出30條舉措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宣城市如何貫徹落實好相關部署?

張冬雲:為堅決落實中央和省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我們將拿出最大的決心、最好的態度、最實的舉措,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第一,捨得“真金白銀”。印發《關於進一步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既是貫徹落實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30條措施,也包含了宣城市已經出臺的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1+N”政策體系相關內容,在減輕企業負擔、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營造民營經濟發展良好環境、保護企業家人身財產權和加強組織領導等7個部分提出了32條措施。

第二,做到“真心誠意”。把“四送一服”雙千工作抓到實處,把各項惠企促進政策送到企業,真正讓企業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繼續實施減稅清費降本行動,企業稅收能“減”則“減”,社會保險費能“降”則“降”,行政事業收費能“清”則“清”,企業稅費徵收環節能“簡”則“簡”。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投資管理體制等重點領域“放管服”改革,積極營造有利於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四最”營商環境。

第三,堅持“真抓實幹”。強化“企業情結”、堅持問題導向、踐行“一線作為”,確保所需要素資源能夠及時、有效保障到位。融資方面,進一步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考核辦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用地方面,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新增工業用地彈性出讓,推行先租後讓方式供應工業用地。用工方面,積極主動“走出去”,建立跨地區勞務長期合作機制,推進校企聯合辦學,開展“訂單培訓”“訂單用工”。弘揚企業家精神方面,在司法、執法上加強對企業家合法權益的保護,讓民營企業家政治上有地位、臉面上有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