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事情 一定值得去做麼?最好的答案在這裡

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僅用對和錯這兩把尺子來判斷事物,實在太不夠用;輕率地評斷別人,往往是自己浮皮潦草的表現。只有負責任做事的人,才會對他人和他人的事有一種包容和理解。

我們對某人做某事產生一定的看法,無外乎基於兩點,第一是他做事的發心,第二是他做事的結果。但無論結果如何,人人都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又有誰會做不對的事情呢?

對的事情 一定值得去做麼?最好的答案在這裡

相反,對的事情,一定值得去做嗎?

為什麼我對《人民的名義》裡的反派恨不起來;答案很簡單——他們所犯的過錯,並不全是個人的過錯。如果換一個人處於他們的位置,很可能殊途同歸。

現金堆滿一座別墅的貪官,人贓俱獲以後涕淚俱下說,自己從來不敢花受賄得來的錢。他的錢和別墅對改善生活水平沒有絲毫幫助,反而給他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每天惶惶不可終日。那我們不禁要問,一個拿了錢也不敢花的人,拿錢的目的是什麼?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劇中的正派對於導致腐敗的原因顯得缺少深入的理解。

因此,有不著名學者提出;當我們評價一個事情值不值得去做、應該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應該拋棄單一的視角,而是分從兩個不同的維度來看,一是該事件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認知、情感、物質、身體方面的收益皆可計入),即「收益值」;二是該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會持續地較久較長。

如果我們反躬自省一下,可能會發現,我們平時做得最多的、最喜歡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兩類長半衰期事件,我們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願、或者不具備做的條件。所謂成功的人生,就是這樣把無數個或大或小的收益累加起來的結果。

運用“收益值”法去衡量某個事情該不該做,是否值得做,我想大致是沒錯的。但總覺得多了一些功利,少了一些情理。

若說判斷是非的標準,我還是願意跟著王陽明走。王陽明曾在講學中說過:“各位只要經常懷著一個超脫世俗之心,排除煩擾,根據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誹謗、稱譽、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要這致良知沒有片刻停息,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動搖。”

《大學問》是中國明代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王陽明)的綱領性哲學著作,被其弟子們視為儒家聖人之學的入門教科書。其中有一段論及良知的功用,讀之讓人感動。

良知,就是孟子說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種知性。這種知是知非的知性,不需要思考,它就知道,不需要學習,它就能做到,因此我們稱它為良知。這是天命賦予的屬性,這是我們心靈的本體,它就是自自然然靈昭明覺的那個主體。凡是有意念產生的時候,我們心中的良知就沒有不知道的。它是善念呢,唯有我們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它是不善念呢,也唯有我們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這是誰也無法給予他人的那種性體。

所以說,雖然小人造作不善的行為,甚至達到無惡不做的地步,但當他見到君子時,也會不自在地掩蓋自己的惡行,並極力地表白自己做的善事,由此可以看到,就是小人的良知也具有不容許他埋沒的特質。今日若想辨別善惡以使意念變得真誠無妄,其關鍵唯在於按照良知的判斷去行事而已。為什麼呢?因為當一個善念產生時,人們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善的,如果此時不能真心誠意地去喜歡它,甚至反而背道而馳地去遠離它,那麼這就是把善當作惡,從而故意隱藏自己知善的良知了。

而當一個惡念產生時,人們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不善的,如果此時不能真心誠意地去討厭它,甚或反而把它落實到實際行動上,那麼這就是把惡當作善,從而故意隱藏自己知惡的良知了。像這樣的話,那雖然說心裡知道,但實際上跟不知道是一樣的,那還怎麼能夠使意念變得真實無妄呢?

現在對於良知所知的善意,沒有不真誠地去喜歡的,對於良知所知的惡意,沒有不真誠地去討厭的,這樣由於不欺騙自己的良知,那麼他的意念就可以變得真實無妄了。

對的事情 一定值得去做麼?最好的答案在這裡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是相同的,一旦你消滅了那些不該乾的事,餘下的時間,不管你做了什麼,都會為你增添力量,積累動能,你就會一步步地、頭也不回地走向成功。

人生很短,在這極其短暫的幾十年間,如果良知認為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做好一件事,切不可敷衍了事。要知道,敷衍了事的結果只會是自討苦吃。把良知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做好,這是走向成功的惟一途徑。有人說過:“輕率與疏忽是旗鼓相當的瘟神。”許多人就失敗在草率了事這一點上。而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他們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把良知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做好!

把良知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做好,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需要付出許多努力甚至會以生命為代價。

人只要堅信良知所判斷的事情有意義,值得去做,就會有堅持不懈地把它做好的信念,把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做到極致。即便遇到再大的挫折與困境,也不會對自己失望。始終對良知充滿信心,精神就不會崩潰,就可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