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先来描述一个场景:你下班回到家,打开信箱取出一个邮件,拆开邮件后,一个装满铅笔屑的小塑料袋轻轻滑落,然后,你从邮件中拿出一个长而细的塑料笔筒,里面装着一支削好笔尖的铅笔,笔尖处被一个透明塑胶套保护起来。

请问,你的感受会是什么?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这是美国人大卫·里奇(David Rees)的手艺,就是代客手工削铅笔,而且只削#2铅笔。

他的收费不便宜,喊价是五百美金,当然不是只削一支铅笔。

是的,这比买个削笔器贵了N多倍,能有顾客吗?

还真有人掏钱买单。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开业不到两年的功夫,大卫里奇就有了近五百个客户,再过两年,他的客户增长到1500名左右。

他说客户看起来都很满意,没有抱怨、投诉的。

他还曾被一艘游轮请去,给船上的乘客削铅笔。

有些人听到里奇干这个,当作是个笑话,甚至专门撰写文章,表达愤慨和批判。

里奇很坦然,说那些人不懂,这真的是个生意,客户付钱买他的服务,就是这么简单。

你可能好奇,不理解就罢了,居然还写文章?

这得说说大卫其人。

大卫里奇曾经是小有名气的政治漫画家,他出过基本销路不错的漫画书,自然不是无名之辈。他做政治漫画家的时间是从2001年到2009年,基本与小布什执政的周期一样。

他不满那段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越干越抑郁,最后干脆辞职不干了。

不幸的是,他在那前后离了婚,他自己说,一下子觉得自己的身份很游离,生活中的身份没有了,因为不再是别人的丈夫;职业形象也消失了,因为不再当漫画家了。

之后,他申请到一份工作,到美国统计局做公务员,上班第一天接受培训,一个内容就是削铅笔,因为公众填写普查表,要用铅笔把选项前的小圆圈涂黑。

削铅笔?别人都觉得好无聊,大卫里奇却觉得很愉悦,当时他就想,我一定要想个办法,让我能以此谋生。

怎么让别人花钱请自己削铅笔呢?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他想到了互联网,于是就开了小网站(artisanalpencilsharpening.com),也利用社交网络,与客户交流、接订单,再通过传统的邮寄形式把削好的铅笔寄给客户。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对照:铅笔和邮政网络,是人类最传统的沟通工具,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又代表了最反传统、最先进的前沿沟通技术。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这书真可以叫做独一无二,名字就叫《如何削铅笔》。书里面介绍了削铅笔的技术,也有他的很多思绪。人们买他的书,在了解知识点外,也同时享受书里面的幽默和讽刺。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而做削铅笔的手艺人,一下子让他有了身份的认同感。

看大卫·里奇手工削铅笔,很享受。

他的工具箱,像是从二、三十年代的老电影里搬来的道具;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打开工具箱,他可能掏出一个1905年的古董削铅笔刀,并拿出一块磨刀用的皮料,在皮料上打磨削笔刀的刀刃;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准备就绪,可以工作了,他一刀刀削掉不需要的木材,动作有行云流水般的从容流畅;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然后他会用砂纸细细打磨笔芯、用棉布擦净笔头,再装上保护笔尖的塑胶套。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里奇看着自己削出来的铅笔,眼神变得温柔起来。

然后再花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出削铅笔的证书,把这一切都包装好,包括削下来的铅笔屑,因为这也属于铅笔的一个部分。

他把削铅笔变成了一个生意:要价最高、“削”相最酷的手艺人

削笔刀在笔上留下了痕迹,让笔头处没有那么光滑,不过,是不是因此感受到花在笔尖上的时间和心力了呢?

不错,铅笔是很简单的一个书写工具,但是,在里奇眼里,这简单的物件上,凝结了人类五百年工程技术的几步。

而削铅笔的过程,就是在和铅笔背后那些失败过、成功过的工匠、工程师在对话,也是在和自己对话。

这就是手工削铅笔时,里奇享受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