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豌豆莢丁吉昌:開復兄弟會從容面對至暗時刻

前豌豆莢丁吉昌:開復兄弟會從容面對至暗時刻

一、觀察國內優秀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是如何思考問題和做決策的。

創新工場兄弟會組的這些局是非常有價值的分享,因為都是工場的合夥人靠自己的私人關係拉來的朋友,通過閉門的方式分享了很多決策背後的基本邏輯和思考過程。

因為不能對外分享,所以有非常多血淋淋的真實案例,遠遠不是商業雜誌或公眾號通過隻言片語所能講明白和能看到的,更重要的是還有很多互動,很多自己糾結的痛苦都能和嘉賓交流互動,得到幫助。比如:

楊浩湧講了當年趕集和 58 是怎樣血拼到上市再到合併,從零到上萬人再裁員到幾百人再到幾千人的艱難歷程,如何在企業艱難時刻再次帶領團隊走向復興的決策過程,以及為什麼選擇跟競爭對手合併並重新開啟爪子創業,背後的思考。

徐新分享了她是怎樣通過長青基金跟丁磊度過科技泡沫的那一段艱難歲月,再到網易巔峰迴歸的歷程,以及如何在京東艱難時刻跟劉強東一起渡過到上市的決策邏輯,再到如何看待消費升級和超級平臺背後的商業邏輯。

當週航說出「世界級創業者的門票」這個詞的時候,我被徹底擊倒了,震驚於作為一個創業者回首易到用車在很多人眼中是個失敗創業者和案例時,他思考的內容跟大眾媒體和大部分投資人完全不在一個層次,而是更多的從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來思考自己為什麼沒有抓住這次世界級的比賽機會以及最終勝出。

王曉峰和摩拜/ ofo 的投資人分享了這兩個公司如何在 18 個月內從零跑到 30 億美金,企業從零到千人規模的競爭、決策和管理背後的基本邏輯,包括錯過了哪些個關鍵的時間窗口後導致了致命遺憾。風口浪尖的案例和活生生的商業競爭,真正感受到的高手過招,看誰失誤更少,而且都是國內頂級的企業家和投資人團隊集體在過招,不止是創始人團隊的單打獨鬥。

二、透過開復朋友圈,感受世界級的科技和企業領袖如何看世界。

雖然自己也幾乎每年都會往美國跑,參加行業前沿的會議,和留在美國的朋友們請教和交流,但畢竟自己的朋友圈大部分還都是跟我年紀相仿的企業中層或中產階級。

作為兄弟會的保留項目,李開復老師每次都會專程騰出十幾天時間帶著創業者拜訪他在硅谷和紐約等的朋友和企業,也讓我有機會看到世界級的這些創業者、科技領袖和教育工作者是如何思考商業和創新的。

最大的衝擊是美國的基礎教育和創新意識比我們強太多,不止是思考如何活著,更多的是思考活著的意義,如何改變世界,如何做出世界級的創新和企業,幾乎每一個企業甚至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的各個學院都有自己非常清晰的使命和願景,並且所有的重大的決策邏輯都是圍繞這些點而展開的,而不是掛在牆上隨便說說而已。

當納斯達克的董事和哥大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在討論中美科技可能的競爭,提到美國整個頂層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都在思考讓中國加入 WTO 是不是個歷史錯誤甚至感到遺憾時,我隱約感覺到了未來中美科技競爭可能會擴大,也因此加速了公司的融資安排和結構轉換。沒想到 2018 年真的迎來了不止是中美貿易摩擦,還有華為、中興等一系列的科技競爭大事件,經濟寒冬說來就來,十年前瑟瑟發抖的經濟危機若隱若現,回頭去看今年真是萬幸。

如果說同是近距離的見面聊天和共餐,對比同為世界級的投資人 Yuri Milner 和孫正義有什麼區別的話,更大的感受是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和價值觀層面的差異。受西方文化影響更大的 Yuri 更多的讓人感受到的平等和分享,在聽你的分享之前,他也會跟你分享更多他對世界的觀察和理念,他認為未來十年二十年世界將會如何演進,無論是對世界經濟發展、企業發展,還是對中國和中國創業者的青睞和鼓勵都更言之有物,而另一位更多是聽你講你的故事和邏輯,能直接得到的對等分享反而更少,更像是創業者在面對普通投資人募資的歷程。

三、認識一批規模相當的創業者朋友,切磋企業經營的痛苦和感悟。

如果說前兩個感受更多是務虛的理論和案例學習,這一個更像是務實的切磋和探討,更多的貼身交流和觀摩的學習機會。很有幸在這裡認識了好些非常真誠的創業者,無論是同一屆還是學長/姐們,不少的企業經營問題和理念都有人能真正跟你探討,甚至有別的公司實踐過後的結果分享。

用一句話做總結:每個創始人眼中覺得過不去的坎和難關,在別的創始人眼中都有很好的解法或是實踐,但這個人一旦回到自己的問題,都很難找到很好的解法。因此,更多的拜訪和交流,特別是私董會形式的串門,都對彼此的升級迭代有非常大的幫助。以幾個創業者為例:

沒有捷徑和白走的路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身邊開始有了各種宣揚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實現夢想了,我嘗試把這十年來見過的無數創業者投資人,也包括有幸見到的一些不少世界級或國家級的企業家或管理者,簡單總結來看有這麼三個階段,特徵還挺明顯的:

千萬級別/億級的創始人或管理者:這個層級真是什麼樣的人都有,有的靠時代紅利崛起的,有的靠欺騙團隊或合夥人或合作伙伴而套利的,也有靠自己努力拼搏白手起家或是專業積累起來的,有一週工作 60 小時以上,也有一週工作十幾二十小時就能做到的。

十億百億級的創始人或管理者:到了這個階段,很多上個階段的特徵開始消退,靠一時紅利而沒有抓住第二個第三個紅利的企業開始退場,仰仗聰明不持續努力的創業者開始不見了,靠欺騙團隊套利的創業者已經比較難聽見了。

百億千億級的創始人或管理者:這些人的特徵幾乎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擁有極強的自律和學習能力,付出遠超常人的努力。而且幾乎我認識的這些人全都是工作瘋子,而且全都是隔年不見迭代到幾乎完全不認識的狀態,視野和格局之大,我可能還不是很好能夠表達出來。

也許是因為這些觀察,我也特別鼓勵公司的人努力的搬到公司附近來上班,無論是新人還是管理層,千萬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通勤擠公交的路上,特別是在你的職業快速發展的紅利期,每天多努力幾個小時,就能更快積累自己的十萬個小時,成為行業或領域專家。

對於很多剛畢業 3-5 年之內的人來說,利用這段寶貴時間,將自己的薪酬提升 100%-500% 都是很有概率能做到的,而對於工作 5-10 年的人來說,單純靠找一個公司領工資,連續五年都能復增長 15% 的概率首先不高,其次即使能找到,實際上對生活的改變也不會有任何質變,一定要找到的是那些能夠有幫助你在能力上或投資上能有 10 倍甚至 100 倍的機會,即使可能因此會有一點概率的小損失,仍然是改變自我最大概率做法。

如果能有一群氣味相投的人願意跟你一起朝一個大方向努力 3-5 年,並且都是一群努力做事的人,而你又能從這個奮鬥過程中獲得紅利和對等回報(而不只是領個工資和象徵性的少量期權),一定有大概率獲得不錯的回報。

而我理解的生活和工作平衡,其實並不是更多時間在家待著,而是能夠把時間花在自己最專業的領域,迅速提升能力拿到更好報酬,然後用這些報酬買來更好的專業設備和福利,進而解放那些浪費大量時間而又極其無效的時間。

比如每天花 2 個小時在公交地鐵通勤上,不但累的要死還工作效率更低,而多花點錢不但生活更好還能通過更好的工作來換回回報;花大量時間打掃衛生/拖地/洗碗,而這些選擇好一些的專業設備可能只有 10% 時間就可以完成了;花大量時間淘廉價航空機票或中轉航班,最終省不來多少錢,隨便一漲工資就能覆蓋。

遠大新還是老破小,表面上影響的短期舒適度,但如果能加入時間這個複利的變量,很多選擇其實是挺容易算出來的。但是一旦我們把這個思考的方向變成了資本家要剝削我的角度,而不是我自己能力提升未來有更多選擇自由的角度,就會陷入零一博弈而跑不出來了,也相當於在中國這個仍然有大發展的大環境下放棄了自我成長。

如果你的能力提升了 5 倍 10 倍,公司或領導的回報沒有對的起你的付出,你仍然有大量的選擇機會輕鬆換個公司,讓收入翻過幾倍,讓回報跟你的能力和付出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

選擇沒有對錯,自己想要的目標和追求目標的過程是什麼樣的,永遠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即使你不知道也沒關係,勇敢追求就好。只要不太頑固,願意迭代自己,願意放棄偏執,身體上和腦子上都不太懶,都能不斷生長。

美團的王慧文在前些天跟我們分享了一個觀點:「不是寒冬,是下半場」。我們經常講起寒冬,都潛意識裡以為後面還會有春天,但其實無論是哪個行業,一個黃金時代過去,隨之而來的也許是白銀時代,再隨之而來的可能就已經是青銅時代了,再也回不到過去的黃金時代了。

無論是曾經的互聯網,還是已經過去的移動互聯網,還是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還是可能的 5G/6G 萬物互聯時代,還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帶一路大時代機會,這些曾經出現或即將出現的大機會,一旦過去就不再會出現了,一旦錯過等到下一個大機會可能又是十年後甚至這輩子都將錯過了,因為年紀不等人,時間不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