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美学|宋代茶文化

茶兴于唐盛于宋!

茶美学|宋代茶文化

宋代是中国古代茶叶的鼎盛时期,突出反映在建茶的崛起。茶类生产的转制及城镇茶馆的风靡三方面。这三者中间特别是茶类生产的转制,从传统的紧压茶类逐步变成生产末茶与散茶。对于中国后世茶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的影响。

从历史的气候角度来看,唐朝是中国古代对茶叶发展最为有利的时期之一,而宋朝的自然条件比唐朝要严峻的多。据研究,宋朝常年平均气温一般要比唐朝低2-3°c。宋朝天气较冷造成茶叶生产有所南移,随之茶叶重心也像南移动。宋朝茶叶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在贡焙从顾渚改置建安。

闽南与岭南茶叶的兴起,由于宋朝气温的降低,宜兴与长兴早春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进贡到汴京,福建建安尽管交通不方便,距离汴京又远。但由于建安茶叶内质不差,采制时间早。如欧阳修诗句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说明建安茶叶到汴京还是比其他地方早,能三月就到京师。

茶美学|宋代茶文化

宋朝建茶名冠全国,其生产发展及制茶技术的卓著达到巅峰。贡焙因进御所享其茶叶采制精益求精,建茶名声越来越大,以致后来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

宋朝茶叶生产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这一时期茶叶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的转变。唐时虽有炒青和蒸青,但基本上是和六朝以前的旧俗一样,主要生产团茶与饼茶。北宋虽然也以生产团饼为主的紧压茶类,而且有些地方如建安贡茶在技术上日趋精湛,不断创新,还把中国古代团茶饼茶的生产和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茶美学|宋代茶文化

但是宋朝团饼茶的制作虽精,可是工艺繁琐,煮饮也比较费事。在饮茶日益普及,特别是更多的劳动人民加入饮茶行列的情况下,原先的传统生产格局开始发生了一些变革。当时的淮南、荆湖、湖北和江南一带已经大量出产散茶,特别是宜兴长兴一带的阳羡茶,自罢贡以后就开始生产散茶。

宋朝基本上处于中国茶类生产由团茶向散茶过渡的时期。这一转变涉及到茶文化的许多方面,中国上古传统的制茶工艺和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的转制,转入明清走向近代发展之路的。

茶美学|宋代茶文化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馆文化的兴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从大量史料来看,除宋朝都城以外的其他各地城镇,特别是山乡集镇的茶坊的情况来看,数量和普遍程度并不下于宋朝先后定都的开封和杭州。

南宋《夷坚寺》中所记述的故事,讲及茶肆和提瓶卖茶的地方达一百多处。

茶美学|宋代茶文化

宋朝茶事最显著的特色还有斗茶的流行,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方式,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热衷于斗茶。苏辙《和子瞻煎茶》一诗中: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茶事不知劳。说的也是当时的斗茶之风。

宋朝无疑是中国古代茶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