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才是教育的常态

今天PCschool的杰克老师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教育孩子来说,真正的教育灵魂到底是什么。

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才是教育的常态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也非常出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初中进行学习了之后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几乎都是班级里的前几名。她就这样顺其自然的考上重点高中,高考时又成为了那一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优异的成绩被国内最好的大学录取。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

这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她的存在就是父母最大的优越感。后来还不到45岁,她就已经成为了一家公司的高管,很多人仰慕于她的能力。按理说截止到这个时刻,她的人生可以说是近乎于完美了。每一个她身边的人,都觉得她“混得好”有出息。

可令人唏嘘的是,这个女孩在不到55岁的时候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很多家庭遇到的“普遍现象”了。

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才是教育的常态

那么这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首先我们可以尝试规避掉教育本身,而是从其他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这个转向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慢”,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过程,带给孩子终身的影响。

现在的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以为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事实上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们只要相信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太差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