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人们都知徐悲鸿善画,其实他也善书。在绘画上他中西融贯,在书法上他碑帖兼容,同时又书画兼通,他将不同书体的线质入画,凸显中国画作品线质的生命力,也彰显出中国艺术“书画同源”的传统。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徐悲鸿 为蒋碧薇所画《十二生肖》册之一

33cm×35cm 1945年

杨辛在《对悲鸿师书法的美学探索》一文中写道:“鸿师画马如写隶,屈铁盘金藏拙趣。鬣尾张扬显飞白,一片天真经石峪。”简而言之,即是“善取篆隶笔法表现马的生命力”,这是悲鸿先生“以书入画”的要点之一。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徐悲鸿 《九方皋》 1931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细观悲鸿先生笔下之马,轮廓的线条浑厚、苍劲有力,颇具汉隶之气象。线条轻重顿挫有极为丰富的变化,尤其似《石门铭》中浑厚质朴的线条质感。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北魏《石门铭》清初拓本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许多笔画棱角分明,笔画之间粗细对比并不强烈,但笔笔饱满,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

其实,悲鸿先生的马不光体现隶书笔法,还有篆法笔法与线质的体现。圆转浑厚的篆书用笔表现出立体感极强的线质,如《追风》中的臀部线条与《散氏盘》《石鼓文》的线质极其相似。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徐悲鸿 《追风》 1941年 采自《徐悲鸿画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散氏盘》的线质突出一个“拙”字,敦厚的线条与点画的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稚趣之美,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散氏盘》拓片

而《石鼓文》突出一个“圆转”,转折之处圆中寓方,线条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匀称适中,圆浑奔放,老辣苍迈古朴而婉转。这些篆隶笔法与线质的精髓都被徐悲鸿引入其绘画中。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石鼓文》拓片

巧用“飞白”表现鬣尾的飘逸,这是悲鸿先生“以书入画”要点之二。

我们观察悲鸿先生所画的马,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马的鬣毛和马尾极富动感,充分展示出奔马的速度与矫健生命力。细细体会就会发现,悲鸿先生画马的鬣尾时,运用了书法中的一种特殊方法,即“飞白法”。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徐悲鸿 《追风》(局部)

“飞白法”源自“飞白书”,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鸿都门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对于“飞白书”中“白”与“飞”的含义,北宋黄伯思这样认为:“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由此可以领略飞白书的笔法与线质特征。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怀素《自叙帖》(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前,我们都把书画中用笔干枯的部分统称为“飞白”。飞白书的点画多呈枯丝平行状,而转折处笔画突出。这种书法的线条飘逸灵动,很适合表现动物的鬃毛、尾巴等部位毛质,但绘画者必须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使所画的线条飘逸而不失沉稳,灵动而具有力度。

当然,徐悲鸿先生以书入画不仅仅表现在画马这样的题材上,几乎所有的中国画作品,都能看到徐悲鸿先生扎实的书法根基在画作中的体现。

如徐悲鸿先生作于甲戌岁(1934年)的《新生命活跃起来》,将其书法的笔法与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徐悲鸿 《新生命活跃起来》 作者供图

狮子的矫健与勇猛,松石的坚毅与挺拔,几乎所有的线条都采用书法用笔,篆隶的朴实浑厚与飞白的枯劲飘逸构成雄狮的威猛与松石的苍劲。若不是悲鸿先生在篆隶、北碑及行草等书法方面造诣深厚,则很难画出这样极具丰富内涵的点画线条,也就很难表现出所画事物的形态与精神。

悲鸿先生以书入画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他在中国画上的落款延续了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徐悲鸿如何以书入画,赋线条以生命力

徐悲鸿 《九方皋》落款 1928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悲鸿先生是能诗善文的读书人,又是任性率真的画家,还是重品德、积学问、知情达理的书法家,所以他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将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精湛的书画技能融为一体,体现书画作品中特有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精神。

内容选自《书法教育》2018年第5期

《意于融会——徐悲鸿书画融合浅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