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圖文作者:行者自娛(莆仙資深文旅人)

萩蘆梅洋有座“百廿間”大厝,為江氏入莆六世祖奮鑾公創建於乾、嘉年間(1796—1820年),坐東南朝西北,方圍長76米、寬58米,佔地總面積4408平方米。三進七開間懸山式土木結構,有大小“天井”18個。主軸建築從“外大埕”、“大門坦”、“內大埕”、“下廳”、“頂廳”到“月堂廳”,座座抬高基面組成,以“月堂廳”抬高基面近“頂廳”一米多高,高偉仰止。另有“新厝裡”、“樓頂裡”、“二弄”三座“護厝”加“尾樓”把整座大厝組成閉合式結構。基石、圍牆為本地雜石塊整齊堆砌,牆體為夯土壘砌,梁、柱、椽為杉木、屋頂為灰瓦,結構簡單、樸實實用,體現江家節儉治家生活方式。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江氏來源,遠溯唐末宋初,天下大亂,短短54年間產生五個朝代,史稱五代時期。後晉右補闕翁乾度(898—951年)生有六子,為保家衛國,南征北戰,各種因緣,避禍換姓,譜寫一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二子翁處恭在戰亂中,躲過追兵,來到山東濟陽獨山腳下,結識好漢江嵩山,與其女江秀英互生愛慕,結秦晉之好。為報答江家救命知遇之恩,改為江姓,取燈號濟陽堂。梅洋“百廿間”大厝大門坦門聯為“源從濟水,派衍淮陽”,橫批“濟陽郡”,此江實屬翁家“六桂江”,為今後“六桂”改姓之源,找些突破口、找些源由。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大門坦”左邊立有“江春霖故居”及“涵江江氏民居”兩塊石牌;“下廳”大門門當上懸掛有江春霖之父江希濂於同治乙丑科(1865年)中舉人時的“文魁”匾;躺放走廊上有一對清末國師陳寶琛撰寫的石楹聯:“一經傳業基忠孝,百世聞風起懦頑”;“頂廳”懸掛有江春霖甲午科中三甲進士的“進士”匾;“月堂廳”即稱“述志堂”,供為江家歷代祖先牌位及用於祭祀的場所,也是江家子弟習文會友、勵志篤學之場所,內現掛有江春霖同科一甲第三名(探花)鄭源所書木刻楹聯:“柏府樹清標千古風霜留諫花,筆亭傳好夢一門孫子種奇花。”正中拜臺有江春霖為江家祖先所書黑底金字牌位,銘記祖先,傳承信仰。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江春霖(1855—1918年),字仲默,′號杏村,晚號梅陽山人。“自少刻苦,尚志節,粗衣惡食,至為朝官而不改。”其志“內則諫官,外則縣令。”光緒十七年(1891年)中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撰文處行走。光緒三十年(1904年),補江南道監察御史。不久,掌新疆道,歷置遼瀋、河南、四川等道監察御史。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江春霖一生經歷甲午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庚子事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會重大事件。國家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民生凋敝、國運衰微,江春霖能以社稷蒼生為念,直言敢諫、剛直不阿,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江春霖任諫官十七年,留下68篇憂國憂民關乎國計民生的奏議,彈劾王親貴戚及封疆大臣直指姓名的就有15人!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頑強抗爭,批龍鱗、捋虎鬚,“直聲震天下”、“清御史第一人”。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初九,專折嚴劾袁世凱“權勢太重,請加裁抑”。並列舉十二條罪狀:“交通親貴、把持臺諫、引進私屬、糾結疆臣、遙執兵柄、陰收士兵、歸過聖朝、潛市外國、僭濫軍賞、破壞選法、驟貴驕子、遠庇同宗。”讓袁世凱看後膽戰心驚,後脊冰涼,同時也對江春霖刮目相看。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從來“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為官剛直必獲罪大枇權貴、王親,直接觸怒了朝廷,等待的只有“罷免”一詞了!而江春霖離京之時,一身行當,除朝衣外,僅舊衣幾件,舊書數部而已!正如他自己所言:“一別家山又九年,俸餘隻剩買書錢。”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迴歸故里,江春霖在故居護厝“新厝裡”,於光緒乙未年(1895年)擴建為二層樓房,取名“半耕書室”。江春霖專為書室寫了一篇跋,並制一匾懸掛“示子孫毋忘稼穡艱難也”,並告誡後世子孫“食舊德、服先疇、入為肖子、出為良臣”。二樓是江春霖的臥室,現存有“半耕書櫥”、眠床、八仙桌和方凳。一生清廉,幾乎沒有什麼特別財產!留下的小屋依舊、物是人非、人去樓空罷了!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江春霖辭官歸故里後,修築江口九里洋水渠、鎮前海堤,募建哆頭斗門,南埕海堤和林尾、唐安、深巷、潭井、雞籠山、半洋、陳墩、霞坂、雙霞溪、萩蘆溪等處橋樑,其中以梧塘溝尾堤最為莆中父老所稱道。民國三年(1914年)當上大總統的袁世凱,特為江春霖授予一枚四等嘉禾勳章。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正如江春霖《水仙》所寫:“雪貌冰姿冷不禁,早將白水自明心。任教移向金盆裡,半點塵埃未許侵。”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江春霖特寵他的第四子江祖莚,江祖莚才華橫溢、交際廣泛,人稱“江少爺”。萩蘆溪大橋幾經修潰,江春霖有意重新修建大橋,他踏勘選址,總結前人造橋弊端,於民國十七年戊辰四月朔日,召集弟弟春澎、表弟陳國賢,並讓四子祖莚一起聚集涵江,與諸善商討造橋一事,江春霖自任董事,定基造橋。“以西人水泥建築法撐以鐵筋範以木型,揉以沙石,鎔而為一。”橋成於民國二十年四月望日,張琴為之題聯曰:“七諫歸來蘆水秋風回錦水,萬人穩渡洛陽遺愛又梅陽。”萩蘆溪大橋成就江春霖,同時也使他第四子江祖莚揚名於世。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在江祖莚時代,與梅洋隔壁的南壇,出現個郭樓古,莆田界外西營村人,入贅南壇後運村郭家,不學無術,為匪作歹,欺壓鄉親。於1927年冬開始土匪生涯,手下發展有大幾百個人,橫行於萩蘆、梧塘之間。作為大戶人家,遊餘於官商之間的江祖莚,即是“百廿間”大厝的當家主人,又與當時興化府軍閥頭目走往甚密,經過萩蘆溪大橋的成功通運,江祖莚已名氣大增,當地很多事情都喜歡找他解決。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當地就有人找江祖莚說:“在你功高蓋世的地盤怎能有土匪存在呢?”江祖莚一琢磨也確實不是一回事,就派他的堂侄江祖琛聯繫郭樓古,勸說部隊招編,可讓郭樓古正而八經當官帶隊伍,省的幹那些不待人看的事情。郭樓古想想也是,何況是有來頭的江祖莚出面。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土匪終究是無紀律性的,當他們陸陸續續走進政府軍設下的包圍圈時,剛好驚起雞飛狗叫,政府軍以為土匪都進窩了,一陣猛打,把先進去的全打死了,郭樓古來的遲,揀了一條命,把江祖莚恨的半死,放風要江祖莚親自來個說法,不然就踏平梅洋“百廿間”大厝。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郭樓古能聚集幾百號人當土匪,畢竟有他過人之處,為匪過程對梅洋還是秋毫無犯,也許是對江春霖的仰慕,也許也喜歡江祖莚有才華會辦事的人,囚禁了江祖莚後也不敢把他怎樣。但抓了江祖莚,事情就不小了。在商討沒結果情況下,用當地一種治蛔蟲藥,吃少治病,吃多要命藥,讓江祖莚暴病而亡!郭樓古則辦大喪假裝哭孝,把事情掩蓋在特定歷史時間,而“百廿間”安然無恙!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歷史不忍細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陪父遊“百廿間”古厝,喝喝茶,聊聊當年曾經的故事,真誠感受歷史的不易,人生之艱難!尋宗追源,“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也!

走進江春霖故居,走進“百廿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