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甘肅省岷縣小寨村,因被媒體稱為“中國第一乞丐村”而聞名全國。村口的眾多宣傳標語中一條關於乞討的’站起來,活出尊嚴‘的標語。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甘肅,大山中的小寨村全貌。“村裡第一批富起來的人是討要的人。”這個說法得到了村支書楊金忠的印證。而記者發現,如今真正靠乞討為生的小寨村及周邊村莊的人們已經很少。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帶著孩子在曬太陽的婦女。大致從1999年前後開始,小寨人外出討要開始從討要米麵、饃饃、解決溫飽向討錢、謀利轉變。儘管當地人也認為這種方法並不“很光彩”。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水坪村小學,面對記者的採訪,放學後的學生擋住臉,快速地跑回家。在這個另類成名的地方,當地人對在城市的乞討經歷諱莫如深。他們大多聲稱是外出務工。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川都村,後棟拿著一家三口的合影展示給記者看。後棟今年10歲,5歲那年開始跟隨父母外出乞討,直到上學的年紀才回到家。這5年,父母利用兩個兒子輪流外出行乞。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小寨村一處關於乞討的宣傳標語媒體的報道在2009年再次迎來小高峰。這一年,離小寨千里之外的濟南市承辦大運會大型賽事。一項針對流浪乞丐問題的專項治理由此展開,包括來自岷縣的乞丐們被遣返回鄉。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水坪村小學,面對採訪,孩子們拿書擋住臉,反應竟是如此的一致。一名男孩跟記者說:“叔叔,我不想上報紙,我已經很久沒有出去乞討了。我跟老師保證以後都不會再乞討了,我想好好上學。”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晾曬當歸的小寨村人。隨著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當地“中國當歸之鄉”品牌的日益擴大,不少頭腦靈活的農民正依託在中藥材產業鏈上,勤勞致富。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小寨小學,不少孩子要騎自行車經過十餘里的土路才能到學校,一位學生在放學後,騎車穿過塵土瀰漫的土路。為防止寒、暑假期間一些家長帶領小孩外出行乞,當地一些中小學學生被要求每隔10天必須返校。

  

走進“中國第一乞丐村”60戶村民僅有4戶不要飯

  大寨社的一位小朋友。外界的過分關注和“汙化”,讓小寨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而“乞丐村”背後真正的成因還是嚴重的地域差距、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小寨村正名的過程依然相當漫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