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又一位大佬没能熬过这个冬天!


他曾是新三板首富,用“农耕式”的地推模式渗入三四线城市, 首次把投资从“阳春白雪”做成“下里巴人”,并迅速把公司市值搞到1025亿,成为第一个“吃下主板公司的新三板公司”。

可惜,又一位大佬没能熬过这个冬天!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短短3年时间,他再一次跌落神坛。他就是九鼎投资的董事长吴刚。

吴刚起点很低。父母是四川巴中地道的农民,家里有一土砖房,每逢下雨,屋顶就开始漏雨。

而且,吴刚的初始学历是一个中专,学的专业是会计。即便如此,他也仅仅在中专呆了一年,后来因为父母凑不齐十几元书本费,而强忍泪水辍学回家!

但是,吴刚却有股子不服输的劲。辍学后,他先后拿下自考专科和本科学位,并一鼓作气考上西南财大的研究生。

研究生的三年,吴刚成了一个“考证专业户”。研一考上注册会计师,研二以全四川第二名的成绩拿下律师资格证,同时又拿下注册评估师。

日后,吴刚更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了证监会机构部。那年,吴刚25岁。

按理讲,从四川农村跳入首都北京,而且前途一片光明,应该知足了!不过,吴刚偏偏遇到了 四川老乡黄晓捷。

黄晓捷是谁?也是个爱折腾的主!

小学就开始把明星不干胶卖给小女生,大学倒腾过耳塞,在五道口读硕士、博士期间被人忽悠卖空调,后来想搞保荐人培训被当成了骗子,所以一直也没有怎么见过钱。

“想不想干一票大的?”

“当然,做梦都想。”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公司起名九鼎投资,“一言九鼎”,并想出了募资的“三个歪点子”。

第一,零首付。成立基金先不用打钱,有项目才划钱。

第二,出资人最终决策。九鼎负责找项目,最后要汇报给出资人,由出资人投票决定。

第三,改变管理费收取方式。行业惯例是不管钱投没投出去每年收取2%管理费,吴刚则认为九鼎的管理费是一次性收3%,而且跟投资额挂钩;

不过真正到了募资环节,歪点子还是不管用!

那段时间,吴刚与黄晓捷揣着50多页PPT,天天在北京、上海以及四川老家穿梭,却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老板愿意出钱!什么GP、LP人家根本听不懂,两个人忙乎半年多,一分钱没有搞到!

江湖广为流传的段子就是吴刚和黄晓捷绍兴之行。

当时,吴刚的一个朋友找一辆车送他们去上海。

“什么时候我投到一个亿就好了。”

“是啊,一个亿就可投50个项目,那以后我们还不天天在上交所敲锣?”

两人越聊越兴奋,不过当听到黄晓捷最后的一句,“公司再不发产品,私募牌照就要被监管机构吊销了!”两人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

临下车时,前面的司机忽然回过头对他俩说,“我觉得你们这个事情挺好的,要不我给你们投几千万吧。”

就这样,两人神奇般搞定了第一笔1150万。

从此,两个人开始疯狂看项目。终于,两个月后投出了第一个项目,是搞能源的,三个月后又投了第二个搞包装的项目。

谁知仅仅过了半年,搞能源的企业黄了,搞包装的法人跑了,两人彻底蒙圈了,“得请一个像老板的人来做总经理!”

于是,在中铁信托做过董秘的蔡蕾出现了。

“怎么做?”

“就做Pre-IPO!”

吴刚决定吃甘蔗最甜的一段。

这个时候,他在证监会待过的优势就发挥了出来,“未来中小企业一定有机会。“”项目必须有明确上市意愿,无重大上市障碍”。

但是,项目在哪里?吴刚给出的答案是“下沉”、“下沉”、“再下沉!”他决定借鉴零售渠道的方式,把私募股权从“游牧式”变成“空地对接”。

也是,北上广深好的好项目基本都在大的投行手里,而到了三四线城市就不同了,“根本见不到知名的投行。”

吴刚放言要把中国每个镇的镇长都要联系上,“每个镇的税后利润超过一个亿的企业都要把它弄出来。”

所以,他决定采取地推式的打法,在三四线城市部署办公室。那些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就是筛查和寻找当地企业,和金融办、银行、券商等中介建立强有力的关系网,“所有优质企业一网打尽”。

项目筛选则由北京研究所扮演,“针对众多行业进行研究,选择优质企业”。此外,还有20多人的专门团队做投后服务。

吴刚完全摒弃了国外私募的“斯文+高端”路线,“走的是低端路线,赚取的是人口红利”。通过空地对接,形成“纵横交错的火力网”,“不放过一个优质目标。”

当时,总部为尽调一个养猪的企业,3个投行的小伙子先坐飞机,后转绿皮火车,再转公交车,下了车后对方厂派了一辆三轮车来接他们。

吴刚更是以身作则,整个2008年,他累计飞行258趟,通常都是最后一个登机,“评审会开到半夜4点,第二天早上8点钟又要开会”经常是合伙人会议开到半夜3点,第二天早上又赶上六七点的早班飞机。

那段时间,吴刚完全处于亢奋状态,除了踢球之外,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就连九鼎内部一个开会通知,也大多由他亲笔完成。

结果,吴刚押中了绝大多数优质中小企业,“基本上所有的PE机构看的所有项目我们都联系过,很少有别人谈了半天,我们连听都没听过的。”

结果,2009年10月,首批2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九鼎一鸣惊人,独中两元:吉峰农机、金亚科技。据有关机构测算,九鼎在上述两只股票上的投资回报率均超过10倍!

两个项目一上市,吴刚出了一口气,放出狠话,“可以做大项目了!”

2010年,他火速出手的项目高达70个。截至2013年10月31日,九鼎累计投出项目209个,主要分布在消费、医药、服务、农业、材料等传统行业,佰利联、尔康制药、红旗连锁等公司先后上市。

除了互联网金融、保险以及最初起家的PE业务外,九鼎先后控股九泰基金、参股瑞泉基金等开展公募业务,收购九州证券开展证券业务,筹建民营银行。在拿下主板中江地产4个月之后,吴刚成功将的PE业务注入上市。

2014年4月,九鼎投资登陆新三板,成为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PE。

而第2天,吴刚就宣布启动定增计划,募资25亿,两个月之后再次发布定增预案,募资22.5亿,两次定增金额接近60亿元。

2015年5月,九鼎投资发布第三次增发,募资规模约100亿,九鼎市值达到1025亿元,成为新三板唯一市值过千亿的公司。吴刚也以身价180亿成为新三板首富。

不过,吴刚的那种野蛮式捕捞,也被一些业界人士贴上了 “游戏规则破坏者”、“PE公敌”等标签,甚至有机构放出话来,“我们投过的公司谁都可以投,就是九鼎不能投!”

很快,枪打出头鸟。

2015年下半年,证监会暂停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新三板挂牌,半年后,私募八条出台,“股转系统要求挂牌的私募机构在一年内整改,不符要求的将予以摘牌。”

这一下子就捆住了吴刚的手脚。要知道,九鼎最初的出资人很多来自高净值客户,尤其以浙江地区土豪居多,“能容忍的投资周期更短,要求以更快的速度退出、获得回报。”

不得已,吴刚只好于2015年6月,宣告九鼎集团停牌,希望以时间换空间,并随后开启了长达1025天的停牌。

然而,等来的却是2018年4月的私募资管新规,“各类资管产品从此将被全面覆盖、统一规制。”吴刚的退路就此完全截断。

没有办法,九鼎集团只好复牌。毫无意外,股价连续暴跌,短短两个月就从最巅峰时期的1025亿市值,直接跌至240亿以内。

如果吴刚只是想做一家普通的PE,他估计早就在地中海晒太阳了。但是,他偏偏想要做中国的黑石。

可惜,人生没有假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