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還是精神鴉片?國產遊戲的未來在哪兒?

文化創意還是精神鴉片?國產遊戲的未來在哪兒?

很多玩過國產數值遊戲的玩家都會有過這種經歷,

在遊戲中花很少的錢,

就可以參加某個促銷活動,

讓自己的實力在短時間內獲得很大提升,

與不花錢的玩家拉開差距。

嘗過甜頭之後,

再遇到同樣的活動,

玩家們很大可能會就範。

隨著遊戲的不斷深入,

投入的不斷增長,

活動的幅度也越來越大,

玩家的花的錢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越到後期越難收手。

為什麼難以收手?

因為此時你已經上癮了。。。

這個模式就是傳說的中國特色的pay to win模式。

當然,

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模式,

很多國家都有這個模式,

只不過這個模式在中國,

特別“火”。

數值遊戲利用的,

其實已經不僅僅是人性的弱點了,

它利用的,

是人的弱點。

文化創意還是精神鴉片?國產遊戲的未來在哪兒?

根據現代科學研究,

我們的大腦有兩個部位,

一個叫做“前額葉皮質”,負責決策;

一個叫做“腹側紋狀體”,負責激勵。

這兩個部位是人類大腦酬賞系統的主要核區。

當我們做出有益選擇的時候,

腹側紋狀體會釋放多巴胺,

提高我們對情緒的感受能力,

使我們的神經元感受到興奮與快感,

從而推動“前額葉皮質”繼續做出相同決策,

對行為產生正反饋。

這就是一個“酬賞迴路”的過程。

另據臨床研究表明,

我們的大腦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當“酬賞迴路”被長期激活的時候,

會改變我們大腦的部分結構,

使它被調整到“高水平期望”的狀態,

從而產生“戒斷症狀”。

是的,

這就是成癮的機制。

文化創意還是精神鴉片?國產遊戲的未來在哪兒?

醫學科學研究表明,

成癮性藥物(包括不限於臨床藥物)的工作原理就是阻塞多巴胺受體,

使它接收不到多巴胺,

從而刺激大腦大量分泌多巴胺。

這些多餘的多巴胺聚集在神經突觸周圍,

會導致神經細胞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

長期重複這個過程,

神經細胞就會適應這種狀態。

一旦停止攝入藥物(毒品),

神經細胞適應不了低水平狀態,

就會產生強烈的戒斷反應。

也就是說,通過劇烈的刺激和獎賞,我們的大腦,會被我們一步步推到“高水平”的期望狀態。

一旦我們滿足不了它,

就會帶來強烈的失落感和痛苦。

這種痛苦是常人難以忍受、難以控制的。

即便是意志力極為堅強的人,

也需要在外力的幫助下才能控制住自己,

因為這個時候,

是我們的大腦失去了控制。

文化創意還是精神鴉片?國產遊戲的未來在哪兒?

2011年和2014年,

國外有人做過兩個實驗,

分別都證實了:與不玩遊戲的人相比,經常玩遊戲的人,腹側紋狀體灰質更多、對血氧的需求也更旺盛。

簡言之,與藥物成癮的人大腦結構是相似的。

與之同理的還有刷微博、刷朋友圈、刷新聞。

我們的大腦不斷受到新異刺激,

一次次獲得滿足感,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行為成癮”。

當我們離開手機或電腦,

同樣會引起“戒斷反應”。

所以我們習慣了什麼呢?

玩大量遊戲,只是跟著商家的節奏點點點,充充充。

買大量的書,卻一般都讀不下去。

刷大量的信息,卻完全不去思考。

我們越來越玩不進複雜遊戲,讀不進深度內容,看不下去長篇文章。

真正的原因在於,大腦已經習慣了高頻、強烈的刺激。

我們再也坐不住了。

如果說新鮮刺激的遊戲,

都具備一般藥物的成癮機制。

那麼可以毫不誇張的說,

文章之初我們所說的應用了強激勵規則的國產數值遊戲,

其“藥性”幾乎等同於“精神”鴉片了。

這絕不是在危言聳聽!

作為一個資深玩家,我深知遊戲成癮的機制與現實性。

作為一個遊戲策劃,我深知如何簡單的利用人性的弱點最大化獲得收益。

作為一個從業人員,我深知很多人都明白其中危害,卻都保持沉默。

成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益。

存在既有理。

成了很多遊走於灰色地帶的人的心理安慰劑與行為擋箭牌。

中國的遊戲行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一顆無比巨大的毒瘤,大到成為了世界第一。

你唾棄它吧,它已經是公認的名副其實的第一了。

你讚揚它吧,它卻連一個公認的名副其實的大作都沒有。

中國遊戲行業面臨的困局是:

太多廠商嚐到了甜頭,不想改變;

太多玩家習慣了套路,不能自拔;

前景大好的文化創意產業,幾乎集體淪為了精神鴉片。

於是,出現了這樣奇怪的現象:

獨立思考的玩家們痛罵國產遊戲廠商都是垃圾,

躊躇滿志的遊戲製作人無奈表示國內玩家素質太低。

有人把錯誤歸咎給騰訊,身為行業老大不起模範帶頭作用,反倒帶頭圈錢,於是乎反騰訊就是政治正確成了共識。

即所謂的無良廠商責任論。

有人把行業畸形生態的原罪推給玩家,如果國內玩家不買垃圾網遊的賬,中國的遊戲製作水平早就跟歐美看齊了。

即所謂的低能玩家責任論。

雙方各執一詞,各有各的道理,看起來是一場無解的爭論。

廠商不願意擔負起責任,為市場貢獻更多有價值有意義有創意的產品。

玩家也做不到堅決抵制,為市場倒逼更多有價值有意義有創意的產品。

對廠商而言,利用現有模板做高激勵高回報的數值遊戲更能簡單有效的獲利。

對玩家而言,早已習慣了數值驅動酬賞激勵(pay to win)模式的大腦很難回到從前了。

文化創意還是精神鴉片?國產遊戲的未來在哪兒?

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困局。

國產遊戲的未來在哪兒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目前而言,

指望某個廠商幡然覺醒進而破局的希望不大,

指望玩家思想、身體、腰包都被榨乾之後看清一切統一步調倒逼市場自我清洗則需要漫長的時間。

希望不大,終歸還是存在希望。

正是抱著這點希望,我還在這個臭氣熏天的圈子裡堅持。

十年之後,如果還沒能改變。

我自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