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大的遊戲市場,其實是一場養豬盛宴

我不是在談人生,也不是在講影評,我是在講遊戲。如果不是遊戲玩家,你也可以當我是在談人生。

中國巨大的遊戲市場,其實是一場養豬盛宴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遊戲記憶:升一級要耗一度電,通關一個副本要一整天,想拿夢寐以求的裝備要等好久,面對低劣的畫面也能對著屏幕看風景陪人發幾個小時呆。

如果有的話,你可能更容易理解我說的話。

中國巨大的遊戲市場,其實是一場養豬盛宴。

把時光的指針推進到十幾年前,國內的遊戲先驅們作為探索者,大多還沒有被銅臭感染,做出來的遊戲雖然表現力欠佳但貴在誠意十足,BUG雖多但亮點也多。

那時候做出來的遊戲,是可以被稱之為“遊戲”的。

後來有一個賣洗腦保健品的商人入場了,以破壞性的創新——簡單粗暴的數值交換玩法,改變了遊戲行業的規則。

從此,國內遊戲行業便罕有配稱得上“遊戲”的產品問世了,只能稱之為“商品”。

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非要找一個具體的轉折點的話,應該在2007年前後。

不信你看看熱門遊戲排行榜TOP30,大部分入榜的國產遊戲,幾乎都是老而彌堅,這些遊戲幾乎都是2007年之前面世或者立項的。

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遊戲市場,遊戲從業人員全世界第一,技術人才儲備絲毫不遜色與其他任何國家,然而我們卻一個成功的品牌都拿不出手!

一個都沒有!

是的,我們可以內部吹噓,產品月流水上千萬,上億,上十億。

這些千萬級億級流水的產品拿得出國門嗎?能跟國外的品牌較量嗎?

能嗎?

不是我長他人志氣,是真的什麼都沒有!

如果你非要拿出國產三劍,夢幻西遊,劍網3等等出來撐排場,拜託咱們講的是國際大舞臺,給自己留點臉面成不?

國產三劍早就被IP改編玩壞了,夢幻西遊、劍網3之流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好嗎?

《憤怒的小鳥》之父那一句“從品牌角度來看,我還沒有發現成功的中國遊戲”言猶在耳,我輩自當長點心。

作為一名底層從業者,看到這篇新聞報道的時候我有種出離的憤怒,卻也有種無奈的苦澀。

我們拿什麼去懟人家?

《王者榮耀》還是《陰陽師》?還是爛大街的端改手?

呵呵。

十幾年前,我們喊支持國產遊戲,抵制外來文化入侵。

十幾年後,國產遊戲市場佔比上來了,我們卻成了任人宰割的豬。

我們厭倦了打怪做任務升級,於是接受了“點一下升一級”的快餐化設定。

我們厭倦了打副本打BOSS獲取高等裝備,於是接受了充值就送一鍵完成的人性化服務。

我們厭倦了一分付出一分收穫,於是接受了“充值就能使你變得更強”的扭曲價值觀。

中國巨大的遊戲市場,其實是一場養豬盛宴

我們就像豬一樣,貪婪、短視、飢不擇食。

直到有一天,我們厭倦了“一刀九十九,VIP滿街走”的模式,想要回到以前單純的美好時光的時候,我們悲哀的發現,市場上已經無從選擇,我們也已經失去了當初的耐心。

我們選擇了豬一樣的生存法則,便不得不面對豬的命運。

中國巨大的遊戲市場,其實是一場養豬盛宴

要麼被遊戲廠商宰,要麼被遊戲土豪宰。無論被誰宰,時間久了都會麻木、心塞。

可又有什麼辦法呢?

當“充錢就能讓你變得更強”這一觀念深入人心的時候,就是遊戲廠商們撕下圈錢遮羞布公然開啟養豬模式的時候。

這個時間點,幾年前已經拉開大幕了。如果你身為遊戲玩家卻還沒有意識到,要麼是你中毒太深,要麼是你一直身在世外桃源。

現實已經足夠殘酷,虛擬現實裡卻更加殘酷,怎一個“愁”字了得!

那麼,這個養豬的問題如何解決?

舉個栗子,假設賺同樣的錢,養豬與養奶牛,你會養哪個?

如果養豬比養奶牛賺錢多幾倍甚至更多,你會養哪個?

選擇養奶牛的人,都是真心想喝牛奶的人,而這種人,太少。

商人本逐利,此事近無解。

就在幾年前,我還抱有一絲幻想——某個大廠賺夠了錢,會迴歸初心,從而引領新風潮,開創“遊戲文化走出去”的新時代。

現在我發現,我可能高估了“養豬者”的人性,我也高估了“豬”的悟性。

在長期的數值激勵模式刺激下,在不斷的市場洗腦氛圍中,在層出不窮的VIP服務坑裡,在漫長的市場畸形的大環境下,“豬”與“養豬者”都已經進入了近乎無意識狀態。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覺醒,投入到外來物種“G胖”的懷抱。

現在的可靠數字是2千萬,當這個數字變成2億的時候,倒逼國內“養豬者”去“養牛”的時間點就要到來了。

當然,養奶牛的生意再好,養豬的也不會徹底失業,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有豬。

結語:本文所言的豬,皆是引喻,具體引喻對象可見宮崎駿《千與千尋》(本文配圖皆截取自這部電影)中的豬,並非現實中可愛聰明的豬,請動物保護者莫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