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評測一次旅行是否完美,從你登機那一刻便已然開啟。要是細分飛行感受,會有空乘服務、飛機舒適程度、娛樂設施及內容,以及最重要的一點:飛機餐。尤其在國際長航線中,動輒十多個小時的飛行,本就是一次對耐力、體力、心情的多重考驗,如果還要讓味蕾遭受“難以下嚥”的困境,簡直是遭罪。

實際上,飛機餐還時常成為人們初識一個目的地美食的名片,不同航線上供應的餐食往往能成為當地美食的縮影。通過定期更換的菜單,空乘人員在高空遞上一份地方風味特色或經典菜品,乘客在尚未落地前便能在飛機上窺出些地道美味的蛛絲馬跡。

飛機餐的發展史

在如此現代化的今天,人們對於航空餐的吐槽不絕於耳,那麼第一批在飛機上用餐的乘客,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味覺考驗”?其實,將時針回撥百年,你會驚訝地發現,上世紀的“飛客”們吃得比自己好多了。

20世紀初,“出手闊綽”的乘客開始選擇航空出行,航空公司們便生出了讓人類在天上用餐的主意。1910年,在一架從倫敦飛往巴黎的飛機上,誕生了史上第一份機上配餐。因技術限制,這道空中午餐是不需加熱的冷食,每份售價3先令。九年之後,依舊是英法航線上的航班,僅有的幾名乘客在顛簸的機艙裡“享用”了一份上層人士鍾愛的英式下午茶。雖然最早出現的航餐均是談不上美味的冰冷的食物,但已經稱得上奢華服務了。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

1936年,美國聯合航空在飛機上增設了擁有加熱設備的廚房,並且配備專業的廚師為機上的貴賓們現場烹製美味。有意思的是,彼時飛機的氣密性還不足以解決海拔對溫度的影響問題,每到餐食供應的時間,飛行員必須下降飛行高度,儘可能減少艙內溫度對熱餐供應的干擾。

為了讓富人們在天上吃一口飯居然如此大費周折,聽起來猶如天方夜譚,但在當時確實如此。進入50年代,乘坐飛機日漸流行,航空餐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增壓艙的出現、餐食質量的提高、用餐配置的考究,飛機餐成了名符其實的奢侈品。1958年,美國泛美航空的一則廣告便大力推廣這一高級的空中服務:“高級廚師為您親手製作的精美餐品,讓您在旅途中獲得高級餐廳的享受,飛行從此與眾不同。”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上個世紀50年代,在飛機上用餐的“貴賓”

至於國內航班早期的飛機餐,其品質也與國際一樣可圈可點的。因為在中國民航發展的初期,乘坐飛機的乘客身份和級別都不一般,人數也很少,因此將廚師請上飛機進行現場烹飪不成問題。彼時的國泰航空,甚至能把龍蝦、魚翅等生鮮拿去機上烤制,有的航班還會供應茅臺。

後來,飛機成了尋常百姓的出行選擇,經濟艙的乘客洶湧而至,現場服務的廚師自然成為“不可能選項”。面對乘客驟增的情況,想要在規定的用餐時間內供應熱食,空乘不得不把餐盒高高疊起,在空間有限的烤箱裡一鍵加熱。為了避免中間的餐食加熱不完全,有時只能延長烹飪時間,犧牲食物的最佳食用口感。諸如此類的妥協,在飛機餐的供應上隨處可見。近年來,航空系統一直在努力攻克當前的美味困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重新擁有“私廚定製”的空中服務。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乘客驟增後,飛機餐逐漸簡化

後廚工廠歷險記

實際上,為了做出好吃的航空餐,負責製作餐食的公司確實做出了很多努力,一份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盒飯”,在飛上三萬英尺之前都經歷了非同一般的烹製過程。今天,就跟著我們一同走進製作飛機餐的後廚,開啟一次奇幻的味覺冒險吧。

在網飛紀錄片《Mega Food》中,曾跟蹤拍攝了新加坡航空機上餐飲供應的“秘密”。根據其統計數據,作為第一家引入飛行娛樂和就餐選擇的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每天大約要供應五萬份航餐。在該公司的A380航班上,乘客甚至有超過50種的套餐選擇,更為神奇的是,機上提供的航餐不會事先冷凍,基本上都是現做的。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出於對配餐出品的好奇,節目組來到了與新加坡航空公司合作的獨立航空餐飲企業Gate Gourmet,在區域行政總廚Oliver Fischer的帶領下,親歷一次配餐生產的全過程。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製作

考慮到食用地點的特殊性,飛機餐必須遵守嚴格的衛生標準,配料也不能散發奇怪的氣味。同時,為了保證備好的食物可再加熱,飛機餐食不能完全做熟,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比如在魚類選擇上,航空公司會用脂肪更多的魚類代替鮮嫩的魚肉,即便重新加熱也不會喪失口感。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製作

製作飛機餐的後廚每天會配備30名員工為一架航班提供服務。按滿艙計算,廚房需要在五個小時內準備1500份配餐,包括西餐、亞洲菜和特別餐,每類餐食都有獨立的廚師團隊和菜譜。

根據線路的不同,航空公司每一、兩個月會輪換一次配餐單。因此總廚們每隔幾個月就要研發新的菜單選項。Fischer在紀錄片中表示,根據目的地研發製作一道民族風味的美味,是配餐工廠裡生產的最複雜的餐食,他說:“你需要充分了解各種文化,同時也對食材的成分有著嚴格限定。”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製作

在高空環境下,人類的味蕾感受會發生變化,低氣壓會降低我們品嚐鹹味和甜味食品的能力。此外,對食物進行重新加熱也會改變其最初的味道。用於研發菜單的廚房會使用一種航空對流烤箱來模擬飛機環境,不過,它無法模擬出機上的低氣壓,廚房會通過對食物進行反覆試驗來進行補償。在這樣的情況下試菜,才能知道如何調整餐料配比。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製作

在專業的冷藏車間裡,準備好的食物必須在四個小時之內降溫到10攝氏度以下,以免滋生細菌。如果冷卻的時間超過了四個小時,這批航餐就會被扔掉,然後重新制作。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製作

當所有的食物準備過程結束後,航食工廠還有許多其他工作需要完成。在飛機餐“裝盤處”,分配組在15.5攝氏度以下的房間裡負責調整航餐份量,以確保每位乘客分到的航餐都是一模一樣的。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製作

等量的分配既是防止乘客因發現與鄰座餐食有差別後引發矛盾,更重要的,還是考慮到航班對限重的嚴格要求,平均一趟航班就要供應1500份航餐,錙銖必較可以節省成本。因此,就連食物包裝也有標準:在經濟艙,航餐是包在錫箔紙中的,加熱後直接供應給乘客。在商務艙和頭等艙,航餐按照醬料和其他部分分開包裝,由空乘分別加熱,再放到盤子裡,按照標號提供給對應的乘客。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製作

餐食之外,機上配備的餐具也由工廠負責,比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每天發送的餐具就多達70000份。為了清洗這些刀、叉和勺子,工廠會用一種特殊的餐具清洗機,以礦物和水混合成分來代替洗滌劑,可以將餐具清洗得光亮可鑑。工人們流水作業,分類整理杯子、盤子和刀叉餐具。另一條流水線負責打包為下一架航班準備的乾淨餐具。

在馬來西亞航空由吉隆坡飛往北京的MH360航班上,“羊肉還是雞肉”的詢問與選擇依然發生著,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空中小姐推著的配餐車中,盛放的不是打包好的盒飯,而是一盤盤香氣撲鼻的肉串,在淋上濃稠香甜沙爹醬之後,馬來西亞正宗的傳統小吃“沙爹”,就成了商務艙乘客晚餐菜單中的第一道前菜。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沙爹

鮮嫩的沙爹來自馬來西亞航空的合作伙伴Brahim’s SATS,純手工炭火烤制的肉串每天超過一萬支,彷彿剛剛從烤架上取下來就被送到了飛機上。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製作

Brahim’s SATS這家配餐公司總部設立在吉隆坡機場,為包括日本航空、大韓航空等數十家“以挑剔著稱”的航空公司從吉隆坡起飛的航班配置各艙位的餐食。在龐大的中央廚房中,冷餐廚房和熱餐廚房完全分開,廚房之間的溫度截然不同,雖然廚師們都穿戴著齊備的工作服,卻體驗著冰與火的不同之歌。無論如何,這些涼熱菜品都會在烹飪完成後進入大得誇張的快凍冷庫,在12小時內被送入飛機再次加工,以保證新鮮度和配餐效率。

除此之外,印度廚房、馬來西亞廚房、中國廚房、日本廚房等區域分隔明顯,以滿足不同國家乘客的口味需求。印度廚房中的大鍋裡熬著濃濃的咖喱,日本廚房則是一貫的“性冷淡風”,不同的餐種分別由來自不同地區的大廚負責。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飛機餐

當然,在這些國際化的口味之外,乘客也能嚐到配著嫩黃咖喱的馬來西亞烤雞和本土風味濃湯,以此填補自己對漸行漸遠的馬來西亞的最後眷戀。

旅行達人的飛行菜單

經歷了飛機餐後廚的歷險,讓我們一同看看究竟有哪些航空公司的美味,撬動了滿世界飛行的旅行達人們“挑剔的味蕾”。

獨臂老宋:有一次從北京飛往布拉格的商務艙裡,獲得的餐飲體驗讓人不得不感慨,卡塔爾航空無愧於來自土豪石油國,出手不凡。

豐盛的精美餐飲即點即送,中西式風味菜餚和阿拉伯薄餅、煙燻三文魚、乳酪、咖啡,巧克力、冰激凌,尤其是機上精選的世界各地的香檳和葡萄酒品種相當豐富,選擇眾多。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阿Sam:日本航空都是以季節菜餚來烹飪,有一次從紐約回來的航班上吃到了燒鳥和拉麵,還有整套的懷石料理,無論經濟艙還是商務艙的出品都非常不錯,酒水也很豐富。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長腿叔叔:好吃的航空公司太多了,但比較出乎意料的要算俄羅斯航空。俄航的餐食也像這個民族的性格一樣,不拘一格。比如咖喱雞肉飯,咖喱雞肉做得非常地道,咖喱味超級濃郁。食材吃得出真材實料,量足味道好,遠超預期。

你知道飛機餐是怎麼做出來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