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打破戶籍限制?北京將輕裝上陣!

環京14個縣市將承接北京30-50萬人的養老問題,還要打破戶籍限制,實現資質互認。

環京區域承接北京養老功能,北京河北打破戶籍限制

相關文件要求,在環首都區域建設一批高標準的護理醫院和康養基地,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河北逐漸承接北京的養老功能。

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對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打破戶籍限制,實現資質互認、標準互通、監管協同的管理模式,推動三地養老產業轉移升級。

北京輕裝上陣

目前河北環首都5市,特別是與北京緊鄰的14個縣市正在謀劃推進康養基地,每個基地規模在1萬至3萬人,那麼未來總共將有30萬至50萬人到河北養老。既推動了河北地方的發展,又讓北京發展輕裝上陣,最終有助於京津冀空間佈局優化。

京津冀醫療合作成為常態,北三縣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圍繞廊坊北三縣、河北雄安新區、張家口冬奧會賽區等重點區域,京冀相應啟動實施了北京—燕達、北京—張家口、京津冀雄等多個醫療衛生合作項目。

深化醫療衛生合作

區域間的醫療衛生合作成為一種常態。河北400多家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與京津開展了合作,合作項目突破500個,其中與北京合作項目400餘個,與天津合作項目約100個。

醫療服務同質化

三地共有296家醫療機構實現臨床檢驗結果互認,155家醫療機構實現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共享,檢驗結果和影像互認項目分別達到33項和20項。河北醫院的質控標準完全對標北京,患者可以拿著河北的檢驗結果去北京看病。

就近就醫降費省時,北京老人在環京看病

以河北燕達醫院為例,在異地結算方面實現了政策突破。北京市民在河北燕達醫院就醫,醫保出院即報,特別是對於北京的老年人。目前,燕達醫院與北京的合作已由最初的朝陽醫院拓展至天壇醫院、北京中醫院和首都兒研所附屬醫院,還加入了同仁眼科專科聯盟。

讓百姓看得起病

普通腦瘤手術,在北京約需4萬元至6萬元,在張家口僅需2萬多元。深化京冀醫療合作,讓兩地百姓得實惠,歸根結底就是,暢通就醫渠道讓百姓看得上病,降低診療費用讓百姓看得起病,提升診療能力和水平讓百姓看得好病。

京津冀協調養老實現雙贏,一多一少全來河北

總的來看,醫療合作讓京冀兩地百姓都得到實惠,集中體現在“一多”和“一少”。“一多”就是北京人就近到河北看病養老的人越來越多。“一少”就是河北患者到北京看病的人數在持續減少。

京津冀協同養老已開始

京津冀民政部門共同簽訂《通武廊養老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2017-2020年)》,發揮“小京津冀”的獨特作用。截至目前,天津武清區養老護理中心和河北省三河市燕達國際健康城共收住2000多名北京籍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