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从何处来的?终极疑问就藏在漏掉的一句话

道德经的开篇即指道性: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面有个比较有趣的修辞,先说道,后说名。如果按照韵律或者排比,应该第三句是“无道xxxx,有道xxxx。”然后接下去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才比较工整嘛。

不然为什么单独解释“名”而不解释“道”?如果说“道可道非常道”已经足够解释“道”了,那“名可名非常名”也是足够解释“名”了。后面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岂非画蛇添足?

“道”从何处来的?终极疑问就藏在漏掉的一句话

道之始

是老子故意略掉了,还是抄书人把这一句抄漏了?这个简直就是千古之谜

其实我不是很想解开这个谜,因为这个是天机!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有道的世界,有天地有万物,这一切皆来自于“道”。

那么,道是怎么来的?

“道”从何处来的?终极疑问就藏在漏掉的一句话

当代宇宙爆炸学说

这是最终极的问题,就像宇宙是怎么来的一样。宇宙现在说是大爆炸形成的,事实是猜测,没有特别可信的数据表明宇宙一定是源于大爆炸。

那么“道”呢?“有道”的世界我们逐渐明晰了,那么是否有“无道”的世界?

“道”是哪里来的?

是的,按照《道德经》所说,道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但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宇宙本来是混沌的,为什么会逐渐形成有形的世界?

我查过了很多资料,对于“有物混成”这个“混”字,一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怎么混?为什么一开始的状态是“混”?

“道”从何处来的?终极疑问就藏在漏掉的一句话

“道”是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个答案就在漏掉的那一句话里面!

其实也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一章的完整性,从来没有人觉得那里缺少了一句话。

我们已经无法找到那丢掉的一句话了,年代太久远了,无数经典的书籍都丢没有了,好像《易经》三册只剩下了《周易》,《连山》和《归藏》早就不知所踪,丢掉一句话真心没什么奇怪。

问题这句话事关重大。找不到那句话补上去,我们只能上下寻找线索,推敲它应该是什么。

“道”从何处来的?终极疑问就藏在漏掉的一句话

众妙之门

这个道德经的第一章节,后面还有一段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有的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个“无”和“有”依然是属于“名”的范畴,同出,异名,不一样的名称,但还是名。这两个都称作“玄”,玄的意思就是微妙,不好理解,玄之又玄,那就是微妙到不可再微妙,难解到无解,模糊而微妙,这正是道家奥妙之门。这个奥妙之门,正是“无道”通往“有道”的玄关。这个玄关的这边是“有道”,玄关的那边就是“无道”了。

打通这个玄关,就是掌握打开道之本性的钥匙。结合《道德经》的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牝,相对于牡,指的是雌性。《道德经》里这个字指生化之地,玄牝,就是玄所出生之所,或者说玄所变化之所。道即玄,故“道”亦从此而出。

“道”从何处来的?终极疑问就藏在漏掉的一句话

谷神不死,众妙之门

这里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谷神不死”和“门”的意思,谷神,历代学者多认为是生养之神。个人认为此解缪也。谷,不是粮米稻的谷,谷指的是类似于山谷一样的虚空,详见第十五章“旷兮,其若谷”句,“不死”指的是永无衰竭。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永不衰竭的虚空,是所谓的玄牝。

所以这个道来自于虚空,或者说来自于无。有“无”生出道混沌的雏形。“有道”来自于“无道”,道体实质上是无中生有的,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无中生有,所以可以不依靠任何的外力而自然生成。

而这个“门”,非我现实中的门,做“阻隔”解。比如说生死之门,生死之间有门吗?没有的。这个门阻隔开了两个层次,或者说维度还比较贴切一点。“门”的这一面和另外一面是处在不同的维度的。这个门也就是第一章的的众妙之门!

“道”从何处来的?终极疑问就藏在漏掉的一句话

混沌

在这里勉强为第一章补上一句:无道,玄牝之门,有道,混沌初生。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补齐后如下: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名。无道,玄牝之门,有道,混沌初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文纯手打,原创文章,因为学识的限制,难免产生谬误,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出金玉之言。也希望有识之士给予修正补充。

喜欢传统国学的有缘人请关注本号,我们有时间继续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