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基層頻繁“迎檢”是要治的病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確保政令暢通上,可以說是不遺餘力,採取了不少措施,尤其是加大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監督力度。通過這種體制力量的強化,直接將壓力和要求貫穿到基層一線。

在這種態勢下,上面的檢查督查工作也多,基層迎檢的頻次也普遍呈現出顯著增長的態勢。總的來看,這是必然出現的趨勢,最終也是實現治理現代化、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生活的嚮往所必須的。對這一點,要心中有數,不能否定。

但是,對基層頻繁忙於迎檢的亂象,確實要有足夠的警惕。對這種基層日益蔓延的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複的督查、檢查、考核亂象,媒體就有過十分形象生動的例子。

其中最典型所謂的“明星社區”,居然抓們用一間2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4年內3家不同的部門裝修3次,花了四十萬元。最終也只是檢查完就作廢,變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道具,最終成為幹部群眾詬病的弊端,成為輿論批評的眾矢之的。

出現這種情況,確實應該詬病。這既不符合中央反對四風的要求,也不符合民眾的期盼,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徒然耗費社會的成本和資源。為此,必須採取措施,進行迎頭痛剿:一是鼓勵輿論進行揭批報導,使之曝光於光天化日之下,對典型的情況,發現一起,糾正一起。二是堅持不懈,嚴格落實反四風的要求,不鬆勁、不懈怠,始終傳遞這種強烈的信號。三是堅持將改革進行到底,不斷簡政放權,形成各司其責、分工協作、自動自發的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