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PDCA循环规则

Plan:制定目标与计划;

Do:任务展开,组织实施;

Check:对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最终结果进行检查;

Action:纠正偏差,对成果进行标准化,并确定新的目标,制定下一轮计划。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pdca循环,都需要计划、实施、检查结果,并进一步进行改进,同时进入下一个循环,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取得完善每一项工作,完善自己的人生。

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这一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

四象限法则

四象限法则是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很多时候往往有机会去很好地计划和完成一件事。但常常却又没有及时地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因此,应把主要的精力有重点地放在重要但不紧急这个“象限”的事务上是必要的。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处理上,需要很好地安排时间。一个好的方法是建立预约。建立了预约,自己的时间才不会被别人所占据,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如果把要做的事情按照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组合分成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的划分有利于我们对时间进行深刻的认识及有效的管理。

第一象限

这个象限包含的是一些紧急而重要的事情,这一类的事情具有时间的紧迫性和影响的重要性,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须首先处理优先解决。它表现为重大项目的谈判,重要的会议工作等。

第二象限

这二象限不同于第一象限,这一象限的事件不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但是,它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周围环境的建立维护,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案例】

未雨绸缪,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说在下雨之前或者是不下雨的时候要先修缮房屋门窗,以防备下雨的时候挨雨淋。

不下雨的时候并不需要急于修缮房屋门窗,修缮房屋门窗是不紧急的事情。不漏雨的屋子对于雨天来说绝对的重要,这件事在不下雨的时候准备,才能够保证在下雨天也不影响工作的进行。

案例分析:未雨绸缪是对第二象限事件管理的形象描述。生活工作中好多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在事件出现之前做好准备,这就是制定计划的原因。

制定计划的目的是把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按部就班地高效完成。因此要学会怎么样制定计划,怎么样做准备。计划、准备、学习、培训等事情都是重要的预防或者是重要的储备工作。

第三象限

第三象限包含的事件是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紧急但并不重要,因此这一象限的事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很多人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紧急的事情都显得重要,实际上,像无谓的电话、附和别人期望的事、打麻将三缺一等事件都并不重要。这些不重要的事件往往因为它紧急,就会占据人们的很多宝贵时间。

第四象限

第四象限的事件大多是些琐碎的杂事,没有时间的紧迫性,没有任何的重要性,这种事件与时间的结合纯粹是在扼杀时间,是在浪费生命。发呆、上网、闲聊、游逛,这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的生活方式。

DISC矩阵理论

DISC是一种人类行为语言,有助于情商的提升,研究的是:通过人的情绪反应,预测人行为性格的倾向性。

D:指挥者,关注事、行动快的人。

I:影响者,关注人、行动快的人。

S:支持者,关注人、行动慢的人。

C:思考者,关注事、行动慢的人。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了解DISC矩阵理论,您就能更好的了解别人,满足对方的需求,成为对方的朋友,与对方产生资源人脉连接从而快速成长。

D指挥者类的人需求:希望掌控局势、需要结果呈现、要求高效行动;

I影响者类的人需求:希望得到积极肯定、需要及时的互动、希望别人敢于尝试;

S支持者类的人需求:希望别人保持友好、私下有交情和关怀;

C思考者类的人需求:希望数据支撑、希望别人有原则、希望别人和他一样专业。

6W2H法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6W2H通用决策:是一个以价值为导向的标准化思维流程,是人们在追求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都要经过选择目标 (which)→选择原因(why)→功能如何→(what)→什么场地(where)→什么时间(when)→什么组织(who)→如何提高效率(how to do)→性价比如何(how much)八个方面提出问题并从中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和路径来实现预定目标。

1、目标(which)——选择对象

公司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公司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例如:在住宅工业化的过程中,是选择钢结构、木结构还是预制混凝土(PC)结构? 是做项目型公司还是做产品型公司?

2、原因(why )——选择理由

为什么要生产这个产品?能不能生产别的?我到底应该生产什么?例如:如果现在做项目型公司不挣钱,能不能做产品型公司?

3、对象(what)——功能与本质

这个产品的功能如何?它能满足哪些客户和人群的需求?例如: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小户型酒店式公寓的功能与本质是投资需求还是单身白领的过度性住房需求?

4、场所(where)——什么地点

生产是在哪里干的?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地方干?换个地方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干?这是选择工作场所应该考虑的。例如: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小户型酒店式公寓在建设在经济开发区是否合适? 又例如“到有钱的地方去赚钱”不仅适合于房地产公司的开发区域选择,也适合于个人就业地点的选择。

5、时间和程序(when)——什么时候

时间与节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制造企业的just-in-time理念、房地产大盘的分期开发、分期开盘理念。

6、组织或人(who)——责任单位、责任人

现在这个事情是谁在干?为什么要让他干?如果他是“万金油”,根据老子《道德经》——“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论断,是不是可以将“博者”换个“知者”?如果按乔布斯法则,一个优秀的人可以顶得上50个平庸的人,那么三个臭皮匠肯定不如一个诸葛亮”。

7如何做oto do)—如提高效率

如何提高效率?最简单的法则就是采用标准化产品。如果公司的组织比较完备,那么是否还可以采取“帕累托改进?”如果公司的组织还不够完善,是否可以采用“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8、价值(how much)——性价比如何?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万物皆有其价值,可以利用,物与物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有可以换无,无可以换有,一切取决于个人心中的那个性价比。

SMART原则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实施目标管理不仅是为了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了管理者将来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了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

1. 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SMART原则构成

SMART原则构成

2. 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 绩效指标是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

5绩效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ibound)

无是制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

二八定律

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也叫巴莱特定律、朱伦法则(Juran's Principle)、关键少数法则(Vital FeRule)、不重要多数法则(Trivial Many Rule)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巴莱多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出现的概率很小)。习惯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人们所采用的二八定律,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80/20分析法检验两组类似数据之间的关系,并用来改变它们所描述的关系。一个主要用途是去发现该关系的关键起因——20%的投入就有80%的产出,并在取得最佳业绩的同时减少资源损耗。

假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70%的啤酒,那么这部分人应该是啤酒制造商注意的对象。尽可能争取这20%的人来买,最好能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啤酒消费。啤酒制造商出于实际理由,可能会忽视其余80%喝啤酒的人,因为他们的消费量只占30%。

同样的,当一家公司发现自己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顾客时,就该努力让那20%的顾客乐意扩展与它的合作。这样做,不但比把注意力平均分散给所有的顾客更容易,也更值得。再者,如果公司发现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产品,那么这家公司应该全力来销售那些高利润的产品。

80/20分析法的第二个主要用途是对80%的投入只产出20%的生产状况进行改进,使之发挥有效作用。

任务分解法【WBS】

WBS任务分解法源于项目管理,即英文“Work Breakdown Structure”的缩写,指的是对应当由项目团队执行以便实现项目目标,并创造必要的可交付成果工作,按可交付成果所做的层次分解。

WBS将项目的整个范围组织在一起并加以明确,每向下分解一个层次,就意味着项目工作的定义又深入了一步,任务分解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WBS包含3个关键词:任务(work)、分解(breakdown)、结构(structure),如下图: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1.任务(work)--可以产生有形结果的工作任务,如展业,可以直接给我们带来客户数量增加的结果。

2.分解(breakdown)--是一种逐步细分和分类的层级结构,就是指把大项的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再把每一项工作细分为许多个活动。

3.结构(structure)--按照一定的模式组织各部分。也就是说,无论你把一项任务分解成了多少项工作、活动,这些工作、活动都应该是结构分明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我们一定要对这种联系了如指掌,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

WBS分解的方法有三种:类比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1.类比方法

类比法就是以一个类似任务的WBS为基础,制定本任务的工作分解结构。

举个例子,作为信贷员,我们做过很多尽职调查,有针对个人的尽职调查,也有针对企业的尽职调查。当我们计划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时,就可以套用对个人进行尽职调查而设计的WBS,以从前的WBS为基础,开始编制新的活动的WBS。

2.自上而下的方法

自上而下法常常被视为构建WBS的常规方法,即从任务的目标开始,逐级对任务进行分解。这是一个不断增加级数,细化工作任务的过程。

比如说尽职调查这项任务,我们可以将它分解为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三项工作,对于每项工作,又可进行细分。比如贷前调查,又可以分解为调查借款人的基本情况、信用状况、担保情况等活动。

3.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下而上法,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地确定任务有关的各项具体活动,然后将各项具体活动进行整合,归纳到一个整体工作或WBS的上一级内容当中去。

仍以尽职调查来举例,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我们一开始就需要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做好这项尽职调查需要完成的活动,如了解借款人基本信息、检查借款合同、撰写调查报告等,在列出详细的活动清单后,再开始对所有活动进行分类,以便于将这些详细的活动归入上一级的大项中。

参考链接

全面解读WBS任务分解法,让复杂的任务简单起来!

【快速成长的四大思维工具:SWOT、PDCA、DISC、时间管理】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遇到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分析方法?

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博士在读

知乎专栏:“工业设计”

设计与研究/工业设计/荷兰留学 原创文章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