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根據國家電影局公佈數據來看:2018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以609.76億元RMB收官,較上年增長9%。票房折算美元88.6億左右,穩居全球影業第二。全國年度觀影人群17.2億人次,較2017年增長5.9%。以城鎮人口統計,年人均看電影2.15次。

在609億元票房後面,電影產量和產品也是豐富的,全年生產故事片902部,動畫片51部,科教片61部,紀錄片57部,特種電影11部,年度電影生產總量1082部。進入院線大銀幕發行放映的國產新片400部左右,進口片118部,合計518部。國產片票房378.97億元,市場份額62.15%,較2017年上升了8.3個百分點。

4部本土電影和一部中美合拍影片進入了全球50強影片榜單(表1),這是全球年度50強影片中僅有的四部非好萊塢電影。2018年是好萊塢電影大年,多部超級大片票房大爆,僅在全球票房超過十億美元的就有四部影片,都在最快時間引進中國市場發行放映,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中國本土電影取得了良好業績,國產電影的生產和製作都有實質性進步。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當然,受全球經濟增長趨緩影響,國內電影業發展速度也放緩了。2018年中國終端市場新增銀幕9303張,自此中國市場容量進入六萬張銀幕時代,與銀幕持續遞增相悖的是單銀幕票房產出沒有因市場總量增長而提升,年度單位銀幕產出繼續遞減,年度單銀幕票房平均為101.49萬元,較2017年下降7.8%。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機制和法規在加速建設和治理完善中,回望過去一年雖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在覆盤2018年電影大數據之際,讓我們記住2018給中國電影留下的深遠印記。

這些年度紀錄應該被銘記:

  1. 2018年的春節檔,7天黃金週假期(有效放映六天)創造了57億元人民幣票房,將2月市場票房總量拉昇到歷史新高,成為全年峰值,月度票房101億元人民幣票房,折算美元約15億左右,單月超過北美2月份9.97億美元票房。
  2. 春節檔六部重量級國產片,五部在春節檔票房超過億元,三部晉級“10億+”。其中《紅海行動》和《唐人街探案2》分別以35.25億和32.35億位列年度電影冠亞軍。
  3. 暑期檔6-8月,市場放映中外新片158部左右,收入162.27億票房,創造了“史上最牛暑期檔”。暑期檔超過億元+的影片24部,其中晉級年度“10億+”的影片有5部國產片與進口片,為3:2。其中《我不是藥神》以28.85億進入年度榜單第三。
  4. 《我不是藥神》全球收穫4.5億美元,全球電影榜年度排名第18。這部中國的主流大預算影片,使用了經典的劇情片模式製作,在發行後成為票房現象級影片,投資預算1090萬美元,在中國本土取得票房4.37億美元,不僅獲得中國觀眾對現實題材影片的喜愛,還得到中國總理對這部電影的公開讚揚。

“風雨送春歸”讓我們沿著2018年的數據回望這一年的市場有以下兩點:

一、市場:本土電影崛起,進口影片百花齊放

2018年的電影市場的關鍵詞:開放和崛起。電影市場更加開放,本土電影正在崛起。

在歷經四十年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影隨著中國的發展而崛起。如今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時刻對著北美市場貼身緊追,這些都源於中國電影的改革開放。開放,讓市場成長;開放,使產業各方有了借鑑海外成熟電影工業經驗的實踐。中國電影在2018年最大亮點,是中國市場更開放,現實題材電影開拓上取得突破,國產電影崛起已現雛形。

講述社會現實問題的電影諸如《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找到你》等在市場放映後引發了大量觀眾的共鳴,得到觀眾和市場高度認可。現實題材的電影在市場具有的感召力,讓中國電影在這一年的崛起散發著升級的意義。在年度榜單中,排名前十影片,本土電影拿到六席,排名前五的電影中,國產片包攬了前四席。這四部電影有青年導演,有香港導演,還有第一次執導大電影的新導演,電影製作者通過誠意初征探尋到本土電影通向觀眾的迭代升級的路徑。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中國本土電影在2018年崛起的另一個標誌是,觀眾的成熟而理性,雖然因不同地區、不同人群,觀眾對電影消費和欣賞的趣味不盡相同,但是為好電影買單,口碑傳播在市場的發散作用得到最大體現。好電影即使在首周沒有拿到最多的排場,但在市場的生命週期的綿長一定可以超越一些火爆一時的差片。因而,好電影在市場頻頻“逆襲”,獲得“差評”的電影呈斷崖式崩盤成為2018市場常態。

最新的一個案例,口碑與觀眾的選擇甚至可以影響到那些無視營銷規律,不能精準定位的影片成績。年末最後一天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在超大規模的營銷下拿到2.42億元票房,單日票房不僅創造紀錄,在年度新片單日排名中位列第30位。可是隨後觀眾就發現影片營銷“言過其實”,次日票房崩塌,次周票房跳水99.7%,創造一個紀錄,僅收入67萬元票房,最終止步於2.58億。

反觀《無名之輩》首日票房不過900多萬,年度單日票房排名在第118名,最終憑藉良好的觀眾口碑,一路逆襲,以7.32億元票房位列年度國產片榜單第12位。影片品質以及精準營銷對於實現影片價值孰高孰低,顯而易見。依靠資本或“票補”在首日或首周搶佔市場“制高點”,以贏得起跑線的方式銷售差片、爛片的路徑在越來越理性成熟的2018年的觀眾面前失去“魔力”,好電影,有品質的電影,才會得到市場,讓觀眾踴躍買單。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對於2018年的票房大數據,表面光鮮不能代表創作的趨勢,對於熱錢,想賺快錢的資本也是一個警示。透過年度電影虧損榜單,我們能找到本土電影崛起的正確之路。

表3中關於影片首周票房佔有率,是一個對於影片市場影響考量的新指數,數據反映的是一部電影的市場可持續生命力,只有長久的盤桓在市場放映,才會迎來更多觀眾。否則一時火爆,來得快,下片也快。觀眾買單決定一部電影的生命力,無論本土電影還是進口影片,研究市場就要研究觀眾,贏得觀眾者才能贏得市場,2018年市場本土電影的崛起就印證了這一點。

年度TOP50電影榜單中,國產電影29部,進口片21部。50部電影題材豐富,類型多樣,風格迥異,其多樣性和豐富性彰顯出中國市場的多元和包容。

全年發行放映了來自18個國家共計118部進口電影,引進片數量增長25.5%,佐證了中國電影堅定改革開放決心。進口片銷售額排名前三位的國家:美國、印度、日本。中國電影的崛起讓同處亞洲的鄰國切實受益了,這些國家影片在中國市場銷售額超過其在北美市場的數倍。北美市場雖然也對外開放,但是非英語影片必定只有很小眾的市場,屬於非主流。但是在2018年的中國市場,這些非華語電影,有的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火爆,得到觀眾喜愛,在一些檔期成為觀眾消費的主流。比如印度影片《神秘巨星》就以6.87億元票房,在進口片年度榜單第九。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北美市場排名前十的電影除《死待2》將於2019年1月引進國內外,其餘9部全部在2018的中國院線放映,並取得良好成績。在日本市場年度排名前十的影片有4部在2018年中國院線放映。日本電影有15部進入2018年中國市場,中國與亞洲鄰國電影業的合作在2018年卓有成效。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好萊塢電影獨領風騷的格局在中國市場的變化繼續著。35部票房超過億元的進口片中印度片佔了4部,日本片3部,英國片1部。好萊塢六大公司的電影依然是進口電影的銷售主力,其影響力卻已漸微。2018中國本土電影成為了市場票房英雄,在各個不同檔期均有良好表現,類似《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影片在市場上持續大賣在某種意義上是戰勝了好萊塢影片,這多少會令好萊塢電影公司驚訝。

值得注意的是,進口片票房銷售總量並沒有隨數量而增長,2018年進口片在中國市場份額是37.75%,較上年丟失了8.3個百分點,票房較上年下滑10.5%。

二、院線和影院:盤整中蛻變 開放中迎來新格局

過去10年來,中國票房收入爆炸式增長的重要引擎是城市影院建設和銷售網絡迅猛擴張,這一強勢推動力在2018年發生變化,院線和影院經營不斷迎來市場新考驗。

春節檔各大片方聯合提出的票補“限制令”傳遞了一個信號,市場治理和監管要建立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近幾年由於大量資本湧入,投資與投機混搭,一方面網絡銷售的普及改變了新一代觀眾的消費購買習慣,給終端市場帶了機遇。另一方面由於技術進步,網絡平臺有了操縱銷售的可能。

“票補”像一把雙刃劍,既可刺激消費,又能妨礙市場公平競爭。曾經在資本的挾持下想靠著“票補”搶佔市場首日或預售“制高點”的影片在春節檔票補“限制令”前遇到阻力,“限制令”讓電影口碑和觀眾喜歡的好電影得到了更多機會,《紅海行動》就是這樣從首周票房排名第四,一路逆襲,最終成為春節檔期乃至年度票房王的。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從春節檔開始院線和影院開始感受到市場的風向標,沒有了“票補”的低價混戰,電影的口碑和品質,觀眾的感受與喜愛,以及觀眾在影院的體驗和享有的服務都變得重要了,這些影響觀眾與市場因素值得經營者研究。

國慶檔前,業界傳出“票補取消”的消息後,一些過度依賴“票補”的影片和影院遭遇“寒冬”。市場大盤趨冷後,有院線和影院遭遇房地產商回收場地的經營權,如恆大、華潤、海岸、保利等地產公司近年相繼成立了影管公司,諸如深圳嘉禾影城、廣州UME等知名影院合約期滿後,被高額租金而被逼轉停或關門事件屢有發生。這是中國電影業市場不規範,缺乏相應的行業規則所致。

2018年影院的關門潮、討薪潮、院線和影院,甚至一些品牌大影院整體業績下滑等接踵而至的矛盾和糾紛的集中爆發,也許就是市場發出的是院線亟待新一輪改革開放的信號。

2017年底,當中國以五萬張銀幕的規模位列全球市場規模第一時,院線和影院就已面臨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中國電影市場不能長期依賴外生增長動力拉動發展了。今天的時代,經濟不僅看總量,更要看“人均數”,五萬張銀幕不是中國市場規模天花板,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國市場銀幕數突破六萬張,以中國廣闊的地域,龐大的人口基數,六萬張銀幕也可以說不是市場規模的天花板,但這確是到了中國院線和影院發展的轉折點。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國家電影局年前下發《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其中要點之一,開放“院線牌照”,“鼓勵發展電影院線公司”,並對成立電影院線公司提出了五項必須具備的條件,只有控股影院數在50家或擁有300塊以上的銀幕、年票房收入不低於5億元且無相應違法違規行為的影投公司,才有機會申請院線牌照。

這應該自2002年6月中國院線制改革後對於院線變革的一個大突破,國內48條院線,其體量差別太大,院線榜頭條院線,年度票房可以達到80億,觀眾可到兩億多人次,加上電影附加值,年度營業額超過百億元。可是在院線榜四十名之後數條院線,一年票房不及一家影院,按現在的分賬模式的利益分配,這些院線不要說發展,其生存都難以維繫。這樣的院線是否應該按“退出機制”退場。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經歷了風雨,但是也見到了彩虹!

近幾年,中國市場發展很快,不能與時俱進的院線被“邊緣化”厲害,有數據說,全國一萬多家影院,60%屬於加盟院線,這麼龐大的影院“獨聯體”對院線的經營和管理無疑是最大掣肘。現在最高管理層開放“院線牌照”,有助於推動院線間的資源重組和併購,“完善電影院線獎懲機制和退出機制”對建立院線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化市場格局十分必要。

2018年影院和銀幕增長放緩,表明市場可持續發展點亟待內生動力,產業長遠發展在產品有保障的前提下,更多要靠院線和影院提升效率。一個鳳凰涅槃式的蛻變,一個開放,深化改革的決策將會迎來中國院線和影院的新局面。更多影視投資信息,歡迎與我(15622368800)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