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洋學徒”的中國年:對中國文化越瞭解越熱愛

圍著靛藍色勞動布圍裙,孟加拉國青年非瑞左手持錘,右手執鏨,在鐵板上上下翻飛,叮噹作響,彷彿炸響了一串新春爆竹。一鏨鏨下去,一個威猛的牛頭在鐵板上慢慢浮現。

23歲的非瑞是河北一所高校的大二留學生。今年春節前夕,痴迷中國文化的他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為一名“洋學徒”。春節期間,這對師徒也沒有閒著,“敲敲打打”和貼春聯、吃餃子一起,成了他們迎接新春的方式。

“郭氏鐵板浮雕以手工錘鍛的方法,直接在鐵板上創作。”據郭海博介紹,創作一幅鐵板浮雕作品,要經過繪畫、拓印、背面錘鍛起凸、正面鏨陰紋、打磨、火燒等十幾道工序。因為這門絕活,2004年,他獲得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能成為郭老師的學生,我感到很榮幸。”非瑞的漢語還有些生硬。他表示,當初第一次見到這門藝術他就著了迷,並馬上決定拜師學藝,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掌握這門藝術,併為自己的父親親手創作一幅肖像。

在郭海博看來,非瑞“悟性和熱情非常高,人很勤快,對父母也很好”,這些品格讓他看好非瑞的潛力,併為他制定了詳細的培養計劃,希望他能在剩下的一年半留學時間裡,掌握鐵板浮雕的全部技法。郭海博的女兒、郭氏鐵板浮雕石家莊市傳承人郭墨函還手把手地帶他從基礎技法和知識學起。

春節假期期間,非瑞按師父的要求,每天下午3點至晚7點來到工作室裡練習創作。從最初入門的“小鯉魚”,到現今相對複雜的“牛頭”,通過兩週學習,他的鐵板浮雕創作也從“很著急,想馬上學會”變為“知道了鐵板浮雕的難度,要一步步來。”

這是非瑞在中國過的第二個春節,也讓他更加難忘。“師父請我去家裡過節,師母做的餃子和魚很美味,我很開心。”非瑞笑著說,這是他第一次和中國家庭一起過春節,切身感受到了中國的傳統習俗。“多了非瑞的陪伴,這個春節過得很幸福。”師父郭海博也開心地說。

在師父一家的幫助下,非瑞正日漸融入中國的生活環境,他已經能用漢語和中國的老師、同學們順暢地交流。“對中國文化越瞭解越覺得有趣,也更加熱愛。”這個春節裡,非瑞自創了新春祝福信息,並通過中國時下流行的社交網絡微信向師父一家和同學老師送去了祝福。

今年,非瑞許下心願,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學好大學課程,並希望能將鐵板浮雕這門藝術帶回家鄉,讓孟加拉國民眾感受到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讓兩國民眾之間增進了解、更加親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