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歡稱呼導師為老闆?原因主要在這裡

不過,小編髮現,整個人文社科類專業,對於導師的稱呼往往都很正常,一般稱之為老師,很少有人稱呼為"老闆"。倒是經常在實驗室忙活的理工科專業學生,尤其是工科學生,稱呼導師為“老闆”的比較常見。

為什麼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歡稱呼導師為老闆?原因主要在這裡


從專業來看,讀研讀博,估計最苦逼的就是工科學生了,往往需要經常泡在實驗室裡。工科類專業,項目多,課題多,某些有本事的導師能拿到多個項目,甚至還可以和外面企業合作,拿到一些商業性應用項目。這個時候,就是導師去拿項目,拿到後就給自己的學生做,給學生一些補貼之類,導師成了“項目老闆”,而學生給導師打工,師生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僱傭關係”,學生往往會把導師稱為“老闆”。

為什麼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歡稱呼導師為老闆?原因主要在這裡


我有個同學,在一所汽車專業實力居於全國前三甲的強校裡面學車輛工程專業,導師是個牛人,不但能拿到基金委、部屬、省屬之類的課題,曾經還拿到了一個汽車發動機生產廠家的商業項目,幫助該企業做關於產品升級的一些實驗和大量計算。結果該商業項目使得我同學和他的幾個研究生同門幾乎沒日沒夜幹了半年多。後來課題結束,他們每個人獲得了導師數萬元的補貼,當然,這些補貼來自於該項目的報酬。

在類似這樣的做課題或者項目的過程中,導師與學生之間,存在事實上的“僱傭關係”,學生是否被“壓榨”,往往由導師決定。

為什麼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歡稱呼導師為老闆?原因主要在這裡


某些時候,導師甚至會因為自己的項目需要,不讓已經可以畢業的學生畢業。所以,學生把導師視為“老闆”,並私下裡那樣稱呼,在工科類專業裡面比較常見,而且已經“流行”多年了,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而人文社科類專業則幾乎不存在那種“僱傭關係”,導師能拿到的課題往往不多,即便有課題可做,研究生也主要是在導師的指導下,理思路、查資料、找數據、搜文獻、做計算、寫論文之類的工作,一般來說,不算很煩難,無需泡實驗室,導師也沒有多少機會給予學生多少補貼之類,所以往往是一種“正常”的師生關係,自然也就沒人把導師當做“老闆”了。

為什麼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歡稱呼導師為老闆?原因主要在這裡


可見,很多事情的背後,有他自己的邏輯和道理在,把導師稱呼為“老闆”,其實背後就有這種“導師變老闆”的邏輯在。不過,這種導師當“老闆”,學生做“打工仔”的現象終究不利於師生之間樹立健康良好的關係,也不利於人才培養。就最近幾個月,已經出現了多起研究生跳樓的事件,其中原因,固然比較複雜,但往往也很難繞開研究生的那個“老闆”。

為什麼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歡稱呼導師為老闆?原因主要在這裡


從“導師變老闆”來看,現行的“導師負責制”,特別是在理工科類專業裡,有優化和改進的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