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家風好故事|熱忱無悔擔道義

经典家风好故事|热忱无悔担道义

经典家风好故事|热忱无悔担道义

前言

日前,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公佈了“三個一百”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徵集推選活動先進典型名單,包括100條最佳鄉規民約、100個最佳溫暖社區、100個經典家風好故事,巴中共有11個。(點擊鏈接瞭解詳情☞ 四川"三個一百"徵集推選活動先進典型名單來啦!巴中有這些…)

即日起

民政哥將陸續為大家介紹

巴中這11個先進典型

今天,為大家推出的是

经典家风好故事|热忱无悔担道义

恩陽區喬大榮家庭的家風故事

熱忱無悔擔道義

如果說奮鬥是幸福的前提,那麼對於恩陽區萬安鄉鹽井村喬大榮、韓瓊華夫婦來說,信念和堅韌則是幸福的基礎和源泉,他們用良知和道義讓父母頤養天年,讓弟兄終歸所屬,讓子女展翅騰飛,用善良和淳樸譜寫著人生大愛。

经典家风好故事|热忱无悔担道义

△分享幸福

父母在 不遠行

喬大榮、韓瓊華結婚時,父母剛好60歲,父親身體瘦弱,母親身患肺心病,常年用藥。為讓父母安享晚年,他倆毅然決定,不讓父母從事重體力勞動,不再操持家務。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母親的病情逐漸加重,尤其是到了冬天更難受,生活起居異常困難。他們除了求醫問藥、煎湯遞藥外,手上的事情再多都要給母親做最可口的飯菜,及時清洗衣服被褥。為了不影響農活,他們雨天在家裡陪母親,晴天就讓母親在院壩或莊稼地裡曬太陽,“這樣我們既不耽誤農事,又照顧了老年人!”喬大榮說,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戰勝病魔,母親走時才62歲,想起母親早早地離開了人世,喬大榮夫婦既難過又無奈。

為了不讓父親覺得寂寞,喬大榮夫婦從街上買回小播放機,下載200多首民間音樂,隔三差五地請來與父親有共同語言的親友鄰居陪她聊“殼兒”。聽說附近哪裡鬧熱,他們都把父親送到現場去樂呵樂呵。父親喜歡小酌一杯,小兩口天天都要弄點“下酒菜”,陪他開心,這樣一堅持就是30頭。如今,90開外的老人耳聰眼明、精神矍鑠,逢人都誇兒媳婦就是自己的親生閨女。面對鄰里的誇讚,喬大榮夫婦總會欣喜而又詼諧地說:“家有一老,勝如一寶,咱父親就是我家的鎮殿之寶!”當很多年輕人問起他們為啥不外出打工掙錢時,他們總是輕淡地回答:“老人需要照料,父母在,不遠行!”目光中總是透著堅定。

经典家风好故事|热忱无悔担道义

△高興就餐

弟兄情 緣分深

父母年老體弱,力不從心。照料患有先天性痴呆病的哥哥和幫助弟弟成家的重擔也同樣落在了喬大榮夫婦的肩上。

痴呆哥哥智力缺陷、不知法理、喜怒無常,隨處大小便、隨意亂穿衣、隨性砸東西經常發生,幫助穿衣吃飯、防止惹是生非和失憶走失成了喬大榮夫婦的重要任務,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沒有怨氣,只有堅持,“投到面前來了,只有面對!”喬大榮說,回憶起照顧哥哥的一朝一夕,他歷歷在目。2008年汶川地震那年冬天,他們下午做完農活回到家,發現不見哥哥的蹤影,四處打聽仍無音訊。夜幕降臨,夫妻倆焦急萬分,一人打著一把電筒,分頭走向哥哥可能去往的山頭、溪溝,找尋中,他倆邁開步子,喊破嗓子,韓瓊華不慎險些掉入河中,最終在通往唐家梁村的山坡上找到了哥哥,將哥哥帶回家中已是晚上11點,一番熱水熱飯伺候後,夫妻倆才放心地坐下。“哥哥同時身患肺氣腫、肺心病,2015年12月搶救無效離世,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哥哥,不知不覺就是28年。”喬大榮夫婦回憶。

弟弟同樣也沒讓喬大榮夫婦省心,遲遲沒有合適的婚配對象,跟哥哥嫂嫂同吃同住,讓弟弟早日成家成為喬大榮夫婦的當務之急。“那段時間,我滿腦殼都是那些大齡女青年,反正不是東不成,就是西不就。”嫂子韓瓊華回想起當時幫弟弟尋親的場景又好氣又好笑,最終於1994年終於找到合適的伴侶,組建家庭,這才讓喬大榮夫婦鬆了一口氣。

“家人是前世修來的緣分,弟兄之間只有今生,沒有再來。”回想起照顧哥哥、幫助弟弟的經歷,喬大榮夫婦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

做表率 傳家風

兩個子女一天一天地長大,相繼讀高中、上大學,通過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個個明理懂事、積極向上,但讀書創業需要的鉅額費用著實讓喬大榮夫婦感到從未有過的壓力。

為了不耽誤孩子的成長,夫妻倆堅信“土能生金”,決心通過艱苦奮鬥發展產業增收。技術不懂就問,資金缺乏就借,勞力緊張就請,土地不夠就租,挖魚塘、種果樹、養畜禽,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同時還要照顧好老人,附近的村民被他們的善心、決心感動,紛紛出資出力,子女在節假日勤工儉學為父母減負,回到家裡助父母一臂之力。

有志者事竟成。如今,喬大榮家瓜果飄香、畜禽滿圈,年創收近10萬元,他說:“我們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盡最大的努力為兒女上學創業提供支持和幫助。”

一座土坯三合院住房,一對淳樸善良夫妻,一戶勤勞厚道人家,他們以“真”為紙,用“情”做筆,描繪出魅力動人的美麗畫卷,在大山深處樹起一座家道文明的精神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