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屢次被“修壞” 國家文物局:不能都修成八達嶺

長城屢次被“修壞” 國家文物局:不能都修成八達嶺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今天(1月24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近日印發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有關情況,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針對部分地區出現的對長城的不當修復表示,要儘可能按原狀保護,不能都按照八達嶺長城的樣子來修。

宋新潮表示,很多地方單位對長城的完整性、真實性的理解存在偏差, 只是將其視為一種資源去利用,把長城固化為八達嶺長城的樣子,在修的時候就按照八達嶺長城的樣子來修。

同時,在制度上,很多地方將長城保護按照建設工程進行管理。“再好的設計方案,簡單套用建設工程招投標等方式,就會出現大家所看到的問題。”宋新潮說,在修繕過程中,地方監管也存在不到位的問題。

近年來,媒體陸續報道了遼寧錐子山長城,山西明長城“月亮門”等修復問題。2016年,遼寧錐子山長城遭質疑稱“長城被抹平”,聯合調查組調查發現,長城牆體頂面使用了“三合土鋪平夯實”措施,對錐子山長城自然、古樸的歷史面貌造成了嚴重影響,後進行整改。同年,山西山陰縣明長城“月亮門”坍塌後,當地啟動修復,也被質疑未能恢復古樸的原貌。

此次出臺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提出了保護長城的要求,主要突出三個重點。首先堅持價值優先,既包括長城的總體價值,也包括每一段、每一點的具體價值及其載體。其次是預防為主,儘可能按原狀保護,而不是過多幹預。此外,要因地制宜,對於磚石長城、土長城等不同形態和保護狀況的長城,要分類保護。

長城修復是否需要統一的標準?宋新潮認為,長城是“非標”的遺址,簡單按一個統一標準修復,反而容易“修壞”。國家文物局制定了一系列長城保護指導性意見,推廣的是長城保護理念和基本原則。國家文物局還將推動加大培訓力度,解決大量施工人員缺少文物修復知識和技能的問題。

新京報記者倪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