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而去了严寒之地?

小mi先生


所谓的严寒之地我想应该说的就是东北地区了,毕竟闯关东就是闯东北。

从根本上来说,闯关东是去奋斗,上南方是去要饭。

今天,史论纵横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在饥荒的时候,山东人为何选择了闯关东,而没有选择到相对富裕的南方。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人口迁移活动,和中国古代传统的人口迁移不同点在于,古代人口迁移大部分是向南,而闯关东是选择了向东北迁移。

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无论古代的人口迁移活动也好,还是闯关东人口迁移也好,人口都是由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区域转向欠发达地区。

在宋朝时,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南迁已经完成,到清朝时期,南方基本已经开发完成,相对饱和。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构架,土地是人们最重要的财产,因此,所有的迁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土地。

当时山东连年发生饥荒,周边多省都无力抵抗灾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地区的人不得不背景离乡,选择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

东北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在清朝时期,政府将东北作为发祥地,很长一段时间禁止开垦,使得当时全国土地紧张,唯有东北撂荒。

在沙俄和日寇的蚕食下,清政府意识到,如果东北没有更多的人口,将成为别人的领土,为此,清政府不但开禁,还鼓励人们到东北去发展。

到民国时期,张氏父子更是鼓励移民,对于到东北开荒的人,给予了很多政策,闯关东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到达了高潮。

当时从山东到东北的交通很方便,陆路有铁路接通,海上有航运,溥仪潜回东北的时候,就是从天津坐船到的大连。

对于想到东北开垦的穷人,张氏父子还给出了坐火车免票的政策。

江浙一带当时的确很富裕,古代时期有名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江浙一带早已成为大地主大财阀江浙,外来人口到江浙去很难有发展的机会。

就像现在,想要到偏远地区安家落户容易,想到北上广那只能是漂着了。

山东人一直就具有闯荡精神,自然是宁愿选择到东北去闯荡一翻,也不愿选择到“几无立锥之地”南方去闯荡一番。

相对于山东,从气候上来说,东北的辽东地区根本就算不上严寒之地,看天气预报就能看出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气候差异不大,纵横家里就是辽南地区的人,读书的时候,身边很多同学祖辈就是闯关东过来的,可见,闯关东能到辽宁落脚的,自然不愿再往北走。

从文化上来说,山东与东北文化差异很小,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来说,山东与辽东同属一个管辖地域,交流起来自然也没有什么困难。

山东往南,过淮河后文化的差异性就显示出来了,没有人喜欢到陌生的文化氛围中去生存。


史论纵横


我有一朋友,浙江人,现在也是挺大老板,今年近60岁。熟悉了,吃饭唠嗑说:看我今天有钱了,十几年前还是穷光蛋!家里兄弟五六个都没媳妇,小时候就没吃过饱饭。河北唐山一朋友老总说:他小时候就差一口米汤没饿死,活过来了。山东更不用说,78-79年还吃不饱饭,往黑龙江跑,在黑龙江天天吃馒头米饭豆油豆腐,夏天,菜有的是,不用买。这就是答案。


路边草5710401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南方人口饱和。

山东人闯关东,比较理想的地方是相对富裕的地区,比如江苏的南部,上海,浙江北部。

然而,这些地方的人口非常多。除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滥杀导致这里人口减少,但恢复也非常迅速。

而闯关东的都是山东农民,主要技能就是种地。

而江浙一带的耕地,尚不满足当地人自己种,哪里能够容纳移民。

相反,东北地广人稀,1740年东北总人口数不到40万人,到了1840年东北人口也就300万,有的是土地。

第二,南方很多地区还在战乱。

山东周边,河南和安徽的捻军横行,清朝花费20多年才彻底剿灭。

江浙皖又有太平军,反复攻杀10多年。

战乱影响了人民的迁移。

相反,东北虽然土匪横行,但在庚子事变之前,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

第三,从山东去东北很方便。

胶东人去东北,基本都是坐船。

只要上船从山东沿海厉害,一二天就可以到达辽宁沿岸的港口,非常便捷。

相反,如果从山东到江浙,必须走陆路。

当时没有铁路,仅仅江苏省南北宽度就有接近500公里。在古代,拖家带口在陆路走500公里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四,东北的山东老乡多。

闯关东的大部分是河北和山东人。从民国38年间开始有史料统计记载,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至东北留住的山东人达到800万之多

他们基本都是破产以后才被迫离乡背井。

这些人大多是赤贫,去了外地首先就得投靠亲友。

而山东人闯关东有很长久的历史,东北的山东后裔很多,新来的很容易找到亲友。


萨沙


我是蒙山沂水老汉。

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闯关东的问题。闯关东本身指得就是闯到了山海关以东,搬迁去了东北地区。去富余的南方就是南下了,呵呵。这是题外话。作为一名山东临沂人,个人觉得,山东人闯关东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东北地区广袤的土地资源是吸引山东人去的首要原因,有了土地,就有了资源,有了劳作的资本,去的原因本身就因为人多地少,生活水平低,去的重要目的就是有田耕,让耕者有其田。



第二,比较相近的生活习惯。东北人的很多饮食习惯,山东人更容易接受,东北菜跟鲁菜口味都比较重,甚至有些接近或者大同小异的地方,去了东三省,对山东人来讲,更能适应这是山东人比较容易接受的。



第三,劳动人民的劳动特点。山东人去是劳动,耕作,不是去进工厂上班,所以,对农民来讲,还是希望去种地,去劳作,有地可种就是最大的心愿和满足。



第四,亲戚朋友的带动作用。自古以来,山东跟东北就交往频繁,很多山东人去了之后,感觉生活舒适,动员家里的亲戚朋友继续去东北,一家带动两家,三家,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讨论交流。


蒙山沂水老汉


山东人闯关东被记载进了历史,记得小时候还专门看过一部关于这个的电视剧,名为《闯关东》,大家都好奇为什么山东人一定要去东北呢?东三省之前被称为满洲,这里也曾是旗人的发源地,在满清入关之后,满族人将这里定为了龙兴之地,并且还专门下了一个规章制度,非旗人不得入内垦殖。

山东人闯关东,第一个原因就是东北当时人少地多,山东人去了那里不缺地种,只要是愿意出苦力,愿意去开荒,山东在民国的时候是人口第一大省,其实如果追溯起来的话,在清朝的时候山东的人地矛盾就很尖锐,再加上战争原因,在逃荒的时候,他们肯定要找一个能吃饱肚子的地方去,东北很明显很适合,他们去了就有地种,他们也肯出力。

山东人闯关东是逃荒,既然是逃荒那肯定是要找一个比较熟悉的地方,找一个能够沾亲带故的地方去,山东人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向辽东移民,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清朝又掠夺了49万的山东人为辽东包衣,因此山东和东北那边或多或少都是有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

正是因为有这种渊源,清末民国山东人才开始闯关东,一开始是一家一户去,后来发展到了一个村子都闯关东,最后人来越来越多,最后规模甚至达到了上千万人,最夸张的是,在山东当时有的县还举县搬迁。

人都会有从众的心理,山东人都去东北,当时东北到处都是山东人,山东人肯定都是去那,人际关系都还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理位置罢了,并且当时东北没有完善的行政机构,他们去了之后没有那么多的压迫。至于为什么不去富裕的南方,他们去了南方做什么呢?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地种,去了南方可没有这个条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个人抗争史和民族奋斗史。狭义上的闯关东指的是19世纪中叶到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在这次闯关东的移民大军中主要以山东人为主,那么,为何山东人不选择去富裕的南方,而偏偏选择严寒的东三省呢?

在清末这次移民大潮中,山东人之所以选择东三省,而不是南方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在清初满清政府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而到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为了抵御沙俄对东北的侵蚀,清政府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此时又恰逢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纷纷响应满清政府的号召闯关东,去关外实现自救。



二是东三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虽然东三省是严寒之地,自然环境恶劣,但是当时百姓还是以土地为生,有土地就意味着有了活路。恰恰当时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是当时逃荒的山东人最佳的移民地。相反当时的南方虽然富庶,但人口早已经饱和,土地无法养活这庞大的逃荒人口了。

三是地理优势,山东近海,特别是山东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百姓可以直接乘船去到辽宁的大连等地。因此,乘船过海也成为山东人闯关东最佳的方式。

四是东三省相对安定,清末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混乱不堪。相反此时的东北地区相对安定,也是促使山东人选择去东北而非富庶的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山东人闯关东选择苦寒的东三省是山东人综合了各种因素后的最佳选择。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首先要理解“闯关东”的含义及其阶段。

清廷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颁布禁关令,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成千上万破产的山东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朝廷惩罚的危险,非法“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到了清末清廷解除了禁令,这时候的“闯”意思就变了。

大量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谋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44年清军入关至康熙六年(1667年),这时期清廷为了发展东北,充实人口,尤其是解决粮食问题,主动招揽汉人移民进入东北。

1653年,顺治帝开出了史无前例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关内人去东北。规定移民东北的农户,每人每月补助一斗粮食,每开垦出来一晌土地,另奖励六升粮食。如能够号召他人随行,还授予官职。

受此影响“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

这其实是延续了后金起兵反明以来的不时掳掠汉人百姓去发展东北的一贯政策。

第二阶段:康熙七年(1668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东北粮食问题解决,为维护满人生计, 康熙下令停止“辽东招民”,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这时候是“闯关东”就是百姓冒着杀头危险,去东北寻求活路。

第三阶段: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清廷开禁,“移民实边”,广招汉民,出关开垦。

其次我们在分析山东人“闯关东”而不去江南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东北地广人稀,是非开发的处女地,而江南土地人口饱和,开发空间狭小

山东人之所以背井离乡去“闯关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破产的农民需要就是土地,而东北由于长期的禁垦,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而且那里人口又少,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所以他们不顾禁令也要“闯入”东北。

而江南虽然富饶,也没有严寒天气,但是人口早已饱和,土地被充分利用几乎没有闲置的,去那里农民没有生存的空间,成为流民或乞丐的几率很大。

对于移民来说,东北就是未开发的处女地,这个巨大的诱惑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后仍在东北垦荒。

二、文化因素,东北临近山东,离“根”较近

地理位置上,辽东山东很近,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和文化联系,在明朝的时候,辽东都司隶属于山东布政司,辽东的土地、人口也在统计中划归山东,这种管理方式更是强化的两地之间的亲密联系。

因为这个因素,古人“安土重迁”,背井离乡都是实在迫不得已,辽东离山东较近,这是情结上的一个因素。

此外由于历年不断向东北迁移,那一带有很多老乡存在,去那里谋生有老乡相互帮衬,也是一个情结上的因素。

三、政策上的因素

清初就有招民入关垦殖的政策,清末再次解除禁令准许入关,奉系张作霖时期也招揽百姓去开发东北等,这些有国家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微史春秋


清朝末年时期,因人多地少加上天灾人祸、生存陷入困难的山东人为何选择闯关东而没有选择去更为富庶的江南地区。其实这是跟当时的国情有关,看似富庶的江南其经济情况并不比山东好到哪里。人多地少的江南地区,此时正在进行着另外一场大规模移民——下南洋。而山东人也不可能向西走。因为此时的山西等西部省份也在进行着另外一场大规模移民——走西口!


而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由于清政府前期以东北地区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为由,不允许汉人东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清朝时期全国人口的激增在前期并没有影响到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因此在清朝中后期,全国人口不断增加,山东等传统农业大省,因为人口的激增而变的人地矛盾愈发激烈。再加上地主豪绅等不断兼并土地。许多人留在山东已经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因此不得不选择带着全家老幼远走他乡。

东北地区中的辽宁半岛以及山海关外的热河地区,气候和文化本来就和中国北方各省份的文化十分相近。而且农业生产的耕种方式、方法也是相同的。而且,辽宁半岛本来就和山东半岛隔渤海海峡隔海相望。因此最早闯关东的人一般有两条路线进入东北地区。

一条路线是经山海关出关后沿着海岸线向东北方向走。便可进入广袤而无垠的东北地区。另外一条路线便是渤海海峡,从山东半岛直接抵达辽宁半岛地区。因此今天的辽宁半岛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依然和山东半岛的人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许多辽宁人都有着清晰的族谱和家传,记载着百年前自己的先辈是来自于山东半岛的哪一个城市。


另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清朝晚年时期,清政府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控和开发,开始允许是关内的百姓进入东北地区对肥沃的黑土地进行开发和生活。而且对于进入东北地区的关内人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而且当时东北有广袤的土地是未经任何的开发和利用的,是没有被任何地主阶级实际占领的地方。因此抵达这里的山东人可以凭借着双手辛勤的劳作开垦土地,因此在山东原本毫无土地的贫苦百姓纷纷来到这里,凭借着双手开垦出属于自己的土地。彻底的改善了自己家庭的生活状况。


而此时的江浙地区,其实人均土地比山东更少。倘若大量的山东人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不仅不能够在江南地区获得生存的基本物资。反而会与当地的原著居民产生激烈的竞争和矛盾。毕竟江浙地区与山东、河南、河北地区一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相对于土地承载力来说人口早已经饱和。

作为一个山东人,根据身边老人提到的真实情况,可以得知,最早一批闯关东的人确实在抵达东北地区之后,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正是因此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山东人跟随最早一批闯关东的人的脚步陆陆续续来到了东北。但是近些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曾经富庶的东北地区在经历了上世纪的辉煌之后。在本世纪初开始没落。许多曾经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子孙后代又回到了山东定居生活,工作学习。

人口的变迁就是这样,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经焕发过生机。而我们中国人正是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寻找生机。才有了今天庞大而又勤劳聪明的中国人。


珞珈山的猫


这方面的知识不具备,我就是山东人,听老人们在很多年前说过只言片语,我们的老一辈人,闯关东是为了生计,据说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只要撒下种子,就能收获,而且山东人在东北的人数占50%不会因是外来户受到欺负,而且荒地非常多,只要烧荒后,地就是你的,随便种,所以,很多在山东老家没地种的农民,拖家带口的迁往东北,在那里扎根,生活.繁延后代,从清朝一直到民国时期,彔续的不断北迁,南方虽然富裕,但土地比山东还少,而且人口密集,从清朝到民国,中国人的生活一直是依赖农耕,没有土地就没法生活,中国的移民史,在世界上也算是奇迹,没有政府主导,补贴 ,自然移民上百万,河北,山东两大省的人,占具东三省人口的70%以上,不能不说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世界第一。


1370霍斯任


我祖籍就是山东,我爷爷就是闯关东去的黑龙江,当时的山东土地贫瘠,人口众多,老百姓只能走出去自谋生路,为什么不去富裕的南方,一方面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在一个是当时南方并不富裕。在当时东三省土地肥沃,森林,煤炭,金矿,铁矿资源丰富,在民国期间东北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据统计1945全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台湾占10%.其他地区总体占5%.可见当时东三省的经济比重,甚至超过现如今的北上广,所以老百姓闯关东在当时,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