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吃肉和吃素都是主觀意志的選擇。

作者丨Lsoo

電影《玉子》講述了一位叫美子的小女孩歷經困難,將一頭巨大生物 Okja(玉子)從養殖屠宰大公司手裡救出來的故事,這個公司想要養殖並宰殺這種新物種供以大眾消費。(後臺回覆電影名稱獲取電影資源)

儘管很可能是巧合,《玉子》的故事其實和一頭名叫艾米麗的牛的現實版故事極為相似。

相信艾米麗的故事能讓我們更理解電影和其對於“食用動物”這一常常引起爭論的主題的探討。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玉子》劇照



1995 年,艾米麗同它 5000 磅的身子越過圍欄,衝出牧場,從麻省一家屠宰場逃了出來,從哪裡逃走的四十個日夜裡,它受到當地居民的救助。

他們餵它食物,幫助它躲過屠宰場的搜索,這個故事成了頭條新聞,且當它重新被抓住後,艾米麗被以 1 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附近的基金會,它在那裡平靜地生活直到 2003 年去世。

艾米麗和玉子的故事中的共同點在於我們從中都能感受到人們對於某一個動物的關心、憐憫和仁慈。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艾米麗(左);《玉子》劇照(右)



但同時也讓我們痛苦地意識到無數沒那麼幸運的動物依然在我們手中被殺害。

這告訴了我們什麼?

拋開人類的同理心這種大命題,我想聚焦在食用動物方面這種具體問題上,也就是「肉食主義」的問題。

「肉食主義」這個詞是在 2011 年在米連娜·喬伊所著《為什麼我們愛狗,吃豬肉,穿牛皮鞋》的一書中率先提出。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米連娜·喬伊和她的作品



該書質疑了人類養殖並屠殺,某些特定種類的動物以進行消費這一行為背後的道德性,她指出,我們以為吃動物是處於“必需”,但其實我們是處於“主觀想法”,這個主觀想法叫作「肉食主義」

我們總以為只有全素和蛋奶素食主義者有自己的信念,但是在世界的大多數地方,吃肉並不是必需的,那麼其實我們吃肉就是一種選擇。

而選擇永遠都是來源於信念,喬伊強調,我們這種認為某些動物可以被吃的信念,和這種動物本身無關,而是由於文化影響產生。

以豬為例,它們和狗一樣甚至更加智慧,善感而敏銳,但狗被當作家人,而豬則被當作財產。

同理,《玉子》電影裡的巨大生物展現出了驚人的智力和情感感知力,但人類世界最在乎的依然是:它如何才能變得好吃。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玉子》劇照



肉食主義是一種“隱形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說如果你吃動物、消費動物製品,社會不會主動告訴你這是在為這個觀念投票,這是因為肉食主義在我們的正式制度中被合法化了,並融入了我們的文化,比如廣告、習俗、電影和電視。

對於和肉食主義完全相反的素食主義來說,這一切則截然不同。

素食主義者非常顯眼,因為他們被認為是不正常的,在《玉子》中我們也能一窺究竟,電影中出現了這樣荒誕的一幕:

非暴力的反肉食主義積極分子,被貼上了恐怖分子的標籤,並被當作恐怖分子對待,顯然這其中牽扯了眾多經濟利益。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玉子》劇照



當動物製品消費變成了數億規模的產業時,從業者通過竭盡全力得保持人們的無知和衝動從而獲利,他們主要強調人道主義。

將動物消費歪曲成為個人自由的體現,而淡化正義的概念,並將任何有爭議的內容說成是偶發事件,而不是對整個業界的真實反映,這讓我們可以在消費動物的同時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但理解肉食主義在今天尤為重要,因為現代畜牧手法越來越殘忍和令人恐懼,這不是出於批判的目的,而是這個產業最終的考量:獲取利益。

在《玉子》中我們看到了一些手段讓動物生理上受傷,或者是更加殘酷的心靈受傷,現實中,許多動物在經歷過創傷後會真的精神失常。

《玉子》的導演奉俊昊為了電影拍攝,研究了這些做法並探訪了屠宰場。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導演奉俊昊



在我探訪了屠宰場後,我做了兩個月的素食者。無關政治立場或者思想觀念,只是我本能的排斥這種氣味,這是我探訪經歷過後真實的生理反應。


她說素食在韓國太難了,用他的話來說:“每個角落都在烤肉”。

這是證明已被默認的觀念有多麼強大的明顯例子,像肉食主義這樣的觀念讓我們因便利而放棄道德變得無比容易。

而像電影中米蘭多這樣的公司正式利用這一點,將消費者們灌輸成為了無知的生物。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電影人物海報



理解肉食主義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引發了一場我們本來沒有意識到的討論:

它揭示了吃肉和吃素都是主觀意志的選擇,尤其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本來有很多的可能和機會來創作新的手段避免對動物荒唐的傷害。

他不僅能讓玉子和艾米麗享受一個幸福的結局,也讓無數其他無名的動物獲得幸福。


借《玉子》理解肉食主義

「MovieLab」 是聚焦影視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包括影視及泛媒體領域資訊、電影解析與批評,以及視頻音頻平臺等未來影視內容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