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能源發展煥新顏,中國火電正值青壯年

能源稟賦以煤為主的特點決定了我國電力以火電為主、火電中以煤電為主的特點。改革開放40年,我國電力電量規模躍居世界首位,其中,煤電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電力系統中發揮了主體電源作用。期間,以電價改革為核心的電力體制改革系統工程、以市場和政府手段相結合為特徵的產業政策系統工程和以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為目標的標準化系統工程,共同推動了行業向前發展。展望未來,這三大政策領域的系統工程對於能源電力低碳轉型,仍將發揮核心作用。

改革開放40年,能源發展煥新顏,中國火電正值青壯年

山東鄒縣電廠——總裝機454萬千瓦,是全國最大、國內綜合節能和環保水平最高的燃煤電廠之一

改革開放40年,能源發展煥新顏,中國火電正值青壯年

江蘇泰州電廠二期工程——我國百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燃煤發電示範項目

實現清潔高效,邁入世界前列

火電為電力產能和人均用電 水平的極大提高做出決定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電力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有電用戶普遍性電力短缺問題,而且解決了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逐步實現了電量上的低水平用電到中等水平用電,質量上的低標準供電到高標準供電的飛躍。期間,火電發揮了絕對主導作用。

具體來講,1978年到2010年,我國火電發電裝機和發電量佔比分別在68%—76%和75%—83%之間波動。2010年後,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超高速建設,火電裝機佔比逐年下降,2017年下降到61.2%;火電發電量佔比下降到71%。儘管如此,從電力電量的比重看,火電尤其是煤電的發展為中國電力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對未來一段時間的預測看,在電力系統中,煤電將繼續發揮電力電量基礎和主體電源的作用。

火電能源轉換效率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只有少數20萬千瓦機組,而目前已形成以30萬千瓦、60萬千瓦、100萬千瓦的大型國產發電機組為主力機組的發電系統。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比例由1995年的27.8%增長至2017年的80%以上。2006年底,我國首臺100萬千瓦級煤電機組在浙江玉環電廠投運,到2017年百萬千瓦等級煤電機組達到了103臺。2017年,我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供電標準煤耗為309克/千瓦時,與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相比,降幅達到34.4%。到2017年底,我國煤電機組平均運行年齡11年,其中百萬千瓦機組平均運行年齡4.5年,正值青壯年。

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降低

我國電力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3項大氣汙染物年排放量大幅下降,2017年分別比峰值時下降了96%、91%、89%;3項汙染物排放之和為260萬噸,較1978年降低73%,低於美國2016年361萬噸的排放量。換言之,我國火電廠不論在汙染控制技術上,還是在汙染物排放強度上都已進入世界前列。

政策領域推進“三大系統工程”

從不同角度總結,火電發展經驗可有千條萬條,但最根本的一條是火電發展的壯麗畫卷繪就在中國特色的畫布之上,繪就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之中。改革開放解放了思想、發揮了市場機制和政府管理的協同作用,調整了生產關係,發展了生產力。在火電發展實踐中,政策領域的“三大系統工程”發揮了基礎性、關鍵性作用。

推進以電價改革為核心的電力體制改革系統工程

由於電力行業是集基礎性、公用性、國有企業為主體、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長期實施計劃經濟等特點於一身的行業,因此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交鋒最激烈的領域之一。但是,40年來電改始終緊跟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走過了政企分開、政監分開(合一)、廠網分離、主輔分離的道路,正邁步在“放開兩頭、管住中間”、迴歸電力商品屬性的改革階段。但不論改革的階段如何、內容如何,電價改革都是改革關鍵中的關鍵、核心中的核心——“電價調分釐、改革顯威力,電價不前進、改革白費力”。

改革開放初期,為調動多方投資者辦電積極性,198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國家將“按個別項目成本還本付息定價”改革為“以社會平均先進成本為基礎的經營期定價方式”,使新建項目的上網電價平均降低5分錢左右,保持了電力項目還貸高峰時期電價基本穩定。2003年,《電價改革方案》提出了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電價形成機制原則;價格主管部門配套頒發了《電力廠網價格分離方案》;2005年頒佈了上網電價、輸配電價、銷售電價管理的價改實施辦法。

2004年,國家在經營期電價的基礎上,又改革為“標杆電價”機制。同年,為理順煤電價格關係,國家又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國家對燃煤發電企業安裝煙氣脫硫設備實施環保電價政策,此後這一政策擴大到脫硝和深度除塵,即在每千瓦時上網標杆電價基礎上,煙氣脫硫增加1.5分錢、脫硝增加1分錢、深度除塵增加0.2分錢、老機組超低排放再增加1分錢。這是一項對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控制採用環境經濟激勵政策的重要制度創新,具有將汙染治理的正外部經濟性內部化的中國特色政策,對於推動煤電企業降低汙染排放作用巨大。

2015年新一輪以“逐步放開計劃電量,放開發電側和售電側電價、管住輸電側電價,在電力交易市場平臺上交易”為主要特徵的電力體制改革啟動。近日,國家發改委又對煤炭、鋼鐵、有色、建材等4個行業的電力用戶實施全面放開發、用電計劃,在“基準電價+浮動機制”的框架內,由用戶和發電企業自主協商確定供電價格機制。

點擊文末的“瞭解更多”,更多免費的水暖閥門五金資訊等著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